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导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摘要]文艺兴盛是文化繁荣丰厚、博大、百花盛开的精神园地,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文艺工作者发挥凝聚力量、形成共识的重要作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繁荣文艺创作,推出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注重文艺原创力的提升,进行文艺创新;文艺作品要提倡有品位、有格调,要有社会责任担当,远离庸俗、低俗、媚俗;建设一支既有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又有高水平创作人才的文艺队伍。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3—0011—07
[作者简介]李书群,女,兵团党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它源自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根基于文化的繁荣兴盛。文艺兴盛是文化繁荣丰厚、博大、百花盛开的精神园地,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为了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凝聚力量、形成共识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了全面贯彻、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2015年10月15日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这为我国文艺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与制度保障,把文艺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这一方面表明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党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说明了文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2],社会主义文艺担负着铸造灵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4年北京文艺座谈会以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服务人民、辛勤耕耘,文艺园地硕果累累,百花竞放,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艺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文艺创作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出现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具的文艺作品,得到了人民的欢迎和喜爱。《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习近平讲故事》等一大批主题图书受到读者热烈欢迎,《战狼Ⅱ》票房收入超过56亿元,刷新了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平凡的世界》《鸡毛飞上天》等一批电视剧广受观众好评;“中国诗词大会”“开讲啦”“朗读者”等一大批文化类、公益类创新的节目火爆荧屏……老百姓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带着自信,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一批优秀作品不仅在国内叫得响、传得开,在世界上也开始建立品牌,赢得市场份额。曹文轩、刘慈欣等一批作家频频斩获国际文学大奖;《舌尖上的中国》《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一批充分展现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影视作品,渐渐在对外传播中崭露头角。《我们诞生在中国》《长城》等一批中外合拍电影,也借水行船,带着中国形象、中国文化,迈向国际市场。从2014年APEC峰会到2016年G20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再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华文化在一次次主场外交重大活动中大放异彩,惊艳世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国文化感染了世界,也更进一步深度影响着国际文化市场。2016年,全国出版图书近50万种;制作广播节目771万小时、电视节目352万小时;生产电影故事片772部,国产电视剧334部14912集,电视动画片近12万分钟;电视纪录片产量超过1万小时。图书出版、电视剧动画片、电影故事片产量均居世界前列。[3]
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需要文艺高举社会主义精神旗帜,立起社会主义精神支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凝聚全社会共识,团结各方力量,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价值引导,发挥其特有的精神推动力和文化凝聚力。实现伟大梦想,需要社会主义文艺吹响精神号角,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精神作支撑,需要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凝聚共同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价值观;需要社会主义文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旗帜,活灵活现、寓教于乐、生动活泼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現在文艺创作之中,用生动的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褒什么是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学艺术,铸造灵魂”“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描写现实,提升境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启迪智慧,美化生活”“陶冶情操,荡涤灵魂”“展现情怀,承载梦想”[4]七种文艺精神的论述为文艺的发展与繁荣指明了方向、设计了顶层、注入了动力、提振了士气。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要自觉地担当起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和时代重任,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奋力前行。
一、坚持“双为”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一)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自此,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要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成为了我国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
2014年10月15日,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界和文艺市场存在着文艺方向偏差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5]“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6]。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党对文艺战线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强调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并指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不管是文艺创作和表现的主体,还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和评判都只能是人民,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是为人民服务。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对文艺作品等文化产品的品位、质量、风格等要求也在提高,这就要求无论是从事电视电影、文学戏剧、曲艺书法的文艺工作者还是从事音乐舞蹈、民间文艺、美术摄影、群众文艺的文艺工作者都要紧紧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只有带着对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充沛感情和激情,用生动的笔触塑造出感人的形象,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才能真正说得上是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践证明,一部作品是否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有崇高之美、信仰之美,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文艺工作者是不是以人民群众为创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7]。