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策略

    庞奕

    [摘? ?要]办好教育事业是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共同责任。开展区域性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人为本等工作原则,制定合理的目标,明晰研究方向和工作內容,紧密结合实际,充分掌握社情民意并正视矛盾与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完善保障,为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协同育人模式奠定基础。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区域;研究策略

    当前,学校、家庭与社区合作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此前,教育部已颁布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市教委也下发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各类学校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所赋予的使命,在推进家庭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落实,需要一边积极行动,一边加强研究与探索,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为此,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了“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模式研究”群体课题立项,着手推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实践模式的探索,并制订了较为详细的实践探索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形成了一些经验与认识。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区域性课题研究涉及面广,并应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1.指导思想

    开展区域性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模式的探索,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切实推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形成互信共生的教育共同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课题相关的一切研究工作都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以德育为先,引领家庭、学校和社会,营造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是坚持客观严谨。遵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对待课题研究,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产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求真。要端正研究态度,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坚持真科研、真实践,解决真问题,积累真经验。其次要务实。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把研究工作做扎实、做深入;对于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数据和问题,要依据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开展相关工作的现实需求进行研究和讨论,并按照“贴近实际、促进工作”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真正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三是坚持优势互补。区域性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群体性和差异性。要充分发挥各子课题单位的优势,并促进相互借鉴与融合,资源共建,成果共享。本研究通过对子课题单位的指导与引领发挥各单位的研究优势,保证了研究工作全方位开展。研究内容涉及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机制、途经、评价以及要素等四个方面。子课题单位从不同角度开展有关研究,各个学区内部也有多个不同方向的选题,既有融合,又有协作互补,为不同子课题之间的研讨交流提供了基础,也为四个研究方向的成果整合提供了可能。

    四是坚持自主创新。每个学校在协同育人方面都有自己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拥有各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各校要在群体课题组的统筹协调下,积极发挥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优势资源,开拓新思路,探寻新方法,不断开拓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既要借鉴其他学校的宝贵经验,又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二、设置合理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区域性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模式的探索,属于“集团化”作战,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较大。既要在总揽全局、引领理念、营造环境方面确立合理的总体工作目标,又要在立足实际、把握细节、落实推进方面确立切实可行的具体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群体课题组经过审慎的研究、论证,确定了符合本区实际情况的总体目标:全面把握海淀区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实际需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破解区域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为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指导、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切实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促进海淀区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并逐步形成区域特色。

    2.具体目标

    在明确总体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对子课题单位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走访,根据各子课题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具体工作目标。一是通过宣传引导,在全区范围内树立正确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观念,营造和谐的协同育人氛围;二是通过培训和指导,提升各个层面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和育人水平,促进该项工作的专业化;三是通过制度建设,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管理运行模式,促进协同育人工作规范化;四是通过统筹协调,明确工作职责和范畴,逐步形成区、学区、学校“三位一体”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促进协同育人工作的系统化;五是通过共建共享,不断丰富家校社协同育人内容,创新协同育人形式,逐步形成区域特色。

    三、确立明晰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

    开展群体课题研究,各子课题单位既是独立研究单元,又是群体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方向和内容的选择方面,要突出各子课题单位的优势,又要尽可能涵盖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提高研究效率。

    1.确立四个研究方向及其主要内涵

    根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群体课题组首先确立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实践途径、评价机制和育人要素四个研究方向,各子课题单位主要在这四个方向上进行选题,并开展相应研究工作。

    一是在育人机制方面,以建立有效的家委會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家校联动组织机制,整合社区资源促进学校开放办学机制,建立应对家校矛盾、校园欺凌等危机干预的机制等为主要研究内容。

    二是在育人途径方面,以培养教师和家委会骨干成员的途径、统筹学生家长资源参与学校活动的途径、学校内部资源整合与外部资源利用的途径、与社区协同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与服务的途径等为主要研究内容。

    三是在评价机制方面,以评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综合成效,评价相关协同育人课程、组织形式的效果,评价家长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性等为主要研究内容。

    四是在育人要素方面,以提升班主任和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提高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融合协同育人工作与学校工作的能力等要素为主要研究内容。

    2.指导子课题单位结合实际细化具体研究内容

    在明确研究方向和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课题组对子课题单位结合实际细化研究的具体内容给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梳理并逐步明确。

    一是了解本区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状。具体包括:当前家校社工作的组织形式,各学段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学校可调动的相关教育资源等。

