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教育:社区老年教育新视野

    曹海涛 刘晔菲 黄香琴

    【摘 要】移动教育是基于移动学习理念提出的新的教育方式,对于社区老年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推进社区老年移动教育,有其价值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推进社区老年移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路径、教育方式、教育平台的建构以及社区老年媒介素养教育、特别是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社区老年教育;移动学习;移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9-0032-06

    一、移动教育的定义与特征

    移动教育是基于移动学习理论而提出的。移动学习的定义有多种,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移动学习的认识和使用模式”[1]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化的定义。美国麦克米伦大辞典的定义为:移动学习是使用手机或手持计算设备的学习方式或学习资源。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对于教育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移动教育,即“通过移动学习方式进行的教育”。[2]移动教育作为网络教育的扩展,具有移动性、网络性、跨时空性、虚拟性、普及性、个性化、交互性、超媒性、自主性与泛在性等特点。

    二、社区老年移动教育的价值所在

    目前的老年教育方式中,非正式教育普遍开展,自主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受到格外关注。移动学习的特征与老年教育的非正式教育、自主教育、个性化教育相契合,并且通过“随时随地学习”这一核心特征,推动了老年教育新的形式的产生,即老年移动教育。因此,老年移动教育就是以老年人为教育主体,通过移动设备进行的教育。老年移动教育对于社区老年人的意义既有与以往教育方式相同之处,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契合老年休闲教育

    “现代老年的休闲文化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3]因为社区老年人退休后回归社区和家庭,拥有的闲暇时间最多。在闲暇时间内,老年人对于媒介的使用时间较长。与各种媒介接触,“是城市老年人最经常从事的闲暇活动”。[4]调查发现,社区老年人对于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拥有率与使用频率显著增长。因此,移动教育与休闲教育在社区老年群体新媒介的使用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与交集。

    1.社区老年人可以通过移动教育拓宽对于学习资源的选择

    移动教育不仅能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同一种学习内容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5]社区老年人不仅能够通过智能手机来自由、快捷地选择不同网站,选择喜闻乐见的休闲节目与内容,而且可通过移动媒介实现教育的“无缝”式覆盖,去除社区老年教育的“盲区”与“死角”。

    2.社区老年移动教育可加深对于休闲教育的体验程度

    移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情境认知”理论,即“学习和理解本身与人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6]移动教育通过信息通道,利用移动设备的传感器,获得强大的情境感知能力,对于传递的教育内容进行“生活化”加工,契合社区老年的生活场景与实际。事实证明,“移动手机可运用于多种教育情境”,[7]有利于构建真实、丰富的学习情境,起到支持、引导学习者学习的作用。

    (二)契合老年终身教育

    “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8]需要移动教育介入并发挥积极的作用。经过“个别化、个性化、可移动、可联网及泛在化的技术手段的推动”,[9]移动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展开。

    1.社区老年人可以通过移动教育实现“泛在化”学习

    在4A(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thing)学习理念中,社区老年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或者进行自主学习。

    2.社区老年人可以通过移动教育实现“第三年龄教育”

    在社区老年教育中,教育资源、载体平台等不断更新,老年人通过新知识的不断学习纳入,在一生中不断实现“终身发展”,契合了“第三年龄教育理念”。

    3.社区老年人可以通过移动教育进行“互哺教育”

    在老年移动教育中,老年人不断学习移动网络技术,媒介素养逐步提升,弥合了与青少年群体的“数字鸿沟”以及相应的代际隔阂。通过“互哺教育”,增强了老年人的学习热情,在促进代际和谐的同时,推动了老年移动教育。

    (三)契合老年人本教育

    老年群体具有与社会其他群体不同的亚文化以及心理特征、社会资本和文化素质,移动教育适合对社区老年人进行个性化教育。

    1.可以促进老年人的个性化发展

    在移动教育中,对于老年个体,可以通过教育资源的开发、教育技术的改善、教育途径的创新,切入老年个体的心理,回应老年人学习的意愿,提高老年人的接受程度,增强社区老年教育的实际效果。对于老年群体,采取与社区老年服务、社区老年文化相结合的形式,提高经济服务、生活服务与文化活动质量,把适合老年社区活动和老年文化特点的教育模式作为重点构建内容,“为老年人创造更加富于人性化的学习情境”。[10]

