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业余体校击剑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蔡永茂

    摘 要:通过对广州业余体校击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发现:广州市击剑项目教练员队伍文化水平较低,应加强教练员在职教育,聘请知名专家和优秀教练员进行训练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提高教练员综合素质;文化课学习成为影响运动训练的主要阻力,而家庭及社会支持成为主要助力。因此,需建立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运动训练支持网络;当前业余体校“学训矛盾”依然突出,学生运动员作为社会特殊群体,从培养“文武双全”的复合人才考虑,还需国家、社会和家庭通力合作,改革当前考核机制和管理模式。

    关 键 词:体育管理;击剑;业余体校后备人才;广州市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1-0065-04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of backup fencing talents in amateur sports schools in Guangzhou

    CAI Yong-ma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chool of Education,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Abstract: By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of backup fencing talents in amateur sports schools in Guangzhou, the author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fencing coaches in Guangzhou had a relatively low education level, hence their in-service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well-known experts and excellent coaches should be hired to carry out training knowledge and ability training, so as to enhance the coache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cultural course learning had become the major resistance that affected sports training, while family support and social support became major assistan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three-in-one sports training support network that integrates school support, parent support and social suppor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 amateur sports schools are still prominent nowadays; in consideration of cultivating composite talents who are well developed both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student athletes as a special social group need the full cooperation of the nation, society and family, and current examination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modes should be reformed.

    Key words: sports management;fencing;backup talents in amateur sports schools;Guangzhou

    击剑运动是一项以技术、战术、心理等诸因素相融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不需要魁梧的身体、发达的肌肉,而迅捷的行动和敏锐的洞察力是其克敌制胜的法宝[1]。在奥运比赛中击剑包括花剑、重剑和佩剑3个项目,每项又设个人赛和团体赛[2]。击剑是广州市优势体育项目,这一项目在广州开展较早,群众基础较深厚,国家队和广东省队男女花剑及男子佩剑主力队员几乎全部由广州市输送。因此,有“中国击剑看广东,广东击剑看广州”之说。但这一项目业余体校培养模式的弊端正在影响广州击剑运动的发展。为此,本研究以强化广州击剑后备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对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击剑运动训练专项部、广东省击剑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广州市业余体校、广州各区级业余体校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调查与访谈,力图找出业余体校击剑运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为推动广州市业余体校击剑运动员的培养,提高竞技训练水平提供参考。

    1 广州市业余体校击剑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困境

    1.1 运动训练管理体系灵活性不足

    目前,广州市击剑训练主要由广州市击剑协会、广东省击剑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广州市击剑运动训练专项部共同负责,其任务主要是普及击剑运动,开展专业和半专业训练,组织市级比赛和组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比赛。广州市击剑运动训练专项部直接管理市击剑队,协助各区业余体校开展训练,组织市级击剑比赛,选拔组队参加广东省运动会及全国城市运动会和全国青少年击剑比赛。

    运动训练管理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运用计划、组织控制等手段,充分发挥管理系统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整体作用,以达到最佳效益的活动过程。纵观广州市青少年击剑训练管理网络,目前市教育局体卫艺处、体育局培训竞赛处与区级体校,对运动训练的管理分工比较明确,但通过访谈了解到,有关部门、管理中心和各学校在处理具体事务时缺乏紧密的联系,相互关系还有待协调。调查中发现,当前击剑运动后备人才管理模式,即击剑运动训练管理体制,有3种模式:一是三集中,即集中训练、集中学习、集中住宿,也是以往业余体校采用的主要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有市体职院击剑队和番禺区采用。二是双集中,即集中训练、集中住宿,这是在体校发展过程中由“学训”各自为政向学训结合转变的一种模式,体校学生在普通中小学就读,训练和住宿仍集中在体校,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既可对运动员进行集中管理、训练,又能让运动员在普通中小学正常上课,接受必须的文化教育,但难点在于体校管理人员和教育系统的沟通与协作,如花都区体校等。三是由体校指定一所学校作为训练点,学校提供场地设施,体校派出教练指导训练,采用这种方式的包括海珠区体校等。从中可以看出,广州市业余体校击剑项目运动训练管理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区一级体校大多仍旧沿用计划经济时代采用的“三集中”管理体系,对学生的竞赛训练安排与综合素质发展都不够灵活。

    1.2 师资多为退役运动员,文化素养不高

    广州地处珠三角经济带中心,社会经济文化覆盖整个华南地区,在全民健身及广州亚运会推动下,体育产业社会化程度与大众体育锻炼热情较高。调查显示,目前华南地区开展击剑培训的业余体校及俱乐部共51家,仅广州地区业余击剑俱乐部(包括业余体校)就达27家,且每年举办各级别业余击剑比赛,如中小学校际击剑赛、青少年击剑锦标赛、广州击剑公开赛、广东省击剑冠军赛、粤港澳击剑公开赛等,参与人群年龄5~50岁不等。

