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民族地区县域经济振兴繁荣

    李后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梦想,现在离目标越来越近。但是,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没有民族县域经济的振兴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梦想,现在离目标越来越近。但是,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没有民族县域经济的振兴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历史上,中国西部比东部沿海发达,民族地区比其他地区发达。今天我们所有能见到的各种重要文物,几乎都源于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中国所有重要的发明创造几乎都产生在民族地区,或者由今天的少数民族所完成,其中羌族、藏族是特别能创新的民族。今天我们所用的许多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都是藏族、羌族同胞在数百年前发明的。如藏族的藏药、刀具、竹器、木器、玉器、金银器等;羌族的索桥、碉楼、刺绣、水利、酿酒、木床等。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是“少数民族”,是因为不断融合发展壮大成今天的格局。

    对全国而言,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8.5%。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面积占全国比例64.2%。 对于四川而言,有55个少数民族,有48个民族县(另外有16个县享受待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7.8%,面积占全省比例62.3%,2015年少数民族县域GDP占全省比例6.4%。可见,民族地区面积大、人口少、经济比重低,是中国和四川最大的回旋余地,是未来增长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要利用特色和优势

    我们知道,民族地区是圣洁之地、文化之地、信仰之地、云雪之地、阳光之地、美丽之地;民族地区是植物王国、水电王国、矿产王国、诗歌王国、度假王国。民族地区具有“五个独特”,即区位独特、资源独特、生态独特、文化独特、产业独特;民族地区具有“五个较差”即基础设施建设较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差、公共服务水平较差、生存环境治理较差、脱贫攻坚底子较差等。

    民族县,一定是特色县,特色在文化、在产品、在风格、在模式、在渠道、在思路。要在开放、民营、创新、自奋上下功夫。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必须按期完成。扶贫包括经济脱贫、文化脱贫、心理脱贫,不能养懒人、养恶人、养愚人。要建立良性的可持续的增长和发展机制。从数学上讲,要建立斐波拉契数列,黄金分割律0.618增长模式。增长的比例是自然对数底e=2.71828183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县域。民族县有许多优势,比如,一是自然资源;二是生态环境;三是历史文化;四是吃苦精神;五是国家重视。我们可以创造民族县发展的四川经验、四川模式、四川做法。对于汶川县而言,是知名县、文化县、资源县、旅游县、基地县,蔬果独特、区位突出,很容易融入成都经济区,关键是要善于把各种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善于在差异协同上做文章。转化的关键因素是人才、资本和环境,一定让要素充分流通,进入社会和市场的大循环。

    要树立“国家思维”

    在发展思路好上,要树立“国家思维”,就是要树立全局意识、系统意识、创新意识。中国的一个县,从面积和人口来看,相当于外国的一个国家。要思考,为什么他们能很好发展,而我们不能?关键在人本身,在人的勤奋与制度创新。 比如汶川,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 2014年末,全县人口10万人。世界上,国土面积小于汶川的有40多个国家,比如佛得角是4033平方公里, 卢森堡 2586平方公里, 毛里求斯186平方公里,新加坡719平方公里等等。人口比汶川10万少的国家也有40多个。比如多米尼加 6.9万、安道尔 6.9万、马绍尔群岛 5.6万、摩纳哥 3.2万等等,有12个国家人口少于1万人,有4个国家人口少于1000人。我们要研究,汶川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什么不如这些国家?这就是国家思维。

    汶川素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之称,是华夏始祖大禹的出生地,是全国四大羌族聚居县之一,是国家羌文化生态体验区。围绕“世界汶川、大禹故里、熊猫家园”旅游品牌,以大禹文化、藏羌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门户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项目建设、旅游商品开发、羌禹文化体验为重点,狠抓旅游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建设宜居汶川、畅通汶川、平安汶川、健康汶川、科教汶川、低碳汶川,创造了“汶川经验”和“汶川实践”。阿坝要大力发展“沟谷经济”和“第六产业”(1.2.3=6),突出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农村电商、清洁能源、康养产业、高原药材,精深加工业。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十要策

    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系统。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是城市和农村、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和支撑点。理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路、加快振兴县域经济,很有意义。民族地区应该建设清洁能源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植物、动物)、红色文化传承区、生态旅游精品区、康养休闲度假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等。为此,我们提出10点具体建议:

    ——坚持以非公经济为主体,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民族县,必须坚持民营和跨越式发展思想。促进非公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向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对非公经济要“多引导少指责,多扶持少限制,多服务少处罚;先放后导,先治后管,先予后取”,全面清理有关阻碍非公经济发展的地方性规章制度,依法取消对非公经济的各种不平等待遇,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破除家族式管理模式,帮助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坚持以资源转换为依托,加快工业化进程。民族县,资源转化和工业化十分重要。工业是现代化经济的主体, 工业化滞后是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要以工业为主攻方向,量质并举,加速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坚持以发展特色经济为方向,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民族县,必须在特色和农牧业上下功夫。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力在于特色。有特色才有优势,有特色才有市场,有特色才有竞争力。一县一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同时,有市场才有钱。必须走农业产业化即集约经营、专业经营、规模经营、加强转化、延伸增值之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农业与市场的连接。要强化大开发、大协作、大市场观念,培养和完善不同类型、具有地方特色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市场中介组织和市场信息网络,特别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和电商,逐渐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具有现代化交易手段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扶持好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领千家万户进入国内外市场。

