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护理新进展
杨丽
【摘要】膀胱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会导致尿路感染、尿失禁、尿潴留等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膀胱功能康复护理可帮助脊髓损伤患者建立自主排尿功能,降低病死率。因此,本文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影响和康复护理训练进行综述。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3..01
脊髓损伤因脊髓连贯性的损害,会造成呼吸循环障碍、体温调节障碍、自主神经障碍或排便、排尿等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排尿功能障碍较为常见,尿路感染也是晚期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而有效的膀胱功能康复护理可提高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自主排尿功能,改善其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本研究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护理新进展进行综述。
1 膀胱功能障碍影响
1.1 尿路感染
作为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尿路感染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点相关:①患者饮水量不足,导致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等病菌不易被冲洗清除,大量繁殖后引发尿路感染;②脊髓损伤患者因膀胱功能障碍多留置导尿管,而病原体易经过导尿管腔上行感染,或因导尿管消毒不严格引发感染;③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内压力增高、尿道结石等也会提高尿路感染的发病率;④膀胱过度充盈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使膀胱壁变薄、缺血,使其自身抗菌能力降低,易被细菌感染。
1.2 尿失禁
尿失禁可分为充溢性尿失禁、真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脊髓损伤患者因膀胱功能障碍会导致逼尿肌无张力,一旦膀胱过度充盈,会出现充溢性尿失禁现象。休克期后,脊髓损伤患者的逼尿肌反射亢进,随时都会收缩排尿,出现真性尿失禁,此外,当脊髓神经损伤后,患者也会出现膀胱颈项功能不全、排尿反射中断的反射性尿失禁现象。尿失禁会导致褥疮、皮炎的发生,增加患者痛苦,且尿失禁也會使患者出现自卑、抑郁现象,严重影响其社交和生活能力。
1.3 尿潴留
脊髓损伤多伤在脊髓圆锥以上,导致尿道外括约肌失去上神经元控制,收缩闭紧,引发尿液排放受阻,造成尿潴留。且脊髓损伤患者会中断相应神经反射弧,导致膀胱充盈感受消失,患者的逼尿肌伸张无力,使膀胱内的尿量不断增加,而长期大量的尿液无法排出,会导致逼尿肌受损,进而导致膀胱功能难以恢复。
2 康复护理方法
2.1 留置导尿管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留置导尿管初期持续引流2~3 d,保证患者膀胱空虚,避免在无张力情况下使逼尿肌过于疲劳和牵拉。3 d后夹住导管,间歇2h放尿1次,如患者不输液,可4 h放尿一次。放尿时需训练患者有意识排尿,放尿后及时记录尿量。导尿管留置2~3周后可拔除进行手法排尿,如患者仍无法自主排尿,可延长导致留置时间。
2.2 间歇导尿训练
在导尿管拔除后,对患者进行手法排尿,方法如下:膀胱底达耻骨上两横指,较为充盈时,医护人员用手对患者下腹部进行按摩3~5 min,力道均匀,由轻及重,待膀胱缩成球状时,双手重叠,以掌状置于膀胱上,缓慢向会阴发力,同时患者深吸气,做正常排尿动作,直至尿液排尽。对于痉挛性瘫痪者,可按摩15 min左右。手法排尿时,患者需每日饮水2000 ml左右,以便增加尿量,预防感染。每次挤压排尿量不得少于尿量的3/4,如患者在自主排尿后剩余尿量高于100 ml,则需要再次训练。邵明建等[1]也于研究中对脊髓损伤者进行间歇导尿训练,发现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明显降低,膀胱安全容量增加。说明间歇导尿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
2.3 建立反射性膀胱训练
此项训练主要通过扣击膀胱底来诱发脊髓损伤患者的自主神经反射,以便建立反射性膀胱。利用皮肤-膀胱的反射作用,对患者的大腿内侧、下腹部、会阴或阴茎处进行刺激,以便寻找诱发排尿部位,对其进行反复刺激,排出尿液。也可通过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仪对患者的膀胱两侧、阴道、直肠、第三骶骨两侧位置进行电刺激,以便促进患者排尿。张艳等[2]在研究中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常规的间歇导管、手法排尿基础上增加了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干预,发现残余尿量明显降低。因此,通过电刺激可改善患者的盆底肌肉收缩和舒张能力,进而强化膀胱排空功能,减少尿潴留、尿失禁的发生。
3 小 结
脊髓损伤患者多存在膀胱功能障碍,容易出现尿失禁、尿路感染、尿潴留等症状,导致患者产生自卑、抑郁情绪,影响其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及早对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留置导尿管训练、间歇导尿训练、反射性膀胱训练等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促进排尿,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邵明建,潘庆军,冯伟强,等.个性化指导间歇导尿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19,40(6):829-831.
[2] 张 艳,于慧金,李惠玲,等.盆底生物反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9,34(5):23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