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一旦离开人民群众甚至背离人民群众,只能是“咀嚼身边的小悲欢,并将这小悲欢当大世界”[8]。文艺作品离开人民群众的观看、人民群众的收听、人民群众的阅读,就会失去评鉴的主体、欣赏的对象、检验的尺度。离开人民群众,文艺只能是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是无病呻吟。一句话,离开了人民群众,文艺作品也就没有任何价值。文艺工作者能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主要决定于文艺工作者能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否始终心中放着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只有以人民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讴歌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如何奋斗的人生经历,塑造出新时代的人物形象,让人民群众憧憬美好生活,坚定社会主义信心,其作品才能同时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更长久的时间中赢得历史的掌声,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展现出对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文艺为人民服务就要扎根人民、热爱人民,从人民群众生活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寻找素材、获得营养、找到方向。文艺对人民群众的热爱程度决定了文艺自身发展的高度,文艺透射出的人民群众精神的深度决定了文艺是否发展进步。也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文艺和文艺工作者才能实现立德立言立功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文艺工作者要踏踏实实地创作人民喜爱的作品,与人民面对面,与人民心贴心,不能孤芳自赏,不能一切向钱看,必须用文化的力量传播阳光,移风易俗,教化人心,驱散雾霾,改善人性,给人们更多的精神力量。这既是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机遇,也是伟大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
精神是文艺之魂,没有精神也就没有文艺,文艺是表达民族精神的载体,也是启迪时代精神的工具。自古以来,文艺在传承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弘扬培育时代精神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任。从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到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发展紧密相连。“文以载道”,载的是道理,是思想理念,是精神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所秉持的基本精神。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优秀文艺作品不仅是传递中国精神的心声,也是涵育中国精神的重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面向未来和世界,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立足中国、植根实践,为人民群众倡言,为中国故事鼓呼,做弘扬培育中国精神的典范。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今天这个“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这个核心立起来,使其成为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要让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体系根植在年輕一代心中,就必须有抓手,必须是可感、可触、可依的“活物”。文艺作品就是在全社会立起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载体,通过塑造、刻画有感召力的人物形象、充满激情的动人旋律,去激励人、去凝聚人心,形成全社会对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共识,以鼓舞、团结、动员全国人民一道为国家富强而奋斗。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文艺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繁荣状态。但也必须看到,与时代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的需要相比,与使命所赋予的重任相比,文艺还需要更大的绽放、更多的盛开、更好地培育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最大限度地凝聚13亿人民的磅礴力量,最大程度地激发无数中华儿女的创造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说:“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9]当代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总和,是优秀的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判断,既有重民本、崇仁爱、尚和合、守诚信、求大同、讲辩证的思想理念,又有扶正扬善、见义勇为、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孕育并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的事业,也是凝聚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智慧、意志、热情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又培育并弘扬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0]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当代中国精神贯穿在文艺创作之中,让作品更多地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国当代精神、适合中国人的审美追求、群众喜闻乐见于一体的优秀文艺作品,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对人民进行精神指引。努力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确立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必须始终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和情怀去反映现实生活,要让人们看到前方有希望、有美好、有梦想,真善美一定战胜假丑恶,光明一定驱散黑暗。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好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深化中国梦内涵,把人民群众作为创作中心和创作导向,保持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用一批批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去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三、繁荣文艺创作,推出精品力作
大批文艺精品力作的创作和生产是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表现。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1]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今天是一个可以产生文化精品的时代,也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文化精品的时代。只要广大文艺工作者肩负责任与使命,亿万人民为了梦想不懈奋斗实践,中华文化就一定能在当代中国绽放新的夺目光芒,也一定能够为中国人民的最伟大梦想添助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繁荣发展文艺创作,“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12]。关于什么是好的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说,“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能发挥巨大的感召作用,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应该否定和批判的,帮助培育和树立社会共同的价值观”[13]“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文学艺术不仅要带给观众艺术享受,还应有关照现实和启迪作用。”[14]“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15]“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16]。
