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精神建构论学校体育文化的价值

    黄子响

    摘 要:体育文化与大学精神存在密切联系,研究体育文化的深层次影响及其在大学精神建构中的作用,对于未来的文化发展意义重大。体育文化中追求自由、卓越、团结、创新等要素是大学精神应有之义,体育文化的价值矛盾也在大学精神中形成映射。从长远看,体育文化的发展应当充分融入大学精神内涵及其呈现过程,对精英文化等传统文化理念应该有新的定位和传播,并推进终身体育等科学发展理念的树立、践行与稳定延续。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文化;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1-0069-04

    A study of the value of school sport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pirit construction

    HUANG Zi-xiang

    (Department of Publicity and United Fron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Abstract: Sports culture and college spirit are closely related; studying sports cultures in-depth influence and its roles in college spirit construction is significant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Such elements as freedom, excellence, unity and innovation pursued in sports culture are connotations which should be contained by college spirit, while value contradictions of sports culture form reflections in college spirit. In the long ru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should be completely blended into the connotations and presentation process of college spirit, there should be new orien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or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ceptions such as elite cultu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implementation and steady extens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ions such as lifetime sports should be promoted.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ports culture;college spirit

    体育文化是一种为大家所熟悉的社会文化现象,大学生不仅是体育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创造者,因此大学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存在诸多交集。少年强则中国强,具备阳光健康的体育文化,才能张扬奋发图强的大学精神,进而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这种内在联系看,探讨体育文化的深层次影响及其在大学精神建构中的作用,对于未来的文化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文化与大学精神联系紧密,在任何时候体育文化都为大学精神提供源泉和支撑。

    1 体育文化在大学精神中的应有之义

    体育文化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之一,也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精神动力[1]。

    1)以强健之体魄求自由之精神。

    无论是在比赛中超越自我,享受胜利的喜悦,还是在持续锻炼中实现体质上的增强,都是人们突破界限对自由的获取。在对“体育文化”的诸多界定中,“自由”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对自由的向往体现了体育与游戏的紧密联系,如许多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就是游戏的延伸,游戏是自由的象征,虽然存在规则,但不依赖规则,可以独立存在[2]。基于战争、生存和劳作需要的训练不是体育的本质,仅是适应外部环境的附属功能,只有基于身心发展的自由要求,体育才不会异化或被外化。马克思[3]在谈及异化问题时说:“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如果缺乏自由,那么体育之于人,将同样面临劳动产品之于工人的敌对和反制关系。

    2)以艰苦之奋斗求卓越之目标。

    体育活动与竞技比赛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模式,但竞技比赛在客观上对体育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体制优势,中国在许多项目上取得领先地位,尽管对资源内耗的巨大代价质疑声众,但通过艰苦奋斗实现卓越目标的拼搏精神客观上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骄傲,这些运动员更是大学生的励志榜样,与大学精神相互契合、相生相长。纵观历届夏季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和排名不断攀升,并在2008年达到51金排名第1的顶峰。这些成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而易见。根据权威的电视收视和广播收听市场研究机构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的数据,2008年北京奥运会掀起连续十多天收视热潮,到其闭幕式时,收视观众规模达到6.58亿,占到当时全国电视总人口的53.7%,收看时间超过1小时的观众比例高达33.9%。

    3)以兼容之度量求团结之合力。

    体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维度,就是不同体育文化之间发生联系的过程。“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相同,早期高度分离、零散的体育文化逐渐汇聚成几个较大的体育文化区域。在20世纪中,现代体育突破欧洲和北美地域真正发展成为世界体育,最充分、最全面、最深刻地展现了它的内在统一性:从体育的形式、体育的组织方式到对体育价值与功能的理解,从穷乡僻壤的学校体育课堂到各种大型运动竞赛,人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相似性”[4]。这种海纳百川的兼容度量与大学精神中的和谐元素相契合。例如,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高校的民族工作就有重要意义。普通高校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收非西藏生源定向培养和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学生,是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同时也是高校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于大学体育之中,可以有效地促进民族团结。通过体育交流,既能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又能增进民族感情,消除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带来的隔阂[5]。

    4)以协同之默契求创新之发展。

    协同意识强调既要发挥主力运动员的重点突破作用,也要发挥其他运动员辅助进攻的支撑作用。协同意识还强调团队内部密切的协作互助,有相当强的整体效应[6]。协同意识所形成的默契是团队发挥整体实力的润滑剂和助推器,也是整个团队不断创新、共同发展的前提。在运动队中,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位置、任务以及自由发挥的空间,某个队员竞技状态的突出表现可以带动整个队伍的士气,但整体状态的提升还必须依靠所有人的协作。在体育文化层面,协同创新精神是一种更为直观和直接的经验体现,这种体现将为大学精神的最终成型奠定坚实基础,为高校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驱力。

