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赵泽堃

    摘要:“意识形态终结论”是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一种西方至上的理论,它是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施行“和平演变”的思想武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该理论正在逐渐侵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本文拟通过简要介绍“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发展形成过程及其实质,阐明其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应对这种思潮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意识形态终结论;普世价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64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2-0071-03

    马克思主义当中的意识形态,是指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不同的社会构成要素,即任何一个社会所具有的宗教哲学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和其他社会意识。它是一种为特定阶级或阶层的政治合法性和思想合法性辩护的关于自身利益或自身存在价值的观点的合理体系。[1]由此得出推论,只要国家、阶级存在,意识形态就不会消失。然而自从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意识形态的终结”后,西方自由主义右翼保守势力便不断的宣扬所谓的“意识形态已经终结”,以表达其反对社会主义的观点。

    一、“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意识形态的终结”的提出

    前文已述,最早提出“意识形态的终结”的人是恩格斯,但他所说的“意识形态的终结”是完全不同于如今西方国家所宣扬的那样。他认为,“哲学和宗教”是“更高的即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意识形态将会被终结。所以,不能单纯的将“普世价值”所强调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归根到恩格斯的思想。

    (二)二战后“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大发展

    1945年以后,法国社会主义党人阿尔伯特·卡莫斯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欺骗”,且已宣告终结。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意识形态的终结”成为了西方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这其中,雷蒙·阿隆和丹尼尔·贝尔的观点是极具代表性的。

    雷蒙·阿隆于1954年发表《意识形态的终结》一文,阐释了他对“意识形态终结”的向往。他认为,“人们拒绝神话一个阶级、一种斗争技术、一种意识形态体系”。[2]在这之后,1964年,丹尼尔·贝尔出版了《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他认为,自1945年以来在某些社会价值上出现的一致意见已经使得传统的意识形态争论变得多余了,在战后世界形势高速变化的背景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权主义亦最终失败。故而,他认为“意识形态已经终结”。

    (三)苏东剧变后“意识形态终结论”得以迅速传播

    苏东剧变之后,美国的霸权地位得以巩固,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国家,所以,某些自由主义的右翼势力便开始大力宣称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意识形态终结论”乘势而上。1992年,弗朗西斯·福山发表了《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类》,他认为,自由民主才是人类社会的最佳管理方式,发展中国家将会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逐渐“自由和民主”,如此一来,“普世价值”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那么意识形态也就终结了。

    正如福山的预言,在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意识形态终结论”得到迅速的传播,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失去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开始追逐所谓的“普世价值”。

    二、“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实质

    “意识形态终结论”其实是二战后西方世界“和平演变”方针的延续,它通过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化为“普世价值”,在社会主义和其他民族国家中展开宣传,以求达到西方至上、“世界大同”的目的

    (一)“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本质是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西方中心论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西方发达国家将其经济触角延伸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他们开始着手向其他国家的文化输出。文化扩张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策略之一,通过传播他们以“自由、平等、法治、人权”为主的“普世价值”,将文化扩张的种子散布到全世界,借助网络、媒体等媒介,达到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成为世界共同的意识形态的目的。这是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倾向的。

    通过强调“意识形态已经终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普世价值”强行推入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思维当中,意图使他们逐渐放弃原有的共产主义理想或者其他民族理想,转而信奉所谓的“普世价值”。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社会意识是会影响社会存在的。如果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都开始动摇其共产主义理想,那么,社会主义国家将很可能重演东欧剧变的历史悲剧。

    可是,“普世价值”这一理论从哲学上看,是根本不成立的。我们知道,事物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因此,对某一时期的事物的认识不可能普遍运用到整个历史时期和世界范围内。“普世价值”恰恰就犯了这个致命的错误。它就是将这一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意识形态作为全世界都该遵循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其他国家至上,这是十分可笑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们的一切法律、政治、哲学、宗教等等观念归根结底都是从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从他们的生产方式和产品交换方式中引导出来的。”[3]所以,意识形态是不可能“普世”的。正如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要求的一样,一切要按照我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

    (二)“意识形态终结论”是一种反对社会主义的论调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仿佛一夜间失去了大部分阵地。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便开始鼓吹社会主义失败论,并且以苏东剧变作为其依据。“冷战”其实就是两大阵营之间的较量,但是这场较量当中,社会主义明显处于弱势。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最先发生于发展已趋于完善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因为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依然具备了发展社会主义的各种经济基础。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由发展落后的国家建立的,它们一开始便不具备相应的生产力条件,因而,出现挫折和失败是必然的,但并不能因此认为社会主义一定会失败。

