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
卢晶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我们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起步之年,对我国来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点。201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0年的经济工作作出相关部署,预计2020年GDP增速保持在6%-6.1%,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经济社会的正常秩序,习近平总书记评价此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影响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了有效控制疫情传播,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央果断按下经济暂停键,两个月的经济停摆,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给我国实现阶段目标和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带来困难和挑战。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为-6.8%,虽然经济增速出现大幅回落,但总书记多次强调:“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一、正确认识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不可避免對我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疫情大大减少人口流动,对餐饮、交通、住宿、旅游等服务性消费的冲击最为明显。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商品零售下降17.6%,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4.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6.3%、制造业投资下降31.5%,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0%……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4%,对欧盟、美国、日本进出口都有所下降,而疫情期间我国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仍保持增长态势,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进出口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二)冲击是阶段性、短暂性的
意外突发事件属于短期外部因素,不会从根本上颠覆决定经济基本面主要因素的状况。一国经济基本面的决定因素主要由供给端和需求端两方面来决定。从供给端看,主要生产要素、人口、资本、土地、管理、知识、技术等的投入数量和质量,不会因为疫情而产生根本性变化;从需求端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消费、投资也不会随着疫情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总的来看,新冠肺炎疫情虽然会对我国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但终究是一次性冲击,是阶段性的、短暂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二、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一)实力大、家底厚,基础扎得牢
“实力大”突出表现在全球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中,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产业配套能力很强,上下游间的“链条咬合”、不同领域的“相互补位”,使中国经济底盘更稳。
“家底厚”主要表现在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外汇储备规模超过3.1万亿美元。此外,我国的财政收入也在稳步提升,从2002年的1.89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9万亿元,增长了9倍多,财政收入的显著增加就意味着我国能更好地运用财政政策,实施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并向受疫情影响的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中国生产的齐全性、规模性,使外生冲击难以引起经济趋势性变化,更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弹药”。
(二)动力足、潜力强,发展空间大
1.“动力足”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消费需求反弹性释放。在我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已经连续6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7.8%。受疫情影响,一季度我国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人员聚集性较强的消费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回落至20.0%以下,但这并不是因为人们不愿消费,而是受到疫情影响不能消费,疫情好转后,一些被压抑的消费需求有望获得反弹性释放,给下一阶段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动力。
(2)新经济迎来发展机遇。此次疫情给传统经济带来阻力的同时使数字经济发展生机勃勃,未来传统产业融合数字经济将有较大发展潜力。此外,一些新领域焕发活力,如环保、健康等。阿里国际站健康医疗行业报告显示,疫情期间健康医疗行业同比流量增幅达45%,交易买家数增幅达97.83%。
(3)人力资源优势明显。人力资源是中国发展最大的优势。从“人口红利”看,2018年全国16岁至59岁劳动力人口总数达8.9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64.3%,劳动力供给规模居全球前列。从“人才红利”看,我国劳动力供给质量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1.7亿人,每年大学毕业生800多万人,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20万人,新增劳动力中有48.2%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优势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4)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如今,全面深化改革气势如虹,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疫情是一次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次契机,倒逼一些相关改革举措加快落地。
(5)特殊传统产业迎难而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乙烯产量增长5.6%,粗钢和生铁产量均增长3.1%,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口罩、酒精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7.5%和15.6%。特殊时期的一些与疫情防控有关的传统产业逆势增长也为我国经济恢复发展带一定的动力。
2.“潜力大”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1)庞大的市场空间。中国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巨大购买力,这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也为世界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增长之源,这么大体量的市场不会因为一场疫情而改变。
(2)城镇化的巨大潜力。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明显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近1400万人从农村转入城镇,不仅会增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也会释放巨大的衣食住行等消费需求,这些“刚需”不会因疫情而消失。
(三)调控强、经验丰,应对更从容
“调控强”主要是指疫情发生后,我们能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中央统一指挥下,人社部门积极协调企业用工问题;劳动力返岗有困难,交通部门组织铁路专列、长途包车;商务部门全力保障物资调度等等。各个地方政府针对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比如,各地政府推出的“消费券”政策实现消费回补,刺激潜在消费,为市场注入了更多信心……疫情下很多大型企业纷纷出手支援中小企业和失业人员渡过难关。
此外,这些年来的发展建设,使我们面对风险挑战时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的非典疫情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汶川地震、最近两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国际局势复杂等等,中国经济都展现了惊人的任性和风险抵御能力。2019年,中国GDP同比增长6.1%,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
三、应对短期冲击维护经济发展基本面
(一)短期推进刺激经济政策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把“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稳住经济基本盘是当前的重要工作,政府需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自3月1日至5月底,免征湖北省境内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其他地区的征收率由3%降至1%,个体工商户按单位参保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参照中小微企业享受减免政策等;货币政策方面,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5%,政策性银行增加35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以优惠利率向民营、中小微企业发放等。
(二)中期确保逆周期调节力度
中期来看,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了短期较大冲击,需要政府进行逆周期调节,必须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需要注意的是,任何逆周期调节都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阶段性的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可以采取行政化方式;局部范围的债务偿还、资金周转、扩大融资,也可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方式、特事特办。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要划定红线、审慎评估。唯有不逾矩、不跑偏,才能确保逆周期调节既取得成效又避免风险,确保把好事办好,让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
(三)长期持续推进“三步走”战略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到建党一百年周年的时候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虽然经济受到疫情影响出现了短期波动,但是我们的脱贫工作仍然朝着目标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狠抓攻坚工作落实,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目前,扶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已达去年外出务工总数的95.4%,中西部地区扶贫公益岗位安置343万贫困劳动力,扶贫龙头企业复工率97.5%、扶贫车间复工率97%、扶贫项目开工率82%。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正被逐步克服,脱贫攻坚大局不会改变。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到建国一百年周年的时候,即到2049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当前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期,稳增长要注重发挥新、旧动能的组合驱动。大力支扶持和引导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要平等对待,快速提高新经济所占比重,形成稳增长的动力支撑;推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是在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期来看,我国无论在疫情期间还是其他时期,所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与其社会制度紧密相连。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在经济建设领域,始终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我国经济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经济治理效能。此次疫情也在全社会甚至全球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持续推进制度建设,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完成经济建设发展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者单位: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