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在中国的转化历程、文化意义
何炜
浆,从水,从将,将省声。许慎《说文》云:“浆,酢浆也。一曰水米汁相将也。”浆,最早的意思是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而不是我们现在常见到的“豆浆”。有关“浆”的成语,最常见的是“箪食壶浆”,如果我们以为这里的“浆”是“豆浆”,跟现在城市里流行的“永和豆浆”“家和豆浆”差不多,那就大错特错了。
豆浆,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代《盐铁论·散不足》提到“豆饧”,为时人所喜欢。这“豆饧”,就是甜豆浆。豆浆,是伴随豆腐而产生的附属品。
“箪食壶浆”,源于战国《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诗经·大東》中,有“或以其酒,不以其浆”的诗句。这些“浆”,其实都指“米汤”,是蒸饭时的副产品。
清朝周长发《赐书堂诗钞·卖浆行》:“云子滑流匙,疗饥起卖早。釜鬵汤沸声,操觚向厨媪。”诗题“浆”,而内容是卖浆媪早晨卖稀粥及煮稀粥,也证明“浆”,清代还可以是“米汤”“稀粥”。可别小看这比清水略稠些的米汤浆水,它带着大米天然的淡淡香甜,又不像酒那么容易上头发腻,上自天子下至庶民,谁不爱这个?即使皇家也离不开粥,唐穆宗还把粥作为恩赐给臣属的御品,曾赐给翰林院的白居易一瓯防风粥,诗人“食之口香七日”,不知是皇家的粥更加美味,还是皇帝收买臣心的圣意浓厚。
到了唐代白居易新乐府《观刈麦》里,还有“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因为农民五月农忙季节,百姓争分夺秒抢收小麦,为节约走路时间,家人挑着饭食提着壶送饭送汤到地里给劳动者吃喝。忙得口干舌燥之时,一碗汤水或稀粥,也许倒是最得胃的时刻。
还有一种“酒浆”。用五谷粮食加以发酵,略带酸味或酒味,成为“酒浆”;或不发酵,其味甘甜,可能与现在“米酒”相似。在当时平民百姓眼里,都属于一种高级饮品。街市上也有卖浆为业的人,时代久远,比较笼统,所谓“引车卖浆者流”。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老虎山林业路20号职大教工宿舍1—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