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初三议论文中的深度运用

    陈美晴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作为高中议论文衔接的初中议论文,虽然只是一般的基础和能力,但是,一般的议论文知识和能力的系统的训练还是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一、备课准备;二、教学目标;三、教学实施。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 初三议论文 深度运用

    目前初三的教育现状,按照客观事实说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为了考试,初三语文科的很多教学内容简洁化了许多,跟考试有关的讲解,无关重要的,选择不讲或者略讲。所以,对于在中考还有一点位置的议论文,而且它还衔接着高中的知识点,精讲不会占太多的时间,是最好的选择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1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的《2019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数学和英语科目考试大纲》也提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联系实际,对议论文中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2可是,由于议论文本身的特点,文字没有文学类的煽情吸引人,也没有说明文的神秘梦幻,而且还带有逻辑性比较强的论辩色彩,对于习惯了被提供一切资源,已慢慢养成了懒得动脑,还困在的茫茫学海中的低头族学生来说,能够吸引他们学习已经很难得了,何况还要他们“深度”潜游议论文,笔者未学习问题导学法,未授此课之前也觉得真“悬”!

    所谓深度运用,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接触议论文的要求不能跟高中相比,所谓“深度”就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19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数学和英语科目考试大纲》的要求,让他们掌握好议论文的知识点,运用好知识点就是了。下面以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为例,具体分析问题导学法的运用。

    一.备课准备

    1.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学习的热情偏于理科,语文的学习能力大部分都是中层,而且对文科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2.教材分析:《敬业与乐业》属于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要求“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而且还要求“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分析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与“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掌握和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二)教学设计:

    1.把《敬业与乐业》课文的重要的内容问题化:

    A、什么是“业”?(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B、有业和无业的生活一样吗?(学生四人小组内自由交谈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感受)(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

    C、对比梁启超先生对待“业”的态度,你觉得他会给你的“业”多少分(以十分满分算)?

    D、你觉得自己“敬业”吗?怎么可以做到“敬业”?为什么要“敬业”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主一无适便是敬。”、“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人类生存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

    E、能够做到“敬业”已经很了不起了,为什么还要“乐业”,怎样做才能算是“乐业”?先结合文中内容谈谈,再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乐业”的重要性:人生苦乐缘由在于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两种表现:无业游民,日子难过;厌恶本业,逃脱不得。怎样“乐业”: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烦闷。)

    F、梁启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是怎样说服读者的?(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时用了引用孔子的话,举两种人的事例,还有举百丈禅师的故事进行反正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论述“敬业”的重要性时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述怎样“敬业”时用了道理论证和正面举例论证;论述“乐业”的重要性时用了正面道理论证和反面举例论证;论述怎样“乐业”时用了道理论证。)

    G、梁启超先生用行动做到“敬业与乐业”了吗?(拓展延伸)

    2.把问题活动化。与文章的本质内容接近的问题提出来了,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与思考,减少他们盲目探索的时间和分神的理由。但是还要把课文的知识点转化成学生感兴趣去主动思考的问题。

    A、分为四人学习小组,先个人思考,做笔记,在合作讨论出结果。选出代表发表小组的共同意见。

    B、不同的問题,代表小组发言的同学要轮流。

    C、设立加分制度,发表最佳的小组得分。

    D、本节课得分最高的小组,优先选择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3.把活动序列化:

    A、“火眼真睛”找信息。(根据问题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此题难度比较小。)

    B、“火眼真睛”辩信息。(分辨论据,分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此题难度上升。)

    C、辩真假,我有话说。(此环节是根据本文内容还有作者本人进行知识的拓展。)

    D、忆过往,我有话说。(学习了此文,谈自己的得失。)

    三.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其实就是老师的课堂教学了。而教学实施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设置:“深度学习是学生源于自身内部动机的对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展开的完整的、准确的、丰富的、深刻的学习。”3深度学习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渴望,能够主动参与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活动中,激发出学习的主观意愿,能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所以老师的情境设置,可以让学生在氛围中不知不觉参与其中,丢掉思想包袱,还原真实的思维状况。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视角:如环卫工人清洁时的图片,建筑工地的水泥工,在农地耕种的农民,市场的商贩… …这些图片或者视频的展示,可以很自然地引出学生自己其实也有业,只是大家所处的社会角色不同而已。

    (二)兴趣激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行为主义学派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以便于学生对外部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认知主义学派则强调让变知识得有意义,应该考虑学习者对于自己及学习环境的知觉。”4老师设置的问题,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常识里出发,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主动去参与的兴趣,能够由此及彼,不断扩大思考的范围,由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的探寻。

    (三)回归课文:“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基于固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积极主动式学习,建构知识。既然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自我建构,思考让人成为自我的建构者。”5我们的议论文教学,是以课堂为阵地的,课本是我们的源头。按照课本的编辑,由《敬业与乐业》开始,到《论教养》的自学,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学以致用。再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深入探究,引出《精神的三间小屋》学生自我反省。这样,学生到第四单元的议论文学习,就可以学得比较得心应手了。

    (四)回归生活:“教师可以设计基于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参与到不断深入的项目学习中;可以设计基于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意义的建构;可以设计基于设计的学习,比学生制作出需要理解并应用知识的作品。”6课本里的作品都是不同的作者对这个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而得出的个人视角,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去发表不同的生活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那么学生就真的学会思辨思维,懂得如何去思考和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或者成长中遇到的类似的问题。

    “学科的价值追求,学科所蕴含的精神虽然难以体味,也难以捉摸,但是对于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人的后续的学习发展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7基于这个目的,语文教学的高效必须是以学情为基础,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以课文为点,以单元为线,以整本书为面,去为学生铺设系统的初中议论文思维训练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2019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数学和英语科目考试大纲》,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广东教育出版社,P2。

    3.贺慧《回归课堂原点的深度学习引论》,《基础教育课程》,2015(23)。

    4.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第三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2)。

    5.张哗,《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自我建构》,《课程教育研究》,2013(1):253。

    6.琳达·达林一哈蒙德等,《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学习》,上海: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30-37。

    7.李松林,《论教师教材理解范式的转换》《中国教育学刊》,2014(1),P52-56。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西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