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即疗愈
李迪
看到一则“热搜”新闻:2020年2月27日,因疫情居家学习期间,学生宋某上网课迟到,加上几天没做作业,化学老师批评了他。没想到,该学生情绪激动,认为老师侮辱自己,在网课直播过程中用方言大吼大叫,甚至辱骂老师,长达8分钟之久……
这件事引起了众网友纷纷议论。网友们一致谴责骂人的学生不像话。事后,宋某家长也向老师道了歉。这位老师说:“他还是个孩子,我原谅他……”
将心比心,如果我们老师辛辛苦苦教书、兢兢业业育人,却被学生骂了,心里都会十分不舒服吧。因为是网上直播课,网友们都关注了,这位老师的委屈被“看见”了!而家长也认真道歉了……如此,这位老师心里多少会舒坦一点吧!因为心理学中说,“看见”,即疗愈。
然而,现实里,又有多少老师在课堂上受了委屈,却没有人知道,没有被“看见”?
设想一下,如果不是直播课,估计宋某骂也就骂了,没有人知道,没有人搭理,也没有家长道歉,甚至会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道:“你批评他迟到不交作业,他就会骂你?谁信啊!”或者“他为什么不骂别的老师只骂你?肯定是你……”
老师该多委屈?
三岁的孩子玩具坏了,号啕大哭。你说:“哭什么哭,不就一个玩具坏了吗,多大点事儿,回头妈妈再给你买一个。”孩子更加伤心,因为你没有“看见”他的伤痛。
如果你换句话说:“宝贝儿,玩具坏了啊,我看到你很伤心,妈妈小时候玩具坏了也会很伤心,你这样难过是可以理解的。”这时孩子可能就不哭了,因为你“看见”了孩子的伤痛。
前几天,我家楼上的邻居卫生间漏水了,浸透了我家天花板,还滴下来一摊水。万般无奈,我去楼上敲门。在这个抗疫的非常时期,人家不愿意开门。我理智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心里非常难过——因为我的伤痛没有被“看见”。
后来,邻居主动到我家看看,又安慰我说:“我马上就想办法解决此事。看你家装修这么好的房子,要是因为漏水给弄坏,就太可惜了。”在他说完这句话的同时,我的心里就舒服了,我认定了他是个好人,只因为他“看见”了我的伤痛。
相反,如果他说:“是我家漏水了不错,但是现在抗疫期间,我找不到工人,我也没办法……”我一定会很生气。因为,他没有“看见”我的伤痛。
再如,你在网上买了一件衣服有问题,你要求调换,客服却迟迟没有回应。你的气肯定会越积越大……因为客服没有“看见”你的不满和失望。
很多时候,我们和他人生气,为什么非要对方一个“对不起”呢?对不起也就一句话而已,但是对方一说,我们的心顷刻间就会舒服很多。
因为真诚的歉意里,蕴含着“看见”。
我相信,那位老师是真的原谅了冲她吵骂的宋某,她以后也会更加理智地对待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因为所有人都“看见”了她的委屈,也看见了她的宽容和大度。从积极的层面讲,这件事对于这位老师有“钢化”的作用。所谓钢化,就是让一个人在不断的挫折中,渐渐变得坚强。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和同事张三发生了矛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们俩都很伤心。因为你们没有相互“看见”彼此的委屈。忽然有一天,张三想通了,说:“唉!这事要是搁到我身上,我也会像你一样生气……”一句话,让你有了被理解、被同情的愉悦,你忽然就感觉张三这个人也不是那么讨厌了,因为他“看见”了你的痛苦和不满。你们经历了一个合作、矛盾、转化、原谅的过程,说不定以后就成铁哥们儿了呢!
需要注意的是,对方在道歉后,我们要见好就收,而不是一味指责对方,因为“看见”,应该是相互的。
再回到前文的案例中,个人认为,辱骂老师的宋某脾气那么暴躁,也许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去化解他心头的戾气。同时,我认真观看了师生双方争执的视频,感觉宋某和老师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宋某一直在辱骂,老师一直在问:难道你没有迟到吗?难道你不是没有交作业吗?难道我批评错了吗?
在这里,我给读者朋友们一个建议:当一个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要和他争输赢。这时候的输赢不重要,对方在谩骂的时候,你怎么争都争不赢的,不如成熟一点。
成熟的标志,不是一味证明你是对的,对方是错的;而是即使在认为自己对的情况下,也要耐心地听听对方的心声。
也许,如果换作是我,我做得还没有这位老师好。但是现在让我们痛定思痛,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更好的办法不是辩解,而是耐心地倾听这个暴怒的学生的宣泄。他翻来覆去地用方言在叫骂。我们不用争辩,就那么认真地倾听——干脆不说话,他重复几次也就没意思了。接下来,老师可以说:“宋某,我一点也不否认你的观点,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批评你,让你感觉很难受。这事要是换成了我,这样被人当众批评,肯定也会很难受……”这时候,宋某因老师批评而产生的愤怒和屈辱感,就被“看见”了,他心里也就会舒坦一点。老师继续:“那……你看看你总是迟到、不交作业,该怎么办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现在咱们正在上课,我們课下再交流,好吗?”
作为教师,我们会努力“看见”学生,同时,多么希望我们受委屈的时候,也能被学生、被家长、被社会“看见”。
(责编 ?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