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知行合一”
郭文革
摘 要:从“知”与“行”两大视角对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策略进行了分析。从“知”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基本理念中“健康第一”、“激发兴趣”、“学会学习”、“关注差异”等的价值;从“行”的角度提出了“分层”、“多元”、“有效”、“具体”等操作策略。“知行合一”是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保障。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行合一;健康第一;运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2-0065-04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这些理念表明了新课改的方向,同时,也是对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而且,体育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和逐步深化,一线教师是关键。但是,回顾课改历程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对新课改提出的4条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认识不准、理解不深,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时,难免偏离方向,收不到体育课程改革所期待的成效。“知行合一”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学说,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1]。而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同样可以借“知行合一”学说对一线教师提出要求,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不但要求“知”什么,更要“行”的方向对、方法明,做到“知行合一”。
1 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4条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四是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2]。这些理念的含义有:
1)“健康第一”放首位。
课程基本理念第1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康是世界永恒的主题,健康的价值对任何人以及做任何事都十分关键。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充分表明了其重要性,而且,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也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健康第一”和“健康成长”。二者是“前提”和“保障”的关系,即只有坚持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什么是“健康第一”?一线教师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也不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兴趣”是前提。
课程基本理念第2条:“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无论做任何事情,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其结果,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3]。体育教学更是如此,有无运动兴趣,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不但有差别,而且体育学习的效果会有明显区别。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运动兴趣”和“意识和习惯”。二者都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同时还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但问题在于,哪些方式可以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兴趣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以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自然就能够形成,还是要借助其他教学手段?单纯靠体育游戏激发兴趣,显然是不够的。运动兴趣有了之后,还需要在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上下工夫。
3)“学会学习”成关键。
课程基本理念第3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4]。学生是怎么学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充分了解,而且,更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学生发展”和“学会学习”。就体育课程教学而言,“学生发展”和“学会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体育教学中几乎所有活动的安排,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但假如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学会学习”成了学生能否更好发展的关键。但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呢?需要教师从观察学生的学习并逐步改进教法做起。
4)“关注差异”为保障。
课程基本理念第4条:“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课程理念提出关注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是促进体育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关注差异”和“全体受益”。唯有关注到体育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才能进一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但差异如何关注,关注到差异以后,该如何采取合理的手段,是进一步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2 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行”
2.1 “健康第一”的分层行动措施
“健康第一”说起来容易,但具体操作并非易事,即有效的“行”需要有具体的措施。过去我们看到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文本大都会提到“健康第一”,但具体到课堂实施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为了能够更好地贯彻课程提出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理念,本研究提出了分层行动措施:其一,理论层面,体育教师加强理论素养,充分解读“健康”的内涵,既要有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更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学生体质健康的特殊性。因为,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如果对体质健康的含义一知半解,就很难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其二,实践层面,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上把“健康第一”落实到位,教学设计是关键。需要充分考虑3个环节,一是教材分析、二是学情分析、三是场地器材布置。不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锻炼价值,充分挖掘教材的锻炼价值将有助于对健康有效促进的把握。不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素质基础和健康需求,充分了解学生,是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的关键。场地器材的类型、质量等都隐含着对健康的影响,有些器材在使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同类型的器材危险程度不同。在教学设计环节从“健康”的角度充分考虑实施设计工作,将有助于促进健康,实现“健康第一”理念。
体育课堂“健康第一”的落实,健康教育不可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能够找准健康教育时机,渗透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对健康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健康教育方式上,要体现“乐学”,减少说教式,增加实践性,即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
2.2 “激发兴趣”技巧的多元方式
几乎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在体育课上做过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工作,而且,不同的教师或许会有不同的方法。本研究提出了多元化的方式,即跳出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单一因素激发的形式,从影响兴趣的多元视角考虑兴趣激发的实效性。
1)教师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最不容忽视,教师的形象、语言、行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时刻都要想到发挥其正能量。总之,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等。
