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

    梁剑玲?陈晓新

    

    

    〔摘要〕以743名高中教师为研究对象,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考察了珠三角某市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1)高中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均值在1.26~1.70之间;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2)在SCL-90总分的检出率上,86.3%的样本人数处于无症状和轻度,13.7%的样本人数在中度以上;中度以上占比超过20%的有强迫症状因子。(3)在性别差异方面,高中男教师的强迫症状和焦虑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女教师。(4)在年龄差异方面,50岁以上组的教师心理问题最突出,40至49岁组别的教师其次。(5)与七年前的样本相比,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显著改善。

    〔关键词〕高中心理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3-0004-06

    一、引言

    2018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里提及,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他们既承担着传播知识和真理的使命,同时肩负着塑造灵魂和生命的时代重任。然而,2019年我国发布的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在抑郁、焦虑、偏执等方面出现了更为明显的变差趋势。这样的现状令人担忧,因为教师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整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品德、人格的发展[1]。因此,提升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当下教育发展中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走在前列,同时备受关注。作为高中教育的主力军,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是跟大教师群体一样表现出同样的趋势,还是有着自身的特征?本研究以珠三角某市的高中教师为样本,深入调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基于某市于2012年开展过大样本教师心理健康测验,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珠三角某市普通高中学校743名教师为被试。其中,被试取样于两所公办学校(一所重点,一所非重点)及一所民办学校。原则上,每所学校的所有教师(含同工同酬教师)均要参加。经统计,共有782位教师参与测试,筛选之后的有效数据是743份。其中,男教师346名,女教师397名。

    (二)研究工具

    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调查工具,考察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内容涉及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2]。整个量表由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和寝食状态10个因子组成。在本调查中,总量表和各个因子的α系数介于0.83~0.92之间。SCL-90为5级评分(1=无症状;2=轻度;3=中度;4=重度;5=严重),将各项目的分数相加即为总分,可据此综合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数据收集

    在本研究中,全部主试由专业心理教师担任,取样过程严格遵循测验的实施程序和规则来进行,被试登陆“心理管理系统”平台,通过电脑操作独立完成。测试完成后,数据统一由主试导出并整理。

    (四)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样本t检验等方法进行数据差异比较。

    三、调查结果

    (一)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如表1所示,在本样本中,SCL-90的9个因子(寝食状态因子无常模)的得分均值在1.26~1.70之间,未有明显峰值出现。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的分数离散程度较大,以均值加上1.96标准差,正常上限均超过2.5分以上,但均未超过3分(中等严重程度)。这表明高中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因子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则相反。

    从得分严重程度分布来看(见表2),中度以上占比超过20%的因子有强迫症状,而中度以上占比超过15%的因子还有躯体化、抑郁和寝食状态。在总均分的检出率上,86.3%的样本人数处于无症状和轻度,13.7%的样本人数在中度程度以上。

    (二)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见表3),男女教师只在强迫症状和焦慮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教师的得分高于男教师。在其他因子和总分上,男女教师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龄差异比较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从不同年龄阶段得分的情况看,除了敌对因子,总分和其他所有因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事后检验的结果发现,50岁以上组的教师在总分和所有因子上的得分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别;40至49岁组别的教师得分次之,其在部分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40 岁以下的教师群体;30至39岁组和29岁以下组的教师在总分和所有因子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高中教师七年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

    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5),本研究样本与七年前的高中教师样本[4]在SCL-90总分和各个因子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本研究样本的得分低于七年前的样本,这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四、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1.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本研究数据表明,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除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高中教师在其他八个因子和总体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从更大范围的教师群体上看,它与近二三十年来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大部分调查结论一致,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低于常模或对照组,心理问题较多[5-6]。这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需要引起关注。

    教师的心理问题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7]。在社会因素层面,新时代的教师面临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全新要求的重要任务,而教师的社会地位依然较低;在职业因素方面,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和角色过度负荷是很多教师感到权威丧失和产生职业倦怠的根源;在个人因素层面,人格因素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变量,教师有较高的自我实现和自尊的需要,当他们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和现实的差距时,心理上的失衡便导致压力感的产生。在本研究中,高中教师作为特定学段的教师群体,他们还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十分关注的高考、升学所带来的压力。

    从具体的内容因子和严重程度上看,首先,高中教师中最大的心理问题是“强迫症状”,中度以上占比超过20%,这一结果支持了衣新发、赵倩、胡卫平等[8]针对中国教师心理健康所做的横断历史研究。数据显示,自1994至2011年以来,教师强迫症状的均值一直高于其他因子。这其中可能既与教师自身的人格特质有关,也与特定职业的要求息息相关。其次,教师群体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还有躯体化和抑郁,中度以上占比均达到15%以上。其中,教师的躯体化问题在多项调查中被共性发现,然而,抑郁问题在本样本研究中上升为严重化程度排名第三的因子,这是否意味着教师的情绪困扰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此结论尚需得到更多实证数据的进一步验证。

    2.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在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中,性别受到研究者们的重点关注。在此次样本的调查中,高中男女教师在心理健康总分上不存在差异。与以往的大量研究一样,目前的研究结果仍旧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在有关中国20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综述研究中发现,有的研究支持了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9-10];有的研究认为,男性教师面临着更多的教师职业认同问题,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性教师[11-12];而更多的研究结果则揭示,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男教师[13-14]。研究对象同样是教师群体,但是得出的性别差异结论存在如此大的差异,是否跟样本取样的地域、学段、学校类型等相关?这些都需要在后期进行更细致的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男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上不存在差异,但在强迫症状和焦虑因子上,女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这可能与男女教师的身心特征和角色任务有关。一方面,女性情感细腻,比较敏感,当面对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时,更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导致紧张焦虑;相比之下,男性的自主调节能力更强。另一方面,女性承担着更多的家庭责任,例如怀孕生子,尤其是二胎政策放开后,女性教师面临着来自身体、心理、家庭和工作等多方面的挑战,这在高中女教师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对男教师而言,他们的成就动机较强,能够将繁重的高考压力转化为个人获得成功感和意义感的需要。