    目前,在广州各区级业余体校从事青少年击剑教学训练与管理工作的教练员有22人,其中,广州市业余体校教练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25~34岁有15人,占68.18%,35~44岁有6人,占27.27%;教练等级(职称)方面,初、中级教练员占81.82%(17人),高级、国家级仅为18.18%(4人);专项技能方面,教练员运动等级在国家2级以上者,占86.36%(19人),运动健将以上等级者占教练员总人数的36.36%。当前广州业余体校击剑师资发展困境包括:一是由于击剑项目普及率较低,教练员选材困难,因此,一般教练员均从体校优秀击剑运动员中挑选,且运动员兼教练员情况较多;二是教练员文化水平较低,目前教练员大专及以下学历者仍占31.82%,因而科研能力及教练等级(职称)较低。击剑教练员考评内容包括比赛成绩、训练情况、科研能力、敬业精神,而职称评定主要依据科研能力。对广州市业余体校教练员科研关注度及近5年论文发表情况的调查统计表明,教练员虽然对科研抱有兴趣(90.91%),但近5年论文发表数量的统计结果显示,教练员发表论文1篇以上者仅占13.63%,且有59%的教练员近5年未有论文发表。现代体育越来越依赖于高科技,而教练员文化、外语水平不高,势必会阻碍学习击剑传统优势国家的竞赛与训练的理论和技术。

    1.3 训练方法不科学,场地器材一般

    1)训练计划不细致。

    运动训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技术、战术、心理和智力的训练,为不断提高竞技水平所实施的一种身体教育过程,一般需要制定训练计划[3]。通过对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的调查显示,广州市业余体校大多数击剑教练员能够制定各种训练计划,保证训练的系统性,但也有少部分教练员未制定训练计划,教练员制定的训练计划中,排在前位的分别是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和阶段训练计划,而周训练计划和课训练计划反而排在后面,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击剑训练管理中心对教练员制定计划的检查、考评等管理还不到位;另一方面是由于省级比赛每年只有一次,市级比赛体现不出真实水平,部分教练员为应付有关比赛制定的训练计划较随意,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2)训练时间与负荷不够科学。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训练是对有机体施加系统的负荷刺激,刺激的结果使有机体产生适应性变化,通过刺激-适应,再刺激-再适应这样一个反复过程,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运动负荷适宜、刺激深,能促进生物学改造过程加快,机能得到迅速提高[4]。调查统计显示,广州市业余体校有73%的教练员每周安排早操3次以上,随机安排早操的有2名教练员。从训练课全天时间安排来看,绝大多数的教练员安排训练时间在1.5~2.5 h,有36.37%的教练员安排2~2.5 h,基本符合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生理特点。调查还表明,广州市业余体校有63.64%的教练员非常注重运动员训练恢复。同时,在访谈中了解到教练员调整运动员训练负荷的依据,主要是根据运动员训练后的状态及自我感觉,其次是训练时的表现,然后是根据教练员经验。由此可见,教练员调整训练负荷依据主要凭借观察、向运动员了解以及自身经验等,而在采用现代化仪器监测运动员机能状态方面则处于空白,尤其是在基层体校,根本不可能提供专业的现代化监测仪器。

    3)场地与设备条件一般。

    场地、设备等是击剑运动开展的基础,由于现代体育科技的发展,对击剑场地与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广州市8所业余体校均配备有剑道、护具、裁判器等器材,尚有2所正在筹建。其中海珠区体校击剑训练放在小学进行,击剑场地由学校提供,而设施由体校配备。通过教练员对场地、器材满意度的调查发现,有63.63%的教练员认为场地、器材条件较好,其余的教练员认为场地器材一般或较差。由此可知 ,虽然广州市业余体校击剑项目开展相对较好,但场地设备等仍无法满足训练教学所需。

    1.4 学训矛盾突出

    运动员的文化知识水平高低,不但影响运动员对运动理论和技术的掌握,而且关系到运动员今后的就业,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必然使少数学生成长为职业优秀运动员之外,绝大多数学生运动员只能接受一次较为系统的、较为全面的竞技体育的洗礼[5]。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运动员认为学习重要,主动要求学习文化知识,为今后出路做打算,但受运动训练影响,其主观努力程度明显不足,只有28.65%的人在文化学习中表现较努力。目前类似业余体校这样的“半专业”训练单位,运动员文化学习同样受到较大影响,体制和教学训练决定了学校难以保证运动员文化学习的时间。但过分强调文化课成绩的学习,则运动训练的效果将难以保证,有潜力运动员有可能被埋没或流失,业余体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也将不复存在。

    一般而言,青少年击剑训练分为3个年龄阶段:10~12岁初级基础阶段;13~15岁全面发展阶段;16~18岁为专项拔高阶段,初级基础和专项拔高阶段是击剑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本研究对广州市业余体校342名击剑学生运动员的调查显示,广州市青少年击剑运动员年龄大都处于11~14岁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65.79%,10岁以下占被调查对象的16.96%,15岁以上运动员仅占被调查对象的17.25%。而对击剑运动员训练年限的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业余体校的击剑运动员训练年限大都在1~4年,5年以上的运动员占总数的21.63%,而9年以上仅占0.58%,因此,后备人才培养年限偏低,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从提升广州击剑后备人才的质量考虑,应加强对击剑运动员早期的兴趣培养和启蒙教育,防止运动员因兴趣渐褪而流失。

