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档案展览﹡
摘 要:档案展览应借助新媒体优势增强展览的实效。要注重学习借鉴,推进网上档案展览供给侧改革,要加强档案馆文化建设,线上线下互动,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档案馆,提升档案展览的影响力。关键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档案展览;档案信息服务《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10月29日发布的“十二五”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大亮点报告中,“移动互联网时代全面开启”排名第二。报告称,“十二五”期间,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引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第三波浪潮”,移动网络应用跨越式发展,手机超越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2015年12月25日,习近平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作为实现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举办档案展览也须适应这种变革趋势,不断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增强展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 移动互联网与信息碎片化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碎片化”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典型特征。碎片化的好处是,人们可以迅速地获取和分享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QQ、APP、手机网站等工具,人们在等车、坐车、吃饭、午休,甚至上卫生间时,都可以上网浏览信息、传播信息。虽然有很多专家学者在讨论长期接收碎片化信息带来的弊端,但无论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信息碎片化都已成为一个发展的大趋势。就举办档案展览而言,我们需要做的,能够做的,就是适应这种变革,不断创新网上档案展览的内容、形式、方法,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让更多的人们从碎片信息中准确获取我们想要传递给社会的知识和信息,提高档案展览的影响力。2 网上档案展览的非典型案例档案展览历来是档案提供利用的重要形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档案展览的类型、方式、内容不断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为用户走近档案、了解档案、利用档案提供了更多的有效途径。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网上档案展览的一些非典型案例具有了典型意义。国家相册——微纪录片形态的可视化全媒体产品。《国家相册》栏目取材于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由新华社摄影部、新华网、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联合制作。自2016年9月3日上线以来,《国家相册》在新媒体舆论场形成强烈的反响,截至9月27日,《国家相册》前4集总阅读量就达4800万次。中国照片档案馆收藏了自1892年以来的珍贵照片1000多万张,其中凝固着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瞬间,该栏目宣传海报的主题就是:“1000万张照片里藏着什么”。作为新华社精心打造的全媒体产品,三维技术的复原让薄薄的照片有了历史空间感,历史照片中的人都很鲜活,同时360度幻影成像技术的应用,让历史的讲述变得科技感十足。《国家相册》每周五推出,每期时长5分钟左右,通过互联网、电视台、移动端、户外屏幕同步传播。截至2017年4月15日,《国家相册》已推出33集。@樊建川—— “大馆奴”的微博档案公布。樊建川有许多个身份,但他最爱跟人提起的是——建川博物馆馆长,自称“大馆奴”。“我想保留一些历史的细节,这对我们国家,对我们社会肯定是有用的。”作为国内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的民间博物馆,建川博物馆共藏有800余万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04件。新浪微博上,@樊建川 拥有1244909个粉丝,6495条微博(2017年3月23日检索)。2017年春节假期(1月27日至2月2日)里,@樊建川 共发原创微博25条,其中8条,笔者认为都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档案公布。包括:公私合营之前的私企营业证照;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州市公安局发放的《无线电器材进转口凭证》;1947年6月28日《晋绥边区行署军勤负担办法布告》;上世纪50年代初,印有“捐献飞机大炮打败美国强盗”口号的银行票据;1955年中国通商团到日本参加“中小企业通商货物陈列会”时日方赠送的影集;1964年6月成都铁路中学高中学生杨克义的日记等。类似的档案公布,@樊建川 一直在做。这些微博,每条100多个字,照片最多9张,但传播效果极好,通过与粉丝互动,吸引了更多的人走进建川博物馆。热门推文——天津市档案馆的微展览。根据公众号“档案微平台研究”(微信号:dawxyj)统计,截至2017年2月底,全国档案微信平台共有5篇阅读量在10万+的文章。其中,“天津市档案馆”(微信号:tjsdajg)3篇,分别是:2015年7月8日发布的《1989年老西北角街景珍贵视频:追寻26年前的回忆……》,2016年7月27日发布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天津受灾照片》,2016年12月23日发布的《庆祝天津建卫612周年!