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超越

    魏燕鹏

    【摘 要】舞蹈作为社会的文化产物,总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因此在当今这个重视文化保护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逐渐有了保护、传承与发展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意识。本文试图通过运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教学的规范性以及课程的系统性等优势,来寻求新的途径以解决传统传承方式和当今保护民族文化潮流两者之间的矛盾,从而使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得以世代相传,同时也为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提供新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169-01

    民间舞蹈是民众自行创作与传承的舞蹈形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传承方式不是依靠语言文字,而是以人体动态保存文化与表现文化为主要特征,而且是在一定环境中、在群众之间直接进行传承的。[1]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是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空间。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加强渗透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中的文化意识、建立起具有“传承性”和“训练性”的民族舞蹈教程体系、强调外在动作与内在文化相结合的民族舞蹈教学方法等具体的思考。

    一、守望传统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民间舞蹈便已存在。手手相牵,踏足而舞是人类最古老的舞蹈形式。这一独特的民间舞链接方式隐喻了最简单而朴素的道理:唯有团结在一起,才能共同面对强大的自然,这正是人类最原始的诉求。正如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所言:“舞蹈是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2]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大多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与思想感情。如云南彝族的《阿细跳乐》,反映的是青年男女相互求爱的舞蹈;群舞《踩云彩》是提炼了彝族典型的舞蹈动律“踩荞”,并以“踩荞”为契机,引申出了彝族姑娘漫步云端的美好画面。

    二、凝思当下

    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育是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空间。既要注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性”,同时也要考虑到课堂的“训练性”。[3]首先谈谈“传承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艺术院校更是首当其冲地做出了表率。各种国家级、省级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艺都被纳入校园课堂之中,这不仅给传承人一个传授技艺和维持生计的平台,同时也将最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舞蹈带入校园,为原本固定而刻板的校园舞蹈课程注入一股新鲜血液。其次是课堂的“训练性”。所谓 “训练性”,在笔者的理解中就是在教材设计上,一是强调通过一系列连贯的、循序渐进的单元课程,达到风格的训练目的;二是合理搭配难易程度的动作衔接,使学生得到最大可能的锻炼,从而增强身体的表现力、灵活性,最终达到风格化的舞蹈表现中情感张力对比的极致。坚持 “训练性”要在“传承性”的前提下进行,使两者的结合可以达到既紧密结合现代教育的观念,又保留民族民间的舞蹈特色文化,以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舞蹈艺术审美情趣。

    多年前,许淑英老师提出了 “元素教学法”。这种解剖式的方法,优在总结动作的规律、举一反三,以及对人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训练;劣在割裂了动作内部的文化规律衔接。经过它的梳理,动作简单而易掌握,但涵盖内容和内在逻辑表达未必精确。当然,这绝非意味着我们要抛弃传统,而是要在对传统的守望之中对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层级进行区分。用当代艺术创作手段表现传统民族文化,创作既接地气又具有艺术气质的作品,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时代的召唤。

    三、流向远方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4]依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地方文化,以及呈现出不同的舞蹈特征,舞蹈界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划分为许多不同的区域。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文化现象,其变异性是永恒的,稳定性是相对的。[5]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各种文化的交融,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授学生掌握不同风格的形态、动作以外,同时还要把该族群的民俗传统和历史沿革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详细分析、讲解。将这些动态语汇和风格韵律在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中去教授,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动势原理和风格特性,并且启发学生寻找其变化的内部动因,进而能够自觉地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重构出神形兼备的中国民族民间舞。

    四、结语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既要脚踏沃土,也要对民族舞蹈的发展与未来给出答案。在某种程度上秉承着科学试验的精神,以对现有知识、素材的重新结构、拼贴乃至想象,将研究的旨归真正由文本落实于身体的一招一式之中,这无疑是新的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更加艰巨且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资华筠.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2]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聂乾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M].北京:中国 ISBN 中心出版社,1999.

    [5]普丽春.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基于对云南省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