    运动员从事竞技体育训练,所获得的支持与鼓励是促使其继续坚持训练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不可避免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伤病的困扰及其他各种原因,有些运动员在没有培养成才前就逐渐退出了体坛[6]。对阻碍广州市击剑运动员继续训练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出人意料,调查结果表明文化课学习(51.17%)成为阻碍训练主要因素,其次为身体条件限制(24.85%)、家庭背景(5.85%)、教练态度(4.48%)等,后经访谈得知,广州市业余体校学训矛盾始终存在,且随着运动员年龄的逐渐增长和日益增大的升学、就业压力,多数运动员选择放弃继续进行击剑训练。在运动员训练助力的调查中,家庭支持(96.2%)成为影响学生运动员继续进行击剑训练的首要因素,这与击剑运动属于广州市的优势项目,且有机会输送给国家队和省队,如董兆致、朱俊、雷声等世界冠军或存在重大关系,运动员夺金的广泛宣传无疑给民众了解击剑运动打了一针强心剂,家庭与省市体育局的共同支持促使广州市击剑运动可持续发展。

    2 广州市业余体校击剑后备人才培养应对策略

    1)多渠道募集资金,不断完善训练条件,建立灵活的培训体系。

    我国体育主管部门在竞技体育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基层后备人才培养却往往容易被忽视,近年来区级、县级体校的发展已是举步维艰,单一依靠政府投入,无法支撑庞大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将更加积极投入一些项目运作中,政府也会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私人企业和民办企业投资体育产业,击剑在我国是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且逐渐成为世界十大时尚休闲运动项目之一[7],被视为一项高雅的贵族运动、绅士运动,近年来媒体宣传渐增,在这种背景下,击剑管理部门应努力寻找市场契机,多渠道募集资金,建立多种途径击剑后备人才培养体系:(1)政府投资与学校自筹;(2)体育主管部门通过开设培训班、特长班的形式扩大训练对象,开展有偿训练;(3)争取更多的企业赞助,特别是体育产业公司的投入,发动社会力量开办击剑俱乐部,在社会上营造“击剑热”的氛围,培养击剑后备人才。

    2)完善教练员考评及业务培训制度,提高教练员综合素质及执教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业余体校击剑教练员均具有较丰富的运动经历及较高的专项运动技能,但存在文化知识薄弱、专项理论功底不足等问题,这将影响击剑后备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针对教练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通过对市体校教练员的访谈发现,几乎所有教练员的任教途径都是专业队退役后任教,少数经过体育院校进修。虽然不可否认专项训练经历对于一位教练员来说非常重要,但文化素质,科研能力,科学训练方法对于教练员的成功同样重要。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项目能够固步自封,在封闭的环境中自己成长为一个优势项目,如果教练员不具备获取和加工各种信息的能力,那么他在做运动员时获取的经验很快就会过时。因此,加强教练员的在职后期培训,聘请一些知名专家和优秀教练员进行训练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提高教练员综合素质是促进教练员文化水平及执教能力提升的必要环节。

    3)发挥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支持网络的作用。

    广州市伟伦体校的指导思想是“学训结合”,尽全力将学习和训练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甚至还出现了过分强调文化学习,致使有些学习成绩较差,但运动天赋很好的苗子过早退出竞技体育事业的本末倒置的情况发生[8]。运动队建设有两个规律必须兼顾,即运动员的培养规律和运动员同时也是青少年的成长规律。两个规律客观存在的基础是共同的,即在有限的年龄期内——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期内,既要遵循优秀运动员培养的规律,还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的规律。两个规律同时作用于一位运动员身上,必然出现学训矛盾问题。

    从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角度看,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培养居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学生运动员虽是社会特殊群体,但仍然是青少年。运动员最终要退役,面临二次择业,而此时的运动员年龄已相当于大学毕业生的年龄,熟谙运动技能的运动员都要面临二次择业,此时却凸显了“学一技不能养终身”的重大欠缺。因此,体育界内外一直强烈呼吁解决运动员学文化知识匮乏的问题,形成了当前学生运动员必然承受双重任务的境况。调查结果显示,文化课学习成为影响运动训练的主要阻力,而家庭支持成为主要助力。因此,如果想要真正培养“文武双全”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改革考核机制和管理模式,形成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运动训练支持网络,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 Harmas Lauren Julius. In fencing,what gives left-handers the edge? Views from the present and the distant past [J]. Laterality,2010,15(2):15-55.

    [2] Roi Diana. The science of fencing:implications for performance and injury prevention[J]. Sports Medicine,2008,38( 6):465-481.

    [3] 钟秉枢.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 Greg Payne,耿培新. 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 卢元镇.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98-399.

    [6] 杨再淮. 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2.

    [7] 舒建平. 击剑运动融入我国大众休闲活动主要影响因素[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208-212.

    [8] 杜震城. 上海市击剑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