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满意的未来生活
谢伟
〔摘要〕面对多名学生的数学考后焦虑,心理教师采用了国内学者曾海波的合作对话私董会的框架,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对话,通过对话的邀请,彼此建立关系,在关系及意义的流动中讨论“令人满意的未来生活”,效果较好。学生们对“令人满意的未来生活”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未来的可能性被打开,关于未来生活的图景在学生们心中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朗。同时,对“令人满意的未来生活”的探索也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自己的生涯目标,去考虑自我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去思考生涯决策与社会环境、父母的需求的关系,去了解未来的职业情况。合作对话使学生们在种种因素的多元碰撞中,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合作对话;生涯辅导;未来生活;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6-0054-03
一、案例呈现
2019年高考数学考完后,很多学生都哭了。当晚心理咨询室来访人数很多。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当下的心情:本来指望数学考130,上浙大,现在连浙江理工都上不了;这次考卷对我很不利,简单的很简单,我会大家都会,难的很难,别人做不出来,我也做不出来;英语我都不想去考了,数学没戏,我考虑要不要高复了;我现在完全没心思复习英语,我满脑子都是数学没考好的阴影……
考前的各项提醒指南里都说明了:考掉一门放一门,不要议论,不要对答案。数学考试已经过去了,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好好准备接下来的英语就好了。可是学生们纷纷表示:说是那么说,怎么可能,“臣妾做不到啊!”
是的,怎么能说放下就放下呢?去谈论刚过去的数学考试,做认知调整,做放松……这有意义吗?这么多人,怎么能在短时内提高辅导效率呢?
我想到了采取合作对话的方式。
二、案例分析
“合作对话”是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下的一种心理咨询取向,没有特定的框架和操作流程,它关注的是“关系”。因此“合作对话”创始人Harlene Anderson说:“合作对话是一个毫不刻意的过程,永远都会涌现,永远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它提出了一种行云流水的开放性和可能性。”在合作对话的关系里,自己和他人是一个相互决定的动态关系,在关系里,我们的生活、事件、他人等赋予意义和进行觉知的过程持续不断地涌现出来。
合作对话与传统心理咨询在表面上的不同看起来至少有两点:(1)合作对话无固定的结构和框架,比较灵活;(2)合作对话可以同时对多人进行咨询,因为合作对话认为咨询师和来访者是平等的,咨询师和来访者、来访者和来访者之间都可以互相碰撞和共创。就如同“合作对话”创始人Harlene Anderson所说:“我们相处,一起做些事情,随时调整和创造。”
因此,在面对这么多来访者的情况下,我选择了合作对话,合作对话的“灵活、开放和放松”的态度是焦虑之下的学生们所需要的。
于是,我请他们来到了小团体室,我们七人围坐成一个小弧形,由我来担任合作对话主持人。我先向他们说明了合作对话的规则:(1)一切听从主持人指挥;(2)如实,按时,精炼,倾听。(3)关注观点的变化,而不是观点的对错。
接下来,我采取国内学者曾海波的合作对话私董会流程展开咨询。
三、辅导过程
(一)确定议题:令人满意的未来生活
此次咨询共来了六名学生,他们反映受数学考试的影响无法安静地复习下一门。在各自发泄了对未来的担忧之后,我请他们每个人说一个接下来想要谈的话题。六个学生提到的话题如下。
学生1:怎么静下心来复习英语;
学生2:读完大学后继续读研还是工作;
学生3:自己以后想要去大城市打拼,觉得离父母远,天地广阔,可是父母却要求自己以后回到当地考公务员,过稳定的生活;
学生4:未来干什么;
学生5:在决定未来生活方面是听父母的还是听自己的内心;
学生6:过体制内的生活还是出去打拼一番。
后来经过投票,选出票数最多的一个议题:令人满意的未来生活。
(二)表态谈心:每个人发表对“令人满意的未来生活”的看法或感受
接下来,我请学生们围绕“令人满意的未来生活”展开对话,每个人1~2分钟的时间表达对于此议题的态度。在这个阶段里,学生们谈到了自己对未来的设想或者困扰。六个学生分别作了如下表述。
学生1:我在踢足球方面很有天分,曾经获得过两次县级冠军,还参加过省赛并获奖,我希望自己能向一级运动员努力,读完大学转战职业足球,能够去踢甲联足球。不过我想我妈妈可能不同意,因为踢球很辛苦,要跑来跑去的,她可能希望我当白领,有固定的工作。
学生2:我感觉我这个人比较适合工科类专业。我喜欢过安稳的日子,想读师范类院校,以后当一名大学老师。
学生3:我希望以后能有一个大房子,养一只猫和一只狗,和我的女朋友、父母生活在一起,在事业上有喜欢的东西并为之奋斗,周末节假日能和自己的家人去旅游看电影。
学生4:我希望能养活我自己。可能在年轻时我会选择自由的生活,从事软件类的职业,在外面闯荡一番;等到了一定年纪,我可能会过安稳的生活,离父母不要太远。
学生5:现在不是流行“斜杠青年”吗?我想我可能会做一名“斜杠青年”。一方面,我通过自己的专业学习与成长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为自己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我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可能会对这些事情有更多的热爱与了解。
学生6:我想人生有三种境界吧。第一種境界是物质自由;第二种境界是精神自由,追求灵魂与道德层面的东西;第三种境界是天人合一,这是一种超我的境界。这三种境界对应到我的人生就是:有一定的才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在“令人满意的未来生活”话题中,学生们的呈现越来越深入,让我这个心理老师深深感受到零零后孩子的个性与情怀。
同时,可以看出,学生们对未来生活的描述里,展现了他们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也呈现出了他们在考虑生涯目标时所看重的因素。
(三)评论回应:在听到他人想法后的反思与想法
在这一轮对话中,我邀请学生们聊一聊在听完刚才一轮的对话后,选择一些想要回应的内容进行回应。每人限时三分钟。
学生1:我比较认同同学3的生活方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有自己喜欢的事业,能享受亲情与爱情。
学生2: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对专业选择有了新的想法,也许我现在选了师范类,也许以后我并不会当老师吧。世界充满了变化,专业先选了再说,选了什么专业也并不代表你以后干什么。
学生3:我选择回应同学2,我觉得追求安稳不是年轻人的想法,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同时我回应同学6,有一定的才能有时可能不是全部的才能,而仅仅只是在某一方面发挥才能。
学生4:我对同学1的发言特别有感触。我们的人生是要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走,还是要听妈妈的话,过那种所谓的“安稳生活”?