百张老照片带你去穿越》。通过微信推文展出视频档案、照片档案,其投入产出比远远超过了大多数档案馆举办的实体陈列展览和通常的网上展览。“天津市档案馆”公众号还设置了“专题展览”和“老照片”两个栏目,“专题展览”栏目又细分为:馆藏珍品、口述档案、微展回顾、历史街区展,一个个“微展”的持续发布极大地提升了“互联网+档案展览服务”的影响力。3 移动互联网+档案展览的思考3.1 不断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档案永远是档案展览的主角。一个展览中一定要展出有分量的档案,推出首次公布的档案,才能在相同题材的展览中脱颖而出。新形势下,档案部门举办展览,不仅要面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以及新闻媒体、摄影家协会、地方文史研究机构等“邻居”们的竞争,还要与其他相邻地方的档案馆博弈,既联合又竞争。要想推出有分量、能够算作首次公布的档案,首先就要想方设法做大我们的馆藏总量,通过调整、扩大档案馆收集范围,加大征集力度,缩短档案接收进馆时间等,做到应收尽收。其次,要有不强求全为我有,但能为我用的思想,通过合作、交换、购买等方式,展出一些保存在其他机构和个人手中的有价值档案。最后,要深入研究馆藏,挖潜增效,力争从现有家底中再“发现”一些以前尚未整理,或没有注意到的有价值档案。3.2 推进网上档案展览供给侧改革。现在,各级档案局馆网站上或多或少都舉办网上档案展览,有很多精品,但也有一些是滥竽充数。在国家档案局官网“网上展览”栏目,有24个省级档案局(馆)的网上展览地址链接(2017年4月6日检索),但16个显示为“找不到文件或目录”“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等。移动互联网时代,举办档案展览仍然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内容为王,要减少低端供给、淘汰过剩供给、清理僵尸供给、盘活呆滞供给,多推出社会各界喜闻乐见的有品质的内容。在展览形式和渠道上,要跟进新技术,勇于借鉴,不断创新。前文提到的几个非典型案例,都是不错的模仿对象。在受众选择上,要瞄准90、95后这些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但同时也不能忘记50、60后和70、80后人群。要研究不同受众群体的“消费”需求和习惯,“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推出适应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的优质产品,实施精准服务。3.3 建好网上档案展览的主阵地。《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充分运用新技术,利用新兴媒体,有效传播优秀档案文化,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在新兴媒体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中,档案App的成功案例还不多,综合考量开发成本、技术要求、传播效果,微信公众平台是档案局(馆)的最佳选择,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举办网上档案展览的重要阵地。同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最适合在新媒体上传播的网上档案展览依然是快餐式、碎片化的。这么多“微展”需要汇集,而汇集的地方就是手机版档案网站。手机版档案网站建设,要吸取传统PC端网站建设的经验教训,加强顶层设计,通过下发文件、推动试点等方式,从一开始就实行集约化建设。3.4 办好实体展览提升档案馆的文化品位。在资源方面,档案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共同构成社会文化建设的三大支柱。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一个档案馆都是一座深奥广博的文化殿堂,而在实际工作中,档案馆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网上档案展览的发展,使传统的档案馆从实体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顺应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文化需求,必将进一步激发人们走进档案馆的热情,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档案馆、了解档案馆。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丰富馆藏,深入研究档案,办好陈列展览,线上线下互动,发挥好档案传承文明、教育后代、铭记历史的作用,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互联网+环境下档案信息服务研究”(项目编号:16BTQ096)、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省辖市档案微信公众号运营研究”(项目编号:2016-X-12)阶段性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李斌.激发融合传播新优势[N].人民日报,2017-3-23(5).[2]李颖,平现娜.优化网上档案展览的思考——基于省级档案馆网上展览的分析[J].档案管理,2013(1):30~32.[3]《国家相册》:留住一个国家不应忘却的记忆[N].新华每日电讯,2016-9-28(8).[4][6]李兴利. 新形势下举办档案展览的思考——兼与管先海等先生商榷[J]. 档案管理,2017(3):43~45.[5]王贞.档案永远是档案展览的主角[J].中国档案,2017(2):22~23.[7]任汉中,解颖.档案文化学[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7:175~179.(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档案局 来稿日期: 201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