    “意识形态终结论”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部分,它是急功近利的。西方自由主义保守派为了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性,紧紧地抓住苏东剧变,不断地宣称“社会主义必将终结”。事实上,苏东剧变给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很好的经验教训作用。在新世纪的开端,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可忽视的巨大成就,这是对“意识形态终结论”最好的反击。

    (三)“意识形态终结论”是“和平演变”的继续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他们看到了苏联几十年发展的巨大成就,担心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会对其主导地位产生威胁。他们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优势,通过文化入侵来达到“演变”的目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就是他们最大的武器。作为其核心的“普世价值”思想通过各种媒介广泛传播,已然危害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意识形态终结论”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意识形态会起到影响社会存在的作用。当代世界联系更加紧密,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快捷,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也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这不仅促进了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促使人们的思想发生碰撞和改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西方国家的各种社会思潮也流入了国内。“意识形态终结论”混迹其中,并且得意广泛传播。

    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其每天涉猎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再加上他们正处于人身中的重要阶段,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很容易对他们产生作用。西方社会思潮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以致于有人认为物质利益才是至上的,并且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更有甚者认为社会主义理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口号。此时,“意识形态终结论”趁虚而入,正好迎合了这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要求,这给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

    西方国家借助他们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大谈特谈其“普世价值”。最为明显的就是美国好莱坞大片。美国输出的影视作品,无不强调其崇尚“个人自由和民主法治”的价值观,很多大学生深受影响。我们并不反对个人自由和民主法治,这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但是,并不是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和民主”就能套用到我们国家来。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很多方面都还在发展当中,不可能适用发达国家已经沿用几十年的制度。然而,部分大学生分辨能力不足,单纯的希望我国也能够实行所谓的“民主法治和自由”,并且不断的拿西方发达国家的某些制度或者现象来与我国目前的制度和现象作对比,以支持其“社会主义无用”的观点。这种现象在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站层出不穷,很多大学生不做分辨就盲目转载,自以为是“民主斗士”或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诚然,我们国家的确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是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不可避免的现象。可是,为什么这一部分大学生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现象上呢?笔者认为,这就是受了“意识形态终结论”等西方思潮影响的结果。

    深受“意识形态终结论”影响的大学生们,整天想着“普世价值”有多么的美好,却忽视了将这种“理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就导致了互联网上大片大片的学生做出一副少年老成的姿态,大谈“社会的悲哀”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利的。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如果他们逐渐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和理想,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要抓住要害来制止这股“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思潮。

    四、应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措施

    (一)要认清现实,不能否认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

    很多问题之所以会愈演愈烈,就是因为缺乏交流。我们的政府要做出表率,首先承认自身的不足,站在现实条件的立场上,向广大人民说明情况。另外,就是要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让学生们的诉求能够在合适的地方表达。同时,这也能让大学生们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助于他们站在实践的角度去分析所看到听到的问题,摆脱“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影响。

    (二)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正确引导社会思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正是引导社会思潮的风向标。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已然形成了特有的道德文化体系,我们需将其与时代结合起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引导,便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合适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水品,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辨别力。当其已经具备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能够辨别优劣的时候,任何不利的、片面的思潮都将无法起到作用。

    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不能用强制的手段消灭其他思想,应当用马克思主义去引导它们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样也能增强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亲和力。

    (三)要增强大学生的哲学社科知识,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意识形态”

    很多大学生仅仅听到“意识形态”四个字,便已经产生了抵触心理,这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什么叫“意识形态”。根据前文所述,“意识形态”其实就是人类社会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意识,它的存在是与国家和阶级密不可分的。“意识形态”无处不在,每个国家都有。所谓的“普世价值”,其实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并不是大学生所想象的那种如洪水猛兽一般的、集权或者专制的产物,它是一种符合人类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目前这个世界不可能缺少的东西。当大学生们真正的理解了“意识形态”,相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会起到不小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梅.消费影响下的当代新闻价值观反思与构建[C].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2008.

    [2]肖浩.论加强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与疏导[J].武警学院学报,2007,(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二十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宋友文.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