实践证明,人民认可的文艺作品就是要表现出社会历史高度,富含民族文化精神。纵观古今,任何经得起时光检验、历史淘漉的经典作品,无一不富含着对时代问题的追问、对现实人生的观照、对社会生态的考察、对历史大势的深思;无一不是以真求美、以质修文、以现实的深度赢得艺术的高度。正是这些精品力作,绵延不断、前后接续,形成了一部社会文化历史,动态地提升着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也正是这些精品力作,不断地向后来者重申着文艺创作的根本要求:根植人民,观照时代,无愧历史,面向未来。
只有民族的视角,才会有世界眼光。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国内的人民群众和国外的民众通过中国文艺工作者的作品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文艺工作者就要把中国文化传播好,把中国故事讲好,把中国声音唱响,把中国精神阐释好,把中国风貌展现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好歌曲”的节目模式被海外订购,《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实现国际传播,这些精品力作除了是原创,表达出东方美学意境、华夏美食,更重要的是具有流动的中国文化味道。因此,要创作精品力作,一是要在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把握流行文化的前瞻性;二是要谙熟市场的普遍传播规律,展现出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关怀。作为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中心任务是文艺创作,创作出的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就必须静下心来,精益求精进行文艺创作,作品思想追求精深、作品艺术追求精湛、作品制作追求精良,这样就一定能够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新时代、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四、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不断提升文艺原创能力,推动文艺创造创新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原则,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中用,洋为中用,融会贯通。传统并非不创新,古典也并非不时尚,文艺发展本身就是在包容创新、兼收并蓄中演变发展。一方面,时代在发展,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需要注入传统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文艺承担着继承、弘扬、推动和发展传统的重任;另一方面,文艺发展不仅要尊重传统、研究传统、继承传统,还要激活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7]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文艺创作时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既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在文艺创新中注重传承和创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特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艺。
当前,世界格局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18],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成为国家战略。现阶段,我国确实存在着文化输入与输出的失衡、文化对话失声、文化传播形同土特产地摊的现象。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进行艺术创新。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健康,既让不同观点、学派能够充分讨论,又让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手段充分发展,观念、内容、风格、流派能够相互切磋互鉴的创造创新氛围。
艺术创新要扎根现实生活的沃土,要直面现实中国,创造性地努力做好传统文明精华的现代活化和国际优秀文化的本土活化,并取得创造性成果。要融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适应观众新的文艺需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在实践生活中汲取营养和选取题材,热情描绘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的精神风貌,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闭门造车地进行创作,搞创作程序化、雷同化,不要再出现艺术市场同化、异化等问题。
要解决好有數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文艺就要紧跟新时代,题材方面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鲜活的社会实践生活,体裁、手法等方面也要丰富发展,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也要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更应身体力行,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大局意识、使命意识,坚持“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跟时代步伐,挖掘整理中华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焕发出新的魅力。
当今时代,文化与科技高度深入融合,虚拟技术、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被广泛地应用到了文艺作品创作之中。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着文艺形态,“文化+”跨界融合的创新模式给文艺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催生了一批新的文艺类型。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微电影等新兴文艺类型发展的有声有色,2015年底,脱胎于网络文学的影视作品《琅琊榜》摘得了“飞天奖”。
五、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庸俗、低俗、媚俗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真善美、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坚持“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出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我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但有一段时间,我国文艺工作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文艺导向出现了问题,一些文艺作品内容低俗、庸俗甚至恶俗。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文化市场导向却在一段时间里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出现了许多乱象。“文艺工作者”之类的词汇被“娱乐圈”“大腕”“艺人”所替代,一些“艺人”为了出名,放弃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该说的说了,不该露的露了,不该做的做了;还有一些“艺人”为了出名,没有了道德底线,没有绯闻制造绯闻,甚至以黄赌毒等无底线丑闻迎合低级趣味、病态的群体需求,竟然在社会上是越臭身价越高。一些网站为了博取点击率,大肆炒作丑闻绯闻,推波助澜。而那些真正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文学艺木家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却鲜有提及。一些电影和娱乐节目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电视节目追求收视率,电影追求票房,“文艺”成了金钱的奴隶,低俗恶俗媚俗、商业化炒作流行,历史经典被肆意解构,拜金炫富,歪瓜劣枣,致使文化市场看似繁荣,实则空洞贫乏。面对文艺界出现的乱象,習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文艺界提出了严厉批评:重数量轻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搜奇猎艳,低级趣味;胡编乱造,粗制滥造;追求奢华,过度包装,一味追求大场面,内容却空泛无力;追求所谓的“艺术”,“为艺术而艺术”,只关注一己悲欢,描写杯水风波,严重脱离人民的生活实际。对于文艺创作领域出现的这些怪现状,以及一些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中一味迁就一些受众的感官生理快感需求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说“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19]“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20]。
