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
邓喜环
摘要:小学阶段数学学习首先掌握的关键学习技能是计算能力,只有掌握这项技能,才能对未来的继续学习产生积极的帮助。“运算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新增加的核心概念,明确提出运算能力培养的价值,即有助于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深入分析学生在运算中存在的问题,在提升运算能力方面所面临的障碍,带动和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从而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运算能力; 主要障碍; 对应策略。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作为一个教学核心任务,深入分析计算能力差的原因,从而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提升计算能力的主要障碍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计算方面存在概念不清晰,算理不理解,学生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作业中反馈发现的问题,也是影响计算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
(一)基础知识不牢固
基础知识不牢固,概念不清晰。在计算中容易受思维定势影响。这些因素对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都有影响。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有很多学生能够很熟练地机械化的背诵乘法口诀,计算法则也背得滚瓜烂熟,对于法则、口诀里面蕴含的东西则是“一问三不知”不理解。所以在运用这些概念时往往就会“似是而非、指鹿为马”。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比身高》“试一试”中求笑笑的体重29.5+3.62=(?? ),有的学生受整数加法计算法则的影响,数位对齐,也就是末位对齐的影响,将小数的末位对齐,而不是小数点对齐而产生的错误。再如,计算25×4÷25×4时,由于该题的25×4=100,100÷100=1,学生在计算时片面关注一些特殊数据也是造成错误的原因。
(二)算理理解不透彻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计算错误率高。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电影院》竖式计算26×21=(?? )时,先算26×1的积,再算26×20的积,在竖式上面很多学生会将第二步“2个十乘26”,为什么第二个因数“21”,十位上的“2”与第一个因数“26”相乘时,所得的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不理解这个道理。又例如,学生在笔算多位数加减法时总是算错基本的十几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主要是对低年级所学"破十法"的算理理解不够透彻,导致计算错误。
(三)不良的学习习惯
有的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很快得到计算结果。经常会出现写错数字,抄错运算符号,小数点点错位置等等,直接改变了原来的算式,导致错误的出现。如计算96-25时,把96写成了90,导致错误的产生。又如:在四则混合中,忘记将暂时不参加计算的部分抄下来漏做一部分计算。在简便运算时,不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还出现竖式计算正确,横式抄错得数的现象。这些不良习惯和粗心行为,都实实在在地影响了计算结果,导致计算能力不强。
二、提升计算能力的对策思路
针对影响计算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从三个方面入手,抓住关键,抓好基础,抓好常态,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抓关键:理解算理,明白为什么
<>指出:“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法则关键在于理解。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加减法15-9=(?? )时,可以采用生活情境,拿一张十元和一张五元人民币买一个九元的铅笔盒,还剩下多少元?利用这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理解为何要把10拿出来分,以及在最后一步为何要加上5,这样学生在情境中充分感知理解“破十法”的意义,从而水到渠成的突破了退位减法的难点。那么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也就理解了。再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分橘子》48÷3时,借助小棒,让学生充分理解十位上剩余的一个十要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再继续分。结合分小棒的过程理解竖式每一步的意思。这样对以后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也能触类旁通。因此,理解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最重要的一环。
(二)抓基础:重视提高学生的口算、估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与口算的准确度、熟练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一是坚持口算训练。例如让学生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退位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并结合每节课的内容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开展课前3-5分钟的口算练习。二是熟练记忆计算中常用的数据。例如5×2=10,25×4=100,125×8=1000,1-20的平方数,1-5的立方数,1∏至16∏的数等等。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估算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以后的生产生活,估算将会运用的更加广泛。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估算的方法,估得的结果跟实际结果相比,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估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培养数感、帮助学生提高运算能力的一个助力。
(三)抓常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反复抓、长期抓,使良好的行为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习惯。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多强调,多做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就能慢慢改正不良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规范书写,自觉检验的习惯。逐渐让学生形成,计算时一读、二看、三想、四算、五查五步走的习惯。“读”就是认真读题目,“看”就是看清运算的数字、运算符号,“想”就是想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算”就是按照想的思路认真计算,“验”就是算完以后能够用估算或者验算的方法进行检查。
结语:
要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不单止需要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下功夫,更需要学生把学会计算、能熟练计算转化为一种技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只要我們在平时教学中认识到学生运算能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是完全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速度和计算的准确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