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应斌?林杰

    〔摘要〕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的实践教育活动。近年来,劳动教育逐渐受到国家、社会的高度关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自立意识、增进情感交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课程建设、活动开展、评价制度四个方面入手,深入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4-0051-04

    一、引言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从尧时期就流传下来的民谣《击壤歌》唱出了劳动的自由和美好,也歌颂了劳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劳动不仅能够解决“夫耕无饥、女织免寒”的基本生存问题,还能起到“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教育作用。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受到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2015年7月20日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让学生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2019年2月,《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再次指出,要在中小学中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并将劳动实践内容纳入学生相关课程与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全面构建实施劳动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开展劳动教育情况考核、评估和督导[4]。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突出了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从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再到如今的信息时代,劳动教育一直被赋予重要的意义,它既融合于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之中,又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创造力,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功能,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学校亟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心理层面出发,探讨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一些启示。

    二、劳动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劳动教育既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中小学中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自立意识的培养,还能够增进学生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有利于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从古至今,劳动始终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甚至整个社会中受到忽视、弱化,导致频繁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要在劳力上劳心”,强调培养手脑健全的人,而劳动教育则是将劳力与智力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相关劳动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必备的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实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可以说,小到个人卫生,大到环境保护,一系列的劳动锻炼不仅能够使学生活动自己的双手,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能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在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有利于培养自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今时代是物质财富相对充裕的时代,对于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培养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更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联系。就生活方面来说,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例如主动打扫、整理自己的房间以及讲求个人卫生,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等,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生活能力;就学习方面来说,劳动能够促使学生学习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增长学识、拓宽眼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自主学习精神;就未来发展来说,自立是学生未来顺利迈入社会、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础。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获得未来就业的劳动本领,意识到自己的未来需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要为自己负责、为家庭负责、为国家负责,逐渐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终成为一名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新时代青年。

    (三)有利于增進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类离不开劳动,人类与外界交流互动亦离不开劳动。劳动不仅能够协调身心健康,还能促进个体的情感交流,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5]。在学校,与同学一起合作参与劳动的过程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学生们能够通过密切的合作,在实践的同时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学校氛围。此外,通过劳动,学生能够感受到父母劳动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从而学会主动关心父母、体谅父母、替父母分担,促进和谐的家庭关系。另一方面,中小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升学压力,时常参与劳动实践活动,伸展四肢,运动肌肉,能够使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舒缓,压力得到释放,调节好情绪状态,从而保持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的人生态度

    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审美的人生态度,要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珍惜生命[6]。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更能培养学生审美的人生态度,在尊重自然、珍惜生命中幸福地生活成长。一方面,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获得他人的赞扬、社会的肯定,从而获得愉悦感、自豪感和价值感,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体验劳动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生活、感受生命的过程。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断探索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在学习生活知识的同时,亲身体会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从而从心底里真正敬畏自然、珍惜生命,最终让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热爱生活中幸福快乐地成长。

    三、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实施途径

    劳动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劳动教育被不同程度地弱化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校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课程建设、活动开展、评价制度等多方面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保障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开发劳动教育基础设施

    教育设施是劳动教育的基础保障。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应注重基础教育设施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充分调动各类劳动场地资源,例如校内劳动教育场地、学生实践活动室等,并配置相应的设备,保证劳动教育的物质资源。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建设文化长廊等学校外环境设施,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充分渗透。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联系校外相关部门,寻找可供学生劳动实践的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劳动实践平台,并在能力范围内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满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需要。

    (二)开设有针对性的劳动课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逐渐退出课程表,劳动教育课程被更具有价值包容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代替,如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然而由于中考或高考的文化应试性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导致类似劳动课程的必修课成为了“豆芽课”。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要求学校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开设不同的劳动课程,制定不同的劳动目标与劳动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有针对性地落到实处[7][8]。针对低年级学生,学校可开设个人卫生整理、家务劳动等课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学校可开设烹饪、手工、茶艺、园艺等课程,使学生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陶冶艺术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此外,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综合能力为发展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能力,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劳动精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从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

    (三)将劳动教育与国家基础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

    劳动教育应当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融入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在保证必要的劳动教育课时的同时,学校还应将国家基础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协助渠道。例如,在语文、政治等学科教学中弘扬劳动精神,让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中传授劳动技能、方法,让学生学习劳动知识,提高灵活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与学校文化特色,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特色文化之中。通过多方面、多领域课程的有机融合,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累丰富的理论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寓教于乐,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组织开展校内外劳动活动

    除了日常教学,学校劳动教育还应体现在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之中。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卫生环境保护中去,保护校园环境、美化校园环境。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辟专门的种植基地,让学生在日常校园中感受劳动、体验劳动。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勤工俭学、建立特色社团、组织兴趣小组等方式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并通过汇报表演、展览等方式,呈现学生的劳动成果,体现劳动的重要价值。校外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各类社会资源,选择校外劳动实践场地,通过研学旅行、春游、秋游、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劳动、体验劳动的同时,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形成规范化的劳动评价制度

    合理、规范的劳动评价制度是劳动教育有效推进的有力保障。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综合发展的评价模式促进着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转变,劳动教育在学生综合发展评价中的比重有所提高。已有研究表明,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劳动的内容均对其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9]。因此,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劳动评价体系和规章制度,从参与劳动的次数、劳动的态度、劳动的过程、劳动的成果等多方面客观、综合地考虑学生的劳动情况,并将学生的劳動情况录入个人档案,纳入学生升学、评优、就业的重要参考[10]。在评价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发展性评价、多元化评价,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真正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劳动教育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学校不断探索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从各方面入手,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劳动教育充分渗透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发挥劳动育人的综合作用,促进学生心灵健康成长、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劳动教育词条[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劳动教育,2017-07-07.

    [2]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 中国农村教育,2015(10):7-8.

    [3]顾明远.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学刊,2018(10):3.

    [4]教育部. 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2/t20190222_370722.html,2019-02-22.

    [5]王敏. 青少年人际和谐、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关系的实证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6]沙华中.审美的人生态度:教育的应然追求[J].教育视界,2019(9):43-45.

    [7]教育部. 教育部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题调研座谈会[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907/t20190704_388973.html,2019-07-05.

    [8]倪娟.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变革及其发展[J]. 基础教育课程,2018(23):41-48.

    [9]姜凤萍. 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5):552-554.

    [10]刘国飞,冯虹. 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改进措施[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4):16-19.

    (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重庆,400700;2.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