    2 体育文化中的价值矛盾及其对大学精神的映射

    1)对获胜的过分侧重产生功利性影响。

    “参与”和“获胜”涉及到人在体育比赛中究竟是追求超越自己和对手,还是一味想要赢得比赛。前者目标趋向体育本质,追求超越,不断奋进;后者过于功利和短视,难以用健康的心态看待比赛过程,无视或不理解体育真义,甚至以损害体育真义为代价换取胜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成为现代竞技体育的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而今人对这种体育精神的理解为何偏离初衷,究其原因,在于以古代奥运为主体的体育文化具备了深厚的哲学基础,即包涵宗教信仰、教育理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在内的古希腊哲学。在此基础上的竞技是展现真实自我的方式,英雄崇拜满足了对个人价值充分尊重的前提条件,“获胜”和“参与”并不冲突,对于古希腊人来说,智育、德育与体育是一体的,“参与”是常态,不单是在比赛中获胜的人才是英雄,在“参与”过程中,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也是英雄。而当下的竞技体育却缺乏应有的哲学基础、崇高理想和历史积淀,所导致的结果是在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心口不一”:口头上是“重在参与”,内心则倾向于为获取胜利不计伦理道德上的得失,尤其是公众意识的缺乏,忽视自身作为公众形象在犯原则性错误时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环法7冠王阿姆斯特朗,由于多次服用禁药,其职业生涯中获得的7个环法冠军头衔被剥夺。“环法传奇车王”、“无畏的抗癌斗士”、“组建慈善基金的爱心人士”……公众一直给予阿姆斯特朗崇高的赞誉。这种颠覆性的转变,强烈冲击了崇拜体育明星的青年学子们,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明星崇拜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体育明星是大学生“英雄世界”的主体,其“榜样”作用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一是过度的求胜心理导致大学生长期处于焦虑之中、压力之下,不少大学生常常在与他人的“横向比较”和与自身的“纵向比较”中迷失自我,忘记了学习的本质和乐趣,忽视了大学生活中其他多姿多彩的存在,正如竞技者忘记运动本身的欢乐,或者无法意识到体育作为文化及精神的存在。二是非理性的消费观使校园体育活动蒙上物质化和异化的阴影,不少大学生追逐体育明星穿戴或代言的名牌,为此不惜倾囊求购,甚或以荒废学习时间为代价打工赚钱,目的仅仅是一次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消费。

    2)追求自我突破的初衷让位于利益操控,对个体的忽视背后是其难以摆脱的依附性。

    在古代希腊,体育是愉悦的,纯真的古希腊人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进行各种不流血的高贵竞技,并从中收获愉悦。而罗马人更喜欢武力冲突带来的刺激。“希腊人的欢乐来自于人与人的体育游戏;而罗马人的欢乐则在于观赏奴隶们的互相残杀”[7]。当然这样的场景在文明社会已不复存在,但细看当前一些商业化的体育比赛中已然变味的竞技活动,似乎仍然能够找到古罗马角斗士的踪迹。其共通之处在于,鼓励观众通过观赛获取刺激,并通过异化体育强化这种刺激,反过来吸引观众达到经营者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虽然没有古罗马时期那么残酷,但由于赛场的刺激与利益成正比,体育变成演出,遭受肆意编排,体育的精神原旨被淡化甚至遗忘。于是就有了足坛黑幕,官哨、黑哨、假球、赌球使中国足球跌入谷底。

    回望大学文化,功利主义所衍生的依附性导致大学的自由独立精神总是画地为牢。学习与就业、经济收入日趋紧密,教育成为一种变相的长期投资,导致教育产业化呼声不断[8]。大学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国际化等功能发展上愈发缺乏自主性,高校资源配置过分依赖各类项目和工程,跟项目赶工程“跑部钱进”的现象时有发生。

    3 体育文化与大学精神互促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

    1)体育文化应融入大学精神内涵及其呈现过程。

    作为赫胥黎《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提倡“自强保种”,其途径是鼓励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救国图强必须以“民之手足体力”为基础。作为中国大学精神的传播者,蔡元培对大学教育胸怀远大抱负。面对当时救亡图强的国家局势,蔡元培十分重视人才,并形成了培养“完全人格”的先进理念,其中,对体育尤其重视:“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最重要之事为运动”,并认为次在智育,更言德育,将体育置于首位[9]。他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到的“有健全的身体,始有健全的精神”,正是他为北大树立的大学精神的基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前文论及体育文化在大学精神中的应有之义,但现实中“应有”仍未真正转化为“实有”,大学精神无法从中汲取优秀养分。另一方面,体育文化也与大学精神存在隔膜,未能以大学精神为引领,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对高等教育及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常见现象表现为大学生体育意识淡漠和认识偏差。有研究者总结出“三多三少”的问题:“以局外人的心态欣赏议论的多,亲自参与的少;被动的应付一时的考试或达标的多,主动长期坚持锻炼的少;关心体育分数的多,追求体育的真正价值的少。”[10]以此为参照,大学文化中所弥漫的竞争意识同样发生了初衷被扭曲的现象。本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却充斥着无数考试和竞争,个人的发展程度完全依赖证书、奖状等物质性标志来呈现,无法顾及个人真正价值的实现。