    2.可以促进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

    社区老年移动教育通过移动教育平台,进行教育内容的共享、教育评价的反馈以及教育过程的探讨,“会为社区成员共享社区教育成果提供更多可能性,也会逐渐缩小教育的阶层差距”。[11]在不断的及时反馈中,老年学员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使得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更为积极,水平也提高得更快”。[12]

    三、社区老年移动教育的实现条件

    社区老年移动教育之所以能够推广与开展,得益于当前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支持条件的加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技术支撑条件

    1.教育平台建设

    典型的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价格逐步下降,而其教育和学习的功能由于软硬件的开发而日益完善。由于国家重视,目前社区普遍能够进行移动教育平台的开发与建设,并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

    2.教育技术开发

    老年人作为学习者,“获得了更多适合移动设备、经过精心设计的学习内容”,[13]相应地,移动教育开发系统推出新的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新版工具、输出格式以及内容搜索、教育跟踪和分析、学习评估等功能。“近年来,我国移动学习环境和资源建设进展迅速,研究和开发能力不断提高”,[14]为社区老年移动教育提供了支撑。

    (二)物质经济条件

    增进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均收入稳步提高,“十二五”“期间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年均增长率为10.7%,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比例为81.1%”。[15]对于社区老年人来说,随着自身经济收入和保障的提高以及子女的经济支持,对于移动设备与移动学习资源的购买力日益强大。同时,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移动教育的费用相对降低,人们对于移动设备的拥有率越来越大,接受移动教育的经济承受能力越来越强。总之,社区老年群体具有良好的经济条件。

    (三)文化素质条件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事业也随之更加繁荣,“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20%以上”。[16]对于移动教育的认知、使用,越来越多的社区老年人变得得心应手,“老年人逃避技术且不能够使用技术的负面刻板印象已经过时了,年轻人和老年人对待技术使用方面的态度和经历十分相似”。[17]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老年人的操作技能得到了拓展,“应用智能终端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平台、信息系统、APP应用、微信公众号等”[18]比较熟练。

    (四)社会支持条件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同时,老年移动教育深度介入了社区老年人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在社区老年民生建设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社会管理中、在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的社区建设中以及在“互联网+养老工程”的具体运作中,社区论坛、微博、QQ、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的使用为社区老年人的生活与社会交往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社区老年群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由于社会保障的信息化依托于移动教育,移动教育在社区老年群体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社区老年群体对于移动教育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大。

    四、社区老年移动教育体系建构面临的障碍

    (一)社区老年移动教育路径的“脱离化”

    社区老年移动教育路径的“脱离化”是指与其他社区老年工作的路径不够一致,忽视与社区老年服务、社区老年文化建设相结合,体现出对于老年服务的“疏离性”和老年文化活动的“脱域性”以及老年家庭生活中的“代际互哺”的“绝缘性”。

    1.与社区老年服务路径“疏离”

    老年工作的重心是为老年人服务,使得老年人身体健康、精神愉悦、生活幸福值提高;移动教育的首要功能也是为老年人服务,“真正目标就是拓展颐养功能,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19]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移动教育针对老年人的服务性不足,重知识轻服务,尤其是“养教结合”的理念贯彻不够彻底。

    2.与社区老年文化“脱域”

    老年教育“融教育、教学、活动于一体,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老年人求知、求乐、求健、求为的需求”,[20]但是老年文化活动绝大多数还是在现实场域中,在移动平台的虚拟场域中比较鲜见,导致社区老年人对于移动教育关注度不足、兴趣不大。

    3.与代际互动教育“绝缘”