    二是梳理当前区内中小学在此项目研究中的已有经验以及工作中的不足和盲区。具体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工作思路,通过学习素养、综合课程、实践活动、科技艺术、身心健康、文化环境等载体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优秀成果经验,影响学校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实效性的制约因素等。

    三是提高学校、家庭、社区德育工作者对于协同育人工作规律的认识。具体包括: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发展与养成教育的一般规律、区别与联系,不同主题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与工作机制,如何利用实践中随机生成的教育机会适时开展德育工作等。

    四是整合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相关要素。具体包括: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工作机制效率的提升,教师、家长、社区人员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协调与能力培养等。

    四、正视客观的社情民意和矛盾问题

    由于各地经济状况、风土民情、文化氛围不同,开展群体课题研究时应对此进行充分了解并尊重客观现实。

    当前,海淀区中小学普遍建立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组织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中小学教师普遍树立了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观念,家长参与协同育人的意愿和热情较高,初步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和谐氛围,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育人共同体成员的观念亟待进一步理清。有些学校和家长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责任边界还不够明确;由于学生缺位,协同育人未能有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

    二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形式流于表面。如学校开放度不够,家长参与学校工作不够深入;未能将家校社协同育人有机整合进当前学校管理体系;协同育人组织机构建设流于表面,运行效果有待提高。

    三是家校社协同育人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中小学管理者、班主任及教师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胜任力尚有不足;家长参与协同育人的能力有待提高。

    以上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制约了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全面推进与落实,是下一步需要重点攻克的,也是群体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五、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与实施步骤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群体课题组将研究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

    1.意向征集阶段

    这一阶段约两个月。首先,向全区发布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意向征集。子课题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梳理本校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优势及问题,结合实施方案中建议的研究方向和内容,选定子课题,并提交课题申请表。群体课题组对各子课题进行审核和协调,向学校反馈相关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课题开题阶段

    该阶段约四个月。在完成课题意向征集的基础上,子课题单位开始围绕选定课题的研究背景、现实需求、支持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计划等内容查阅文献,整理思路,拟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在这一过程中,群体课题组聘请专家对子课题单位的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培训,组织学习相关理论,并通过集中辅导和下校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子课题单位剖析问题,做好开题准备。子课题单位可单独申请开题,也可多所学校联合申请集体开题。群体课题组通过组织专家评审会,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子课题单位进一步完善研究计划。

    3.研究探索阶段

    一是研究计划实施期,预计用时一年。开题后,子课题单位依据研究计划,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行动研究。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根据遇到的实际问题,对计划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研判与调整,边研究边改进。期间,群体课题组通过组织专家下校、召开经验交流会、撰写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等方式,对课题研究进行督促和指导,规范研究进程,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果。

    二是研究工作改进提升期,预计用时一年半。群体课题组结合研究目标,对前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再验证。期间,重点强调教育研究的严谨性与规范性,注重行动方案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力求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全面提高,并促进研究成果的形成。

    4.成果汇总及验收阶段

    该阶段预计用时一年。依据各子课题单位研究计划的执行情况,适时组织专家下校,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指导子课题单位撰写结题报告。在子课题单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群体课题研究报告,固化科研成果,并召开成果推广会,使课题研究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

    六、完善必要的保障措施和相关制度

    开展区域性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建立必要的保障措施,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制度。本课题根据海淀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机制。

    1.建立定期交流和专家指导制度

    为保障研究工作科学、规范地进行,课题组定期召开研讨会议,向子课题单位通报阶段性研究成果,供大家借鉴和学习。同时,根据子课题单位需求,积极充实专家资源,提供专业支持,子课题单位可以依据研究进展情况及实际需求申请专家入校指导。

    2.科学组织研究力量

    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子课题申报过程中,建议由学校德育干部担任课题组第一负责人,以便统筹协调德育资源,为研究工作注入活力。同时,各子课题负责人应根据本校研究人员的实际情况,建立老中青结合、学历层次搭配的研究团队,确保课题组成员各有所长,切实提升整体研究能力和工作水平。

    3.积极促进成果推广

    在研究过程中,要求各子课题单位采取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行动研究范式,以科学研究带动日常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专业性与实效性。期间,注重科研工作阶段性成果的产出,为后续工作提供借鉴。同时,通过专题论坛、成果推介会等形式,促进子课题单位之间的相互交流,认真提炼和总结,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为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