    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应使其充分融入大学精神的展现过程。物质文化层面,应当努力形成标志性的体育建筑、设施,这是大学体育文化的物质财富。哈佛大学的学生因为哈佛运动场而自豪,正是这个凝结了无数美好记忆的运动场改变了橄榄球运动的历史,这不仅是大学体育文化的里程碑,更形成了优秀的大学精神传统。

    在行为文化层面,应当存有长期坚持、定期举行、不断完善和创新的体育赛事项目。无论对于参赛者还是普通观众,这都是一种文化洗礼,并作为精神烙印由学生们带进社会。例如持续近200年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对抗性划船赛、清华大学的马约翰杯学生运动会等等,记录和传递着大学体育文化的历史、个性、人物,成为经典的文化符号。

    在精神文化层面,应当使大学里的各种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使其能够有效承载每所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同时,也能通过不断地突破和创新,赋予大学精神新的内涵,形成新的呈现方式。

    2)精英文化等传统理念应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新的定位和传播。

    从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精英文化一直存在于教育活动的各个阶段,即使在高校扩招、规模膨胀的趋势下,拔尖选优与有教无类等悖论依然并存。作为指挥棒,精英文化本身不应该承载道德衡量和价值判断,不能简单论及好坏优劣,因为关键还是在于指挥者对于这一指挥棒的使用。对于体育文化来说,高水平竞技运动属于精英文化,但体育精英文化发展的方向不是要成为资源的掠夺者,使资源完全倾斜于竞技运动,简言之,不是要构建贵族化的精英文化,而是要构建理想的精英文化。“理想的精英文化表现为高尚道德的自持,对知识的无尽追求,以及对全社会的强烈责任心”[11]。因此必须以理想的精英文化为引领或榜样,带动体育大众化格局的调整和完善,形成体育强国文化。

    精英文化的异化表现为:一是不追求身心的精英化,偏向追求科技装备、物质环境等身心之外的高端化,正如前文所述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透支”现象。二是将精英的内涵局限于成功者或胜利的一方,这是贵族化的精英文化,或者说精英文化被曲解或利用的体现,企图永远占据顶层位置,必然忽略求胜的本意,使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实质上是文化的退步。三是过分追求完美。对完美的偏执追求使体育体制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个缺陷表现为牺牲众多体育人才来成就仅占极小比例的尖子,而且这些尖子运动员被视为“精英”也只是在他们处于巅峰状态的人生阶段,随着年龄增长状态下滑,他们也会被遗弃,不少冠军运动员退役后处境窘迫艰难就是例证。

    转变精英文化的引领方向,尤其在大学文化、大学体育文化中倡导新的精英文化内涵,是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根本性内容之一。只有以人人都精英化为出发点,榜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大众与精英才能找到平衡点。

    3)推进终身体育等科学发展理念的树立、践行与稳定延续。

    体育文化得以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体育教育,而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是教育和体育的顶层目标,是大学精神对人的发展的至高要求。终身教育是对现有教育格局的创新和升华,是面向未来教育体系的战略指向,它所要覆盖的是人们生活各个领域并贯穿整个一生,其目标是个人与社会和谐共融,包括人对社会的适应,和社会对人的发展的促进。终身体育的基本思想是从终身教育学说中派生而来的,它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12]。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的树立贯穿人生的每一个时期,相关研究表明,体育人口与文化发展水平成正比。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而言,大学应该是牢固树立终身发展理念的最重要时期。其原因在于:一是高校处于教育发展的顶层,汇集了众多富有活力且乐于接受新理念、新思想的青年,他们思想日趋成熟稳定,易于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念并能稳固延续。二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仍然存在于中小学之中,终身发展的理念缺乏生成的土壤和环境,只有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这种条件。理念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在大学推进终身化理念的共同践行,需要充分建设和完善以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等终身发展理念为核心的成熟的校园文化,高度重视大学生终身发展意识的树立,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并传授其终身发展的技能。从整体上形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文化,为理念践行营造大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冯霞. 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 体育学刊,2006,13(1):4-7.

    [2] 于涛. 体育哲学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6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7.

    [4] 谭华. 体育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6.

    [5] 马艳军. 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 人民论坛,2012(9):200-201.

    [6] 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来源[J]. 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3-17.

    [7] 李力研. 历史进步的精神杠杆——古奥运会之后的“体育精神”及对历史的影响[J]. 浙江体育科学,2000,22(4):1-9.

    [8] 何中华. 现代语境中的大学精神及其悖论[J]. 文史哲,2002(1):9-16.

    [9] 蔡元培. 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G]//蔡元培教育名篇.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6-49.

    [10] 王庆贤. 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 常熟高专学报,2002,16(4):97-98.

    [11] 卢元镇. 体育社会学[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5.

    [12] 林秋菊. 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困惑与对策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4(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