    社区老年人由于媒介素养的不足,在接受移动教育过程中经常遇到技能性和知识性障碍,而青少年的移动媒介使用与移动教育需求取向间的差异较大,两者间交往较少,代际互动和“互哺教育”不能够有效衔接、密切结合,“数字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21]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够解决,就会导致因教育不切合老年人社区活动和家庭生活的实际而无法满足社区老年“更美好”的文化教育需求,社区老年人对于移动教育的兴趣和认同度低,教育活动的开展难以深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社区老年移动教育方式的“单一化”

    社区老年移动教育方式的“单一化”,是指教育形式没有真正体现“移动”的特点,存在着两个倾向:单纯体现教育的非线性,与非线性教育“雷同”;创新性不足,仍然按照班级教育的方式进行,与班级化教育“等同”。

    1.与非线性教育“雷同”

    目前,移动教育过分强调知识内容的“碎片化”、强调教育时间的“切分”、强调教育模式的“微型化”,往往缺失了老年教育的系统性,对于生活阅历丰富、知识经验相对系统但器官逐渐老化、思维逐渐迟钝的老年人,并不能实现知识经验的高效“联通”。社区老年人休闲时间较为充裕,可以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碎片化”知识和“微型化”的非线性教育对于老年人而言不具备明显的适用性。同时,我国的老年教育经过长期建设,形成了丰富的多元化格局,移动教育“一统天下”的情况并不契合现实。

    2.与班级化教育“等同”

    社区老年移动教育受某些社区条件或者老年人自身条件所限,仍然采取固定场所、固定人员、固定资源、固定方式。移动教育的特征是“随时随地”地进行教学,既可以利用较长的时间段,也可以利用短暂时间;既可以利用班级化的远程教育,也可以利用移动平台走出班级、走出社区,利用一切场所。片面坚持班级化,无疑有悖于“移动”的实质性特点,也是移动教育平台和移动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社区老年移动教育平台的“区隔化”

    社区老年移动教育平臺的“区隔化”主要体现在教育开发团队与技术平台的“区隔”及移动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区隔”。

    1.社区各技术平台之间“区隔”不能“联通”

    移动教育的一大特点是互通共享。但目前社区老年教育各技术平台由于开发和管理组织的不同,在社区老年移动教育中“各行其是”“各自为战”,一些平台的学习资源仅仅支持简单的学习交互,无法供学生、教师和专家进行广泛交流,未能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与联通,导致使用效率低下,呈现出“规模小、效率低”的特点。

    2.教育主客体之间“区隔”难以“协作”

    作为教育主体,教学人员、教育开发团队、教育管理机构之间不能互相高效交流、资源共享、经验分享;作为教育客体,老年学员由于学习时间、生活规律、知识水平、媒介素养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分层性”,不能深度“协作”。由于移动教育的反馈系统和讨论平台之间的互动性不足,疑问解答不及时,导致老年学员的积极性低迷,不能通过有效的“知识共享”而促成自己的“知识联通”,难以把“对知识的理解置于合作的、实践的情境脉络中”,[22]达到提高自身学习境界和获得教育实效的目的。

    (四)社区老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性”

    社区老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社区老年媒介素养教育“质量滞后”

    社区老年的媒介素养普遍停留在广播电视和报刊的阶段,而新媒介素养普遍不足。针对新兴媒体,社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以及文化和社会支持的“弱势性”而呈现出“弱势”的特点。不断出现的新型媒介与新技能使得他们无所适从,面对海量信息产生“信息过载”,难以紧跟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的脚步,这种新媒介素养的“数字化鸿沟”将“产生不幸的后果,使知识鸿沟进一步扩大”,[23]导致老年人的知识差距加大。针对社区老年新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提升到新的高度来认识,而不能够仅仅满足于老年人会使用新兴媒体的某项功能。

    2.社区老年媒介素养教育“覆盖滞后”

    目前,社区老年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着覆盖率不足的问题,主要指的是知识性不足、生理性不足和经济支持性不足导致使用困难,从而留下了社区老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盲区”。要整体解决社区老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实现移动教育顺利实行,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终身教育,必须继续强化社区老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度”(质量)和“广度”(覆盖率)。