    3.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龄差异

    教龄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工作的成熟度与投入状态等,也因此与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张积家、陆爱桃[5]在一项元分析研究中,将不同年龄教师同全国普通人群各个年龄段心理健康状况的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发现,30岁以下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普通人群,其余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均比普通人群差。同时,40岁以上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由此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

    在本研究中,数据呈现,教师在40岁之前心理健康水平处于平稳的发展状态,而在40岁之后,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结论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这可能与当下的新教师专业能力扎实,有较强的成就动机有关。而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以及躯体不适等问题。需要关注的是,目前学界得到的结论及其给出的解释也存在较大冲突。例如,广西百色市的研究表明,年龄在20-29岁的中小学教师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心理尚未成熟等,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30-49岁的中年教师则工作和生活相对稳定,表现出较好的心理状态[15]。对此,本研究给出的一个可能解释是,样本的选取是否存在问题。不难看出,本研究样本的被试集中在30-39岁年龄段上,这就可能造成其他年龄段的被试不具有代表性。尽管如此,诸多研究的一个共性是,50岁左右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最差的状态,这表明,教师的身体状态可能极其显著地影响其身心健康水平。

    4.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七年纵向差异

    目前,国内文献专门针对教师群体的纵向比较研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衣新发、赵倩、胡卫平等[8]基于227篇以SCL-90为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的实证研究报告(1994—2011),王智、李西营、张大均[6]以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为基础的文献述评(1990—2010),以及张积家、陆爱桃[5]运用RevMan软件对1994—2005年间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结果进行的统计处理。这些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并表现出焦虑、抑郁加剧等新的特征。这个结论是基于十年前的研究,近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还表现出这样的特征?本研究以2012年该市高中教师为比较对象,利用相同的工具,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纵向比较[4]。结果发现,相比七年前,该市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总分和各个因子上都显著提高。这是否意味着,虽然教师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一直较差,但并没有在这几年持续下降,反而有所提升?

    对此,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政策环境上,《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及“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对教师群体而言,此政策的导向是鼓舞人心的,广大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待遇等有了更高的期待。其次,针对教师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质量有所提升,教师的健康意识进一步加强。再次,本研究采用的工具有它自身的局限性。SCL-90所调查的心理问题具有时限,它评定的时间范围是“现在”或“最近一星期”。因此,在运用该量表和对该量表测试的结果作出解释时必须慎重,应以发展的观点科学看待。

    (二)建议

    1.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与工作环境,着力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到,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堪忧,切实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当务之急。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幸福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投入程度,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16]。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在个人层面,培养教师积极的心理状态,通过提升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等心理资本水平,使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等问题。其次,在社会层面,落实国家的政策方针,保障教师的职业晋升通道,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权威和福利待遇。再次,在学校层面,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弱化以成绩为导向的单一评价机制,为教师“减负”。

    2.积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要加强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其中提及要普遍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而《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指出,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堪忧。因此,构建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意义重大。针对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教师,学校、社区和医院等机构应协同工作,建构起教师三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一级在于面向群体,建立积极的预防体系;二级在于心理建档,建立档案全预警体系;三级在于危机干预,建立危机应对体系[6,17]。通过建立立体化、多维度的服务体系,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发现和有效干预。

    3.探索特定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质量

    反思本研究得到的结果,不难发现,与大量针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一样,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甚至出现了较大的冲突。一方面,这可能是取样数量、对象的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造成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群体是否应有它自身的心理健康标准?在以往研究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常模几乎全是1986年中国成人的常模,教师的专门常模完全空白。这表明,当下学界缺乏对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为了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水平,体现群体的特殊性,首先需要深入探讨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这个逻辑起点的问题。俞国良、曾盼盼[7]曾经提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1)对教师角色的认同;(2)有良好的人际关系;(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4)具有教育独创性;(5)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和控制情绪。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教师心理健康的特性,并研发出有效的评估工具?这是后续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洪秀敏,姜勇.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61-64.

    [2]汪向东等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金华,吴文源.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國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4]梁剑玲.教师职业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5):12-15.

    [5]张积家,陆爱桃.十年来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教育研究,2008(1):48-55.

    [6]王智,李西营,张大均.中国近20年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10,33(2):380-383.

    [7]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20-27.

    [8]衣新发,赵倩,胡卫平,李骏.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4—2011[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22.

    [9]吴樟兴.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2(5):76-78.

    [10]李建芹.新乡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4):292-293.

    [11]朱小林,张承业.桐城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0,4(2):154-155.

    [12]刘红.贫困地区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21(5):12-15.

    [13]王蕾.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39(11):7834-7837.

    [14]王景芝,赵铭锡.中小学教师及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306-308.

    [15]广西百色高中等.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2003(9):29-31.

    [16]李军兰,于近仁.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3,15(6):46-51.

    [17]曹瑞.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构建三级服务体系[J].天津教育,2018(6):11-13.

    (作者单位:1.广东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山,528400;2.广东中山市华侨中学,中山,528400)

    编辑/于洪 终校/张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