2)教材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体育教学主教材既有规定性又有选择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无论是规定的还是选择的都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兴趣点,如篮球的投篮、韵律操的音乐等,都是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学习的兴趣点所在。辅助教材的选择更要考虑其趣味性,但趣味性并非唯一选择因素,还有其健身性、实操性等诸多因素需要关注到。
3)器材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大多数体育课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器材,不同的项目,器材差异很大,器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有无器材,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有一定差异;其次,有什么样的器材,影响性也会有一定程度区分;第三,同样类型的器材,器材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也直接影响着兴趣的多寡。因此,既要考虑器材的选择,更要关注器材的使用,有时,为了激发兴趣,可以采取增加对器材的使用频率的方式,或对器材进行美化处理等。
4)练习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体育课学习运动技术,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来实现。不同的练习方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所不同,在选择和确定练习方式的时候,除了考虑运动技术学习规律的需要,还要考虑其趣味性。如从竞争意识激发着手,运用以赛代练的方式;如从挑战心理出发,运用增加难度或复杂性的方式;又如从独立与好奇心理激发兴趣等出发,运用创新性自主练习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改变环境法、激励表扬法等激发兴趣的具体方略,教学中应依据情况做出具体的判断和调整。
2.3 “学法指导”时机的把握
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意味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但就学法指导而言,由于过去人们习惯了对教法的重视,忽略学法现象较为明显,再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或许有的教师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本研究就学法指导的时机以及有效指导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对学生正确有效地学习进行的引导工作,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5]。对于体育学科的学法指导而言,有效的学法指导主要源于学法,目前,实践中的体育学法指导缺乏针对性,理论上对体育学法指导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6]。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需要把握指导时机,即何时指导,指导什么内容。
首先,就何时指导而言,由于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既包括学的也包含练的,因此,对学生在学与练的全过程中都需要施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当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在讲解之前告诉学生如何听讲;当教师在示范的时候,需要在示范之前告诉学生如何观察;当教师要求学生练习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练习;当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讨论;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评价等等。这些“之前”与“如何”正是要把握的时机,而且,学、练前的指导往往效果会比较明显。
其次,就指导内容而言,由于学法指导涉及面很广,因此,学法指导的内容自然也是十分丰富和多样的。但总体来看,可以大致概括为“方式+顺序”,其中,采取什么方式学习,如篮球投篮示范的时候,学生观察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全神贯注只看不模仿地观察,可以全神贯注边看边模仿地观察等;顺序是指学习活动的先后,如观察篮球投篮示范,假如不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很有可能大多数学生都只观察投篮结果,这样的观察效果是不明显的,对整个投篮动作的掌握也是甚微的,因此,就需要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同样,练习活动也是如此,如让学生分组练习篮球投篮技术,如何练,从方式上来看,是边观察别人的动作边练,还是边反思自己的动作边练,或者是按照老师要求的动作简单重复性练;从顺序上来看,是先徒手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有球有篮练习,还是先有球有篮体验动作,再徒手模仿强化性练习等。假如能够从方式和顺序两大要素出发进行学法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就会变得容易些。
2.4 “区别对待”手段的具体落实
体育教学活动是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要能够区别对待,因为有的素质和技能基础好一些,有的差一些;有的兴趣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有的态度端正些,有的不够端正;有的已经有了良好的运动习惯,有的还尚未养成。因此,面对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学生,用同一种方法,或设定同一个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能够关注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如何才能把握?下面提出几点具体的策略。
首先,备课阶段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些差异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而且,关键之处是要能够使目标分层,这是实现区别对待的第一步。在分组教学方面,还要考虑组别的确定思路和方法,充分考虑哪些学生应分为一组,是同一水平和基础相当的学生分一组,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分为一组?甚至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也需要区别对待,因为,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非等齐划一。还要考虑不同的学生由于具有不同心理发展特点,在实施批评和表扬时把握好度,有的学生受批评了能促其进步,有的学生受批评了却会后退。总之,课的准备阶段需要充分考虑该如何做到区别对待。
其次,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基于课堂上观察到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法,灵活把握课堂。因此,区别对待是很有必要的,区别对待又是十分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3 “知行合一”是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保障
新课标提出4条基本理念,作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实践者——一线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基本理念的知晓层面,更需要付诸于行动。假如只是停留在前者,新课改就难以向前推进。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运动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体育新课程改革以后,很多一线教师热情高涨,积极投身到改革之中。但若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准、理解不深的话,改革很容易走进误区,甚至偏离课改方向,一旦发现错误,再返回头来纠正,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要将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知行合一”是关键。一方面,对“知”的程度有要求,不但要知道有多少基本理念,具体内容是什么,还要深刻理解其内涵,要求教师做什么,明确方向和要求之后,贯彻落实基本理念才能有望实现。另一方面,“行”的方式有策略。“知行合一”中的“行”不是盲目的,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课改目标的。这样做到“知行合一”,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叔新. 王守仁与杜威学习理论之比较[J]. 台州学院学报,2013(2):52-54,6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尤传豹. 体育教学的生活回归——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视角[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5):70-73.
[5] 于素梅,毛振明. 体育学法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6] 于素梅,毛振明. 影响体育学法的因素分析[J]. 体育学刊,2008,15(1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