    五、社区老年移动教育体系建构的措施

    (一)社区老年移动教育路径的“嵌入式”建构

    1.移动教育“嵌入”到社区老年文化中

    在移动教育中,可让老年人通过网络写作、媒体娱乐、集体文化活动等方式“沉浸”在学习环境之中,并予以及时鼓励,使老年人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通过传播学中“使用—满足”的效果理论提高移动教育在老年人心中的认知意义,提高社区老年人对于移动教育的接受度。

    2.移动教育“嵌入”到社区老年服务中

    教育必须“将一个人的生活世界……视为学习的一种潜在资源”,[24]必须越来越具体化,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应针对社区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要采取“嵌入式”移动教育,把移动教育“镶嵌在运用该知识的情景中”,[25]即结合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健康照料、信息服务等方式进行“积极型嵌入”,使得社区老年人既享受了服务,又接受了教育;既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操作技能,又看到了实际效果和价值,从而增强老年人接受移动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只要契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与实际生活需要,就会取得良好效果,社区老年人就会“乐意学、乐意用”,提高对于移动教育的认同度。

    3.移动教育“嵌入”到代际互动中

    “对新技术十分熟悉的个体,主要是年轻人,但并非只是年轻人”。[26]年轻人可以发挥在移动媒介使用与移动学习方面的优势,老年人则可以利用学习中的经验优势,两者通过合作与沟通共同获得知识与乐趣。因此,老年移动教育不仅仅是老年群体和个人的事情,而是代际“互哺教育”的良好“连接点”,是代际和谐的优质“场域”,也是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家庭和谐的重要手段。

    (二)社区老年移动教育方式的“混合式”建构

    1.通过移动教育,实现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混合”

    “在传统课堂内外,学科教学都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应用多媒体和其他电子内容”,[27]移动学习能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更加适合开展非正式学习 ,从而“增加了一个新的社会交流层面,推动了……合作与协作”。[28]

    2.通过移动教育,实现线性教育与非线性教育的“混合”

    “当今社会新形式的游牧生活”,[29]“让学习者将时间切分为很多段”[30]来进行学习和接受教育,这就是“切分效应”。但是,基于老年人的独特心理和生活阅历优势,“需要有效的手段沉淀这些碎片化的知识与经验”,[31]故而移动教育要和老年大学、老年兴趣群体、老年“游学营”等不同的方式有机“混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3.通过移动教育,实现个性化教育与社会化教育的“混合”

    “在中国,移动学习是社会化学习的主要方式”。[32]移动教育“既具有个体性特点(思考、阅读等),也具有社会性特点(听讲座、讨论等)”;[33]既可以“促进个人、团队和组织的知识获取、共享以及行为改善”,[34]亦具备灵活性、个性化的内容。正因如此,移动教育“有助于人们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制订更为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更深入学习他最感兴趣的知识”。[35]

    (三)社区老年移动教育平台的“融合式”建构

    1.技术平台的融合

    作为“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互联化、感知化、泛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36]平台尽量把教育资源发布、教育信息服务、教育在线评价、教育咨询反馈、教育交互交流等功能优化融合,把各层次老年教育机构和服务机构的资源尽可能实现联动,把短信平台、数字化教育平台、手机APP以及政府公众号、社区公众号、QQ群等平台进行无缝链接,建设高效畅通、资源丰富、信息共享、服务完备的教育平台。另外,移动教育的推进还要依托不同媒介的“媒介融合”,实现“全媒体”的教育平台方式,把社区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传统媒体内容与新兴媒体整合起来,实现内容的拓展与技术的升级。

    2.“教育共同体”的融合

    “社区教育共同体”旨在“培育与发展多元社区教育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内与社区间的各类社会力量,促进社区与教育的双向互动、嵌入渗透,进一步深入挖掘、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37]在移动教育中,通过“社区教育共同体”推进建设老年“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突出的优势和特点。教育共同体“是学习者和助学者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进行问题探讨、知识分享、学术交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來实现共同体的学习目标而形成的一个学习平台”,[38]既包括老年“虚拟学习共同体”,依托移动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将个体学习快速转化为团队学习的有效通道,也包括现实中的“协作学习共同体”;既包括移动教育的对象,也包括移动教育的提供者。总之,形成“教育共同体”,是“以问题为中心组成学习团队……通过主动学习、不断质疑、分享经验使问题得以解决”,[39]“以共同愿景为内核,以学习活动为媒介”,[40]通过“教育共同体”的不断优化融合、团队建设、组织完善、理念创新、健全机制,实现社区老年移动教育的不断深入,并取得良好效果。

