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中地图“图例与注记”的分析

    胡启华

    

    

    

    摘 要:地理试题信息的精准获取与合理解读是高考考生取胜的前提。文章基于“图例与注记”的角度认识和分析高考地理试题,介绍了图例与注记解读的一般方法,并以高考试题为例,讨论了如何从点状、线状和面状图例与注记中提取及解读地理信息的具体方法,旨在为一线地理教师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和高考地理复习工作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图例;注記;试题分析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它将地球上的各种地理信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以传递地理信息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1]。地图是高中地理教学和高考复习备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色,有效检测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地图的教学,培养学生具备精准获取与合理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高考的要求。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线条和颜色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说明,位于地图的一角或一侧,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具有完备性和一致性。图例设计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和艺术性。注记是指地图上用以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或数字,它是地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注记具有标识地理事物、指示地理事物的属性、说明地理事物间的关系、转译或表达图例的意义等功能,分为名称注记(如聚落、山脉、河流等)、说明注记(如图名、树种等)、数字注记(高程、等值线数值等)。注记常和图例相配合,说明地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位置、范围、等级、主次、虚实等。因此,学生要准确获取和解读地图上呈现的地理信息,就必须认识图例和注记,深刻理解图例和注记所指示的地理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认识地图和解决相关问题。

    一、图例与注记信息的解读

    纵观历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地图上的图例形态各异,注记内容丰富多样,可大致归纳为点状图例、线状图例和面状图例三种类型及其相关注记(表1)。

    关于图例信息的解读,首先,要认真阅读图例的注记内容,明确其表示的含义及指代的具体地理事物;其次,要提取图例在图中的特征(形态、数量、分布、状态等),准确把握图例的相关意义(点状图例的大小暗示等级高低及量的多少、疏密反映分布特征等;线状图例如交通线虚实指示已建或在建、河流虚实暗示气候干湿状况、等值线疏密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梯度等;面状图例的位置、轮廓、范围以及各种表征内容等);再次,提取图例在地图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联系,探究其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分析图例的时空发展变化和区域特征,探究区域的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关于注记信息的解读,学生应明确地图注记是由字体、字号、字色、字间距及排列方向和位置等因素构成。地图制作常常依据注记不同字体和字色来区分不同的地理事物,依据注记的字级反映地理事物的规模和等级以及在地图上的重要程度(见图1中的聚落);用注记位置以及不同字隔及排列方向来表现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延伸方向和分布范围(见图2中的山脉)。没有注记的地图难以表示地理事物的名称以及某些地理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特征。

    二、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高考地理试题中图例和注记承载了丰富的地理信息,简略却不简单,或隐或显,或虚或实,动静结合,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难度和信息解读的困扰。因此,学生需认真细致辨别地图上的各种图例形态特征,留意图例的注记内容,准确获取与合理解读图例和注记蕴含的地理信息,进而深入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特征,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和空间演变的规律 [2]。

    1.点状图例与注记

    点状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多为标定在地图上离散的点,如聚落、山峰、港口等[3]。既有形态(大小、形状)、数量(多少)之分,又有分布(位置、疏密)、状态(变化、动静)之别,但彼此间相互关联与影响,反映了地理事物间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联系,同时蕴含着地理事物间特殊的空间结构与关系。

    例1.(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测试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3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4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 ? ? ? ?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 ? ? ? ?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均衡性 ? ? ? ? ? ? ? ? ? B.边缘性

    C.集中性 ? ? ? ? ? ? ? ? ? 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空间位置邻近 ? ? ? ? ?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 ? ? ? ? D.产业部门接近

    该题以2001—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示意图为背景,引导学生树立“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的意识。学生根据图例与注记指示的地理事物,从宏观上认识长三角城市群的界线与范围,从微观上认识图中城市的空间特征和城市级别(省级、地级市)差异,并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城市等级类型的变迁。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城市包含原有的上海、南京、合肥以及新晋的苏州、杭州、宁波,共6个城市,其中4个省级行政中心,2个地级市行政中心,因此多数城市的行政等级较高;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有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和宣城,它们在空间分布上位于上海的西部和西北部,距离上海较远,呈现边缘性的特点;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多为地级市,比上海城市级别低,城市性质、发展模式和产业部门差异较大,但空间位置多与上海邻近。

    2.线状图例与注记

    线状图例在地图上表示的多为线状或带状的地理事物,如行政界线、河流、交通线、等值线等。既有量(长短、粗细、疏密、数值/最值)之分,又有质(曲直、虚实、主次、渐变方向、延伸方向)之别。这些在地图上纵横捭阖的线状图例,彼此间相互作用与关联,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内部联系。

    例2.(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文综测试题)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区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图5)。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河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形与气候等自然要素的综合产物。在特定的时空背景和空间尺度下,河流的形态特征(长短、粗细、曲直、虚实、疏密等)可以反映出河流的水系特征(水系分布特征、河网密度、曲直程度、干支流等)、水文特征(流量、含沙量、径流时间变化等)、地形特征(地势高低、山脉走向等)、气候特征(干湿状况、降水季节分配等)。精确获取和正确解读河流的形态特征,可以准确把握河流特征,深入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该问要求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学生根据图例和注记(额尔齐斯河、戈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区域地处大陆内部,气候干旱,河流欠发育,但图示区域中,北部支流众多,背靠高大山体,且位于48°N附近,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降水较多,因此,该流域降水分布特点为北多南少。

    3.面状图例与注记

    面状图例采用不同的视觉变量(图形要素)组合以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质量特征和数量特征,其表示的多为连续分布或离散分布的面状地理事物,如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陕西南部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等。面状图例在地图上存在位置、轮廓、范围、视觉变量、空间格局等形态差异,它们分别表征面状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形状、面积、类别、重叠与否等,通过表征,可以更好把握面状地理事物的性质与数量关系以及时空变化特征。

    例3.(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测试题)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图6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该题以陕西南部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为背景,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学生应根据每一时间节点的图例和注记,仔细观察大熊猫分布范围示意图,从大熊猫栖息地的地理位置、形状、面积大小等方面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把握不同时间节点大熊猫栖息地分布范围特征,进而组织科学的语言描述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特征(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总之,地图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有赖于对图例和注记的提取,只有抓住图例特征和注记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做到细心,关注细节,就可保证地图信息的有效提取,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便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高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毛贊猷,朱良,周占鳌,等.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黄晓红.地理过程类问题的考查角度及应对策略[J].地理教学,2013(17):42-46.

    [3] 许应鹏.点、线、面状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J].地理教学,2014(1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