毋庸讳言,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在充满诱惑、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一些人人心浮动,心灵不得安宁,欲望吞噬了理想,动摇了信念和信仰。不少人好像得了迷心逐物、心为物役的“现代病”,得了不讲信誉、弄虚作假的“信用缺失症”。中华民族素有的讲诚信、守诚信的优良传统,受到冲击和考验。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了问题,人的行为就必然失偏。经济发展了,而精神失落了,国家不能够称之为强大。历史昭示我们,民族文化的复兴和高扬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复兴和崛起的先导;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是一个民族衰落或覆灭的先兆。今天的新时代呼唤广大作家艺术家去创造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呼唤涌现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激荡人心的理念与期许,以正能量和感染力去“温润心灵、启迪心智”。
文化产品和服务绝不能把市场占有率、收视率、票房和发行量作为唯一标准,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因此,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文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记良知和自己所担负的责任, 以人民为自己的文艺创作中心,努力创作一大批无愧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品力作,弘扬中国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量和共识,鼓舞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时代。文艺和文艺工作者要以十九大的精神为指引,担当起对家国天下、对民族命运的责任,做到胸有大业、腹有诗书、肩有担当、术有专攻,文艺作品要倡导讲责任、讲格调、讲品味,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文艺创作的手法要追求现实主义创作,努力形成“深度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的原创之风,要让文艺作品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表达人民向上、奋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和情感。
六、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文艺,说到底是人的学问、人的艺术。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兴盛,文艺就要创造创新,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文艺队伍,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大师名家和一大批高水平的创作人才。
各级党委政府要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好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文艺单位领导班子的配备上,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和能与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原则。对待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以及创作的个性要持有尊重态度,政治上要充分信任,热情支持和鼓励文艺工作者进行创作,要千方百计营造有利于文艺工作者创作文艺和创造文艺的良好环境。通过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健全体制等手段和方法,形成不断出人才、出精品的生动局面。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用人民的、历史的、美学的、艺术的观点去评判和鉴赏作品,大力提倡讲道理、说真话,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21]
文艺工作不是普通工作,是铸造灵魂、培育精神的思想工程;文艺工作者不是普通人,尤其是名家,知名度越高,公信度、社会认同度也越高,其一言一行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受众。文艺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神圣,社会责任重大。文艺创作经验告诉我们,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给时代树碑的独特的精湛的艺术创作和优秀作品,是由那些具有为民立言的正气,脚踩坚实大地,自觉地深入人民实践生活之中,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过程中放飞理想翅膀的文艺人才创作出来的,是由那些志存高远、学识深厚、修养完备、执着追求,把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时代的深刻变迁深深融于自己的文艺创作之中的文艺工作者创造出来的。
德艺双馨是文艺工作者的人格之本和事业之基。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要引导文艺工作者追求崇高艺术,有社会责任感,形成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加强行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制定行业规范,自律公约,净化文艺队伍,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开出负面清单。要引导文艺工作者实现创作与修身共进、艺品与人品齐升,让“为民族铸魂魄”成为文艺工作者的文化使命和人生追求。
实际上,文艺界出现低俗、媚俗、庸俗现象,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一些人没有认识到文艺既有教育引导的功能也有娱乐消费的功能,只是片面去追求娱乐消费的经济效益。因此,一定要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完善公司治理,把“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纳入国有文化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及薪酬管理办法之中,突出强调社会效益。尤其是国有文化企业,更要以社会效益为重,要在全社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的文化单位担当起对社会的责任。
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22]置身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丰厚基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们要以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一方面,牢记历史职责使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在文艺创作之中,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在社会责任担当中追求更高艺术造诣和艺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理想。更应该认识到,文艺工作者要做社会主义新时代风气的引领者,做新时代的先觉者、先倡者和先行者,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創作导向,提高自己的学养水平和艺术训练,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创作、书写和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10][12][1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017-10-28.
[2][5][6][7][8][9][13][14][15][16][17][19][20]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5/c1024-27698943.html .2014-10-15.
[3]张宏森代表:大批文化类、公益类创新节目点亮荧屏[EB/OL].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0/c414536-29598923.html.2017-10-20.
[4][21]《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全文公布[EB/OL].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5-10/19/c_1116870179.htm .2015-10-20.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3—154.
[22] 庞井君.燃起照亮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N].光明日报,2016-12-5.
责任编辑: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