    (四) 社区老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立体性”建构

    1.提升社区老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

    媒介素养教育是老年移动教育的重要内容。“老年群体媒介素养教育,要以他们的媒介使用情况来确定教育内容,要缩短老年群体之间、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41]在开展教育时,首先,要注意使用与教育相互结合,“学用并重”,通过老年人使用移动媒体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增强社区老年人使用移动媒介的意愿,把新媒介素养教育“嵌入”移动教育之中。其次,要在“新”的方面下工夫,移动教育主要利用的是新媒介素养,社区老年人的媒介素养主要在新技能、新方法、新应用、新服务、新乐趣之中,只有体现“新颖性”“新鲜度”,才能真正实现老年移动教育与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完美结合。再次,社区老年人只有熟练使用移动媒介吸纳知识、交流经验、实现共享联通,才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页面设计,讲求内容的适用性,强化实用性,加大社区老年移动教育的“获得感”。

    2.扩大社区老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覆盖面”

    在社区老年群体中,部分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因素、文化知识因素、经济能力因素和家庭支持因素等,很难接受移动教育。这就需要政府、社区、公益组织、教育开发团队和家庭成员以及老年人相互之间多给予人文关怀和帮助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和“教育共同体”。在社区教育的共同发展中、在社区老年文化的共同繁荣中,通过移动教育平台的“媒介接触”,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共建,逐步促進社区弱势老年群体参与到移动教育中,“帮助所有的老年人成为熟练的新媒体使用者,缩短群体内部、与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与其他人平等地、自由地分享新媒体资源”,[42]获得知识、技能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青.移动学习:让学习无处不在[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

    [2][25][33]王建华,李晶,张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董之鹰.老年教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4]陈勃.老年人与传媒—互动关系的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M].南昌:江西出版社,2008.

    [5]赵慧臣.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与优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6][9][13][28][31][34][39]李青.移动学习设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

    [7][17][24][26][27][29]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外涉老政策概览[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0.

    [8]顾秀莲.老龄社会与老年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10][20]袁丽.老龄化背景下开放大学老年教育路径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73—75.

    [11]王凯萍,马秀峰,李晓霞.移动学习技术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5):47—48.

    [12]丁海珍.老年教育形式创新的思考与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4):16—18.

    [14]袁凤燕,王斌.基于移动学习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研究:以平湖为例[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15—18.

    [15][16][18]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3/06/content_5174100.htm.

    [19]谢伊青.养教结合:老年教育的一大趋势[J].成才与就业,2014(7):12—15.

    [21]张艳秋.理解媒介素养:起源、范式与路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2]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3][美]Werner J.Severin/James W.Tankard,J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0][美]布伦达·J·恩德斯.指尖上的学习革命[M].知学云研究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32]吴峰,李杰.“互联网+”时代中国成人学习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5(5):112—120.

    [35][美]Scott MCQuiggan, Luck Kosturko, Jamie MCQuiggan, Jennifer Sabourin.移动学习:引爆互联网学习的革命[M].王权,肖静,王正林,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106.

    [36]滕璎,项洁月.“互联网+”背景下创新成人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探索:基于杭州上城区移动学习平台“微学通”[J].当代继续教育,2017(2):56—62.

    [37]仲红俐.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现状调查思考:以江苏常州市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7(4):1—5.

    [38]毛桂楚,邸玉敏.微时代移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4):14—17.

    [40]张少波.老年教育管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41][42]丁卓菁.新媒体环境下老年群体媒介素养教育探讨[J].新闻大学,2012(3):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