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学习的名著导读初探

    黄萍

    项目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引起我国广大人民教师的重视。项目教学就是让学生以项目的形式,分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项目学习能够使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能够在项目制定、项目讨论、项目总结等项目学习流程中逐渐完善对知识点的理解。名著导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课堂上,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很难对名著进行系统的讲解,使用项目学习的方法则能够集思广益,让学生有组织的阅读名著。

    项目学习是一个很宽泛的课题,本文以《水浒传》的学习为案例,对项目学习的具体学习步骤进行探索。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养成阅读的正确习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名著自学中来,学生之间的友谊也得以升华。分工合作的优势在于分工明确、合作共享。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由小组讨论决定,采取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项目学习的内容

    1.项目学习的定义

    项目学习是指将项目案作为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师将需要学习的内容规划为一个课题,学生需要根据课题的要求,开展阅读学习,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的自主学习。项目学习的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探索,让学生养成正确自主学习的方法。名著教学的难点在于名著篇幅过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进行精度教学。名著学习更多的需要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为了避免讨论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

    2.项目学习的途径

    (1)自主学习

    项目学习包括自学和互相学习两个方面的内容。自学是前提条件,在相互学习前,学生需要对讨论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分配给自己的学习任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在小组讨论时才会有的放矢。项目学习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有一个规划,项目学习能够起到督促学生自学的作用。

    (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对自主学习的升华和提高。这也是项目学习的精髓,小组讨论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好方法。学生的阅读体会在小组讨论中激烈碰撞,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二、项目学习的优势

    1.学生学习更加主动

    项目学习的特征决定了项目学习的基本特点,项目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以《水浒传》学习为例,教师为学生列出一个大致的提纲,其中包括对《水浒传》中人物性格的探讨,对水泊梁山最后走向灭亡的思考,对武松打虎这一章节的赏析等等。通过这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原著中寻找答案。通过这种主动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有序的开展阅读活动,提高阅读的效果。在阅读开始之前,带着问题去阅读,能够让阅读过程不再枯燥乏味。

    2.给足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学生可以随意选择相关项目,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深入探索。这样既能避免学生的思路受限,产生学习压力;又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名著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中小学生很难从全面的角度去认识名著,采取独立学习,集中发言的学习方式,集思广益,学生能够从他人的发言中寻找共鸣,学会从不同的时间去分析名著。

    三、项目学习的操作流程

    下面以《水浒传》导读为例,演示项目学习的具体操作流程。

    1.确定项目

    《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具有十分深远的教学意义。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详细的阅读,通过项目学习为学生的《水浒》阅读规划方向、指明道路。教师在项目制定时,酌情考虑学生的自学能力,合理控制项目的难度和深度,同时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论点,让学生自主拓展。总之,学习项目的确定是第一步。

    2.项目学习目标

    (1)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对《水浒传》的大致故事和人物性格特征、经历有一个大致的掌握

    (3)学会長篇小学阅读的方法

    3.活动准备

    学生在项目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对项目学习进行准备。这里的准备工作就是对《水浒传》进行通篇学习、阅读。

    4.活动流程

    (1)通过人物画像选择好汉

    让学生根据人物图片,从人物的形态出发判断与人物的性格和名字。这种方式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从故事到人物和从人物到故事

    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讲解,让学生联想人物形象;告知人物形象,让学生自主讲述故事。

    4.自评和互评

    分享结束后,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评选出优秀的阅读项目和最佳发言人。最后由教师进行整体点评。通过点评指出阅读过程中的优缺点,并督促学生进行完善和改进。

    名著学习是广大中小学生必须慎重对待的一环,名著是中华文学历史上璀璨的一页,这一页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细细品尝。项目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在中小学生名著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教学优势,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引起重视并深入落实。

    [作者通联: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潭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