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如何与孩子 “讲道理” ?
黄健燕
〔关键词〕家庭教育;成长;道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1-0078-01
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期待的时候,父母希望通过说服,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的道理,然后自动执行父母心中的“正确道理”,目的在于“听话”,也就是如我所愿。如果一次达不到目的,就再来一遍。然而孩子在8岁以前,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开始成熟发展,本身对于“道理”的理解就缺乏生理基础。
在听到对方反复说自己并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的“道理”时,相当于精神层面反复被同一根鞭子抽打。如何正确地“讲道理”,是家长的一门必修课。
在一个儿童游乐场里,两位三四岁的幼童在争夺一匹塑料摇摇马。其中一位幼童已经玩了有一会儿了,另一位刚刚看到,也想要玩。第一位幼童的妈妈开始跟孩子讲道理:
“宝贝,我们已经玩儿了一会儿了,让给其他小朋友,好不好呀?”
“不!”孩子斩钉截铁,捍卫着自己的坐骑。
妈妈不屈不挠:“要懂得分享才是好孩子。宝宝,我们先给那个小朋友玩儿,好吗?”
“就不!我还没玩儿够呢!”
妈妈再三苦劝,孩子仍旧僵持着。最终,妈妈忍不住火了,大声呵斥“你怎么这么不讲道理”,然后直接把孩子拽下摇摇马。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如今很多父母都能意识到,用“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似乎太原始粗暴了,那就讲道理吧!然而在类似以上的很多场景中,讲道理没用,最后还是只能武力解决。抛开妈妈是否懂得儿童心理学不说,作为一位普通的家长,如何更好地“讲道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呢?什么时候,道理才会有它的价值?讲道理并不是没有一丝一毫的作用,在一个大前提下,它也会成为亲子教育中的点睛之笔。讲道理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是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分享。如果你真觉得自己的道理是有价值的,那么就选择孩子心情好的时候,而不是孩子处在激烈情绪时分享。很多父母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企图喂鸡汤打鸡血,实际上并不能让孩子更快地从这种状态中出来,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你完全不理解我的心情”的郁闷感受。
第二是在一段相对长的时期里,只分享一次。分享,一次就够。如果孩子恰好需要,他会听进去,如果他没有听进去,就说明时机未到,此时多说无益,不如静静等待下一次合适的时机再次将道理摆在他面前供他选择。
不用讲道理的时候,家长可以直接说简单的规则。如果你真的觉得这个是“必须做”的事,直接说界限就好。这个适用于学龄前的儿童,比如文章开头的那个例子,妈妈可以直接说,“你玩儿小馬的时间已经到了”。面对孩子的抗拒,只需要坚持这个底线并接受他受挫的情绪。
此外,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面对情绪,一起交流情绪,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比如,对一个因失去心爱的宠物而哭泣不止的孩子说,“别哭了,再买一个就可以了”,也许并没有什么帮助。而换一种方式去安抚,也许更有效果,“我知道你心爱的小乌龟死了,你很心疼,也很伤心”。孩子会因为得到了理解而慢慢平静下来。
怎样让孩子看到“道理”是一项技术,想让孩子把道理“听进去”,不如让孩子看到。也就是说,作为父母的我们亲自去做想要传递给孩子的道理。一个总刷手机的父母是没办法给孩子讲“玩物丧志”的道理的。如果你想让孩子明白什么重要的道理,最好的方式是用行动支持你所笃信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第二小学,东莞,523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