    ——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核心,加快城镇化步伐。民族县,必须加快城镇化。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证明,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内引外联、接受城市辐射、密切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是拓展和完善县域市场体系、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县域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县域经济集约化程度、形成集聚效益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民族县域城镇化率很低,要制定特殊政策,特别是户籍、用工、入学等事关人口切身利益的政策,扫清有碍城镇化进程的种种制度性障碍。努力建设美丽村庄、美丽小镇、特色小镇。

    ——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民族县,必须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民族地区发展县域经济,主要是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单纯依靠自身的积累去发展,无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通过招商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沿海先进县市的成功经验。一是扩大招商的范围;二是打好资源牌;三是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四是围绕“一带一路”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或飞地经济。

    ——坚持以发展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民族县,必须抓住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民族地区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许多自然景观仍然保持着原始状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要加大投入和宣传力度,加快文化、旅游和生态融合发展,突出重点,选好亮点,抓好精品、精点、精线建设。 要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和特色旅游,特别是发展以度假、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要研究制作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提高旅游业的附加值。

    ——坚持以发展科技教育为支撑,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民族县,必须在科技、教育和人才上大做文章。在新的时代,民族地区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培养和吸引大批人才,落实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工作;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教育教学的水平。要制定和完善吸引人才和储备人才机制,特别是柔性用人机制。

    ——坚持以落实政策为抓手,加快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民族地区保护生态,建设和恢复生态,要付出经济发展代价 ,因此受益地区应该给予补偿。中央已经有明确政策,但各地执行不力,差别较大,必须大力推进。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前提,加快金融投资机制改革。民族地区金融落后,资金紧缺,必须采取特殊政策,大力发展民族产业银行和村镇银行,推进企业上市融资。

    ——坚持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标准,努力建设精准扶贫与区域开发协同发展示范区。 选择一些民族县,把经济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等结合起来,在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切实解决不精准、不持续、不文明、不生态、不经济等问题。

    观点集锦

    清醒认识精准扶贫的艰巨性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要保持扶贫开发高强度的连续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全局性任务来部署推进,瞄准到202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和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任务,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措施,扶贫开发的强度进一步加大。要坚决杜绝脱贫后再返贫的可能性,要继续发挥社会整体联动的积极性。我们相信,在省委的领导下,全社会步调一致,共同发力,一定能够取得扶贫与开发的同步发展,打赢这场扶贫开发攻坚战。

    交通与产业齐发展,特色优先特色引领

    民族地区往往是交通不发达的地方,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薄弱,社会教育文化薄弱,人的素质水平亟待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亟须提升,在这样相对贫困落后的地方怎么实现扬长避短赶超发展?

    一是硬件交通,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改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畅通的问题;二是软件,关键是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民族地区往往风土人情浓厚,在这样的地方,发展绿色生态的特色产业有一定优势,特别是绿色生态的种植业、养殖业。一定要紧紧抓住优势,做自己特色产业,在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和教育设施的同时,乘势而上实现赶超。

    民族工作要以增强投入改善民生为主线

    四川民族地区包括3个自治州、4个自治县、16个民族待遇县,98个民族乡,民族地区辖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7%,四川少数民族人口有530万,占四川总人口比例很低,但是它的绝对数是西藏和青海人口的总和。

    在今后的民族工作中,要以增强投入改善民生为主线来缩小差距,以加大扶持落实政策为保障来促进跨越,以增进互信促进民族团结为前提来构建和谐,以加强队伍培养人才为基础来提供支撑,我们要按照这个总体思路以及工作要求,发挥民宗委的职能作用,为民族地区、为民族工作、为少数民族服好务。

    民族地区要走绿色融合发展之路

    民族地区首先要坚持绿色发展,绝不能重走发展的老路。融合发展的关键第一点就是种养融合,种植没有养殖的配套是不可能的,种养循环、结合是相辅相成的;第二点是一二三产融合,这是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发展模式;第三点是一定要打品牌,一个品牌一个节会的兴起会增强农民发展产业的信心,引来资金。

    走出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新路子

    要做到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不动摇。四川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四川省委在2016年做出了大规模绿化全川的行动。提出的九大行动,要求在2020年全省绿化面积要达到40%,国土绿化覆盖面积达到70%,实现绿水青山、蓝天净土,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构筑生态文明的新家园。

    工作中要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的行动,进一步培育现代林业基地,目前在全省已经开展了40个产业重点县的培育,力求走出在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要培育林木经济、发展林下产业。同时,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开展民族特色经果林,支持贫困地区民营企业、引进研发林业的加工等,要进一步研究产业链,在林业大县繁荣生态文化。

    扶贫开发要找对路子

    扶贫政策对路是找对路子的关键之一。我们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四条措施》等重要文件,集中体现了坚持创新扶贫,以国土资源政策创新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激发贫困地区的土地发展资源,使矿产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推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坚持协调扶贫,统筹土地矿产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绿色扶贫,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绿色矿山环境建设,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实现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内在主因;坚持开放扶贫,着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各方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助力扶贫开发,形成机制效益和整体合力;坚持共享扶贫,依靠当地群众,创建共享,通过扶贫开发让当地贫困群众致富。

    金融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

    要认清金融扶贫的难点,找准金融扶贫的切入点。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关系到我们扶贫开发的整体布局,关系到推进我们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长期以来,传统的扶贫方式难以改善贫困地区造血的功能,金融机构要想发挥金融扶贫的作用,就需要各级部门的通力配合,也就是说金融扶贫的资金要能够找到具体合理的项目,资金的投入也要取得成效,降低金融扶贫的风险。金融扶贫需要创新机制,探索开发新土地,金融扶贫和精准扶贫要大胆创新扶贫的融资方式和服务方式,不断加大金融扶贫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