学生5: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对“斜杠青年”有了新的理解,希望自己能有特殊的专业才能,同时也能在多方面丰富自己。
学生6:感觉理想生活与现实还是有落差的。看到这种落差心里也会有一点小小的恐惧,但是这种恐惧会促使我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灰色地带走得更稳吧。
作为主持人的我,也回应了学生们的想法:同学们大致提到了以下几个点:(1)我们在抉择未来生活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社会需要还是家庭?(2)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不确定?
合作对话的对话不仅有我们可看见的对话,其实每个人在聆听别人发言时,自己的心理都有一个“内在的对话”,而“评论回应”环节,让每个人的内在对话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四)自由讨论:围绕“令人满意的未来生活”展开自由讨论
在自由讨论阶段,学生们的想法更加深入和成熟。在这个讨论阶段主要产生了以下观点:
1.可能人生每个阶段对“令人满意的生活”的定义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又不一定是在“安稳”和“打拼”的两端,而是不断地去调整“安稳”和“打拼”的比例。
2.兴趣与职业的界限。从事的职业不一定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但职业之外可以有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丰富的业余生活也能增加职业幸福感。
3.兼顾“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努力拼搏,脚踏实地,保障“眼前的苟且”,同时也要抬头看天,有情怀和使命,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4.在“物质自由”的基础上保持“精神愉悦”。
可以看出,观点经过不断流动与变化,学生们对未来的思考更加灵活了。安稳和打拼、兴趣与职业、理想和现实、物质和精神,学生们都能跳出二元论的思维方式,能兼顾双重需求。
当观念有了流动和变化,我们就共同创造出了新的意义、理解和行动。
(五)总结反思:请每个人用一句话对整个对话过程进行反思性总结
经过三轮对话,最后我邀请学生们每个人用一句话对整个对话过程进行反思性总结,包括对话对自己的启发以及未来的行动等。
学生1:活得“佛系”一些。
學生2:好好考英语,过精彩人生。
学生3:建立目标,接近目标。
学生4:所有的青春不只是为了回忆,也是为了不让未来的自己后悔。高考加油!
学生5:感觉数学考试的焦虑似乎不见了,明天要好好考英语。
学生6:发展自己的才能。
本来学生们都是带着数学考试后的沉重心情来心理辅导室的,在经过一番关乎未来的讨论后,个个都变得轻松了,变得坚定了。我想这也是生涯教育的意义所在:站在未来,启迪当下。
四、辅导反思
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人一生的生涯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成长期(出生至14岁)、探索期(15至24岁)、建立期(25至44岁)、维持期(45至64岁)和衰退期(65岁以后)。高中生正处在生涯发展的探索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自我考察、角色鉴定和职业探索。本案例中的高中生,即将高中毕业,探索未来是自然而然会想到的重要事情。
在本案例咨询中,我采用了国内学者曾海波的合作对话私董会的框架,引导学生对话,通过对话的邀请,彼此建立关系,在关系及意义的流动中,“令人满意的未来生活”逐渐变得清晰和丰满,逐渐变得多元和深入。也许学生们对“令人满意的未来生活”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未来的可能性已被打开,关于未来生活的图景在学生们心中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朗。
同时,对“令人满意的未来生活”的探索也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自己的生涯目标,去考虑自我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去思考生涯决策与社会环境、父母的需求的关系,去了解未来的职业情况。通过合作对话,在种种因素的多元碰撞中,触发学生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人生。
对话的目的并非是得到一个答案或者是得到一个确定的解决方案,而是开启一些新的可能性,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行动,并持续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因此,此次对话的作用,不仅仅是发生在当下,回到教室、回到生活中,对话还将继续。在这里,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对话关系,把这样的关系带回去,学生们会获得新的生长和自由。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中学,湖州,313100)
编辑/于 洪 终校/纪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