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的困境与出路

    杨辉

    摘要:了解高校体育的现实困境对于高校体育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多维视角对我国高校体育的困境进行了解析,认为高校体育至少面临以下6大困境:大学体育功能的弱化;体育课程实际地位低下;现行教育制度对体育的忽视;社会舆论对体育的淡漠;学校体育理论对实践缺乏指导;体育科研对体育教学缺乏支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解高校体育困境的出路。

    关键词:学校体育;高校;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4-0071-06

    The dilemmas and ways ou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YANG Hu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 Understanding the realistic dilemma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dilemma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concluded that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was facing at least the following 6 dilemmas: the weakening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functions; the actual statu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eing low; the ignor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by the currently effective education system; public opinions indifference to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ies lack of guidance for practice; physical education searches lack of guidanc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n such a basi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ways out for resolving the dilemma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ollege;China

    2013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教授[1]为天津市全体学校体育工作者作了以“学校体育”为主题的报告,针对学生体质下降的状况,从教育评价、办学条件和社会文化3方面论述了学校体育的困境。卢元镇教授[2]在《中国学校体育必须走出困境》中归纳了我国学校体育面临学生体质状况下降、“每天锻炼一小时”不能得到落实、中小学体育课被挤占与体育课低质量、学校体育不能为国家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与学生运动竞技不能纳入国家竞赛体制4个方面的困境。这些困境除了体育课被挤占在高校体育没有涉及之外,其它几个方面的困境也同样是高校体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但现实中的高校体育不仅只面临这几方面困境,还面临其它诸多影响高校体育良性运行方面的困境,比如有来自教育制度方面,也有来自体育理论与实践矛盾等方面的。因此,本研究试从不同视角分析高校体育面临的现实困境,然后探索解决的途径。

    1高校体育的现实困境

    1.1大学体育功能的弱化

    在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指出: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该意见中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功能以及价值取向,同时也可以延伸理解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作为大学体育主要的教育内容与组织形式的体育课程,2002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中也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但从大学体育实施的情况来看,大学体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甚至有弱化的现象。从其中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来看,体育总局发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缓慢下降趋势[3]。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是大学体育基本而又重要的功能,然而大学体育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大学体育连基本的功能都得不到实现还能奢望培养体育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智力发育的大学体育功能吗?

    在当代大学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大学普遍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强化间接导致了大学体育功能的弱化。有研究者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只能存在于3个方面: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和学科成长机制[4]。也有研究者认为[5]大学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同时,这也是大学的职能。如果大学核心竞争力只在这些方面来体现的话,那高校体育在这些方面的表现能力明显是欠缺的。

    人才的质量不能仅限于专业能力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层面上,人才的素质也应该包括身体的质量以及体育教育习得层面。体育教育与德育、智育是一个有机体,不能将其分割开来看待教育体系,3者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体育对人的影响深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6]一直对圣约翰大学的体育教育津津乐道,在《八十自述》中回忆道:“倘若说圣约翰大学给我什么好处,那就是给了我健康的肺。”

    目前大学核心竞争力关注的人才培养能力,将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窄化,将人才素质的内涵缩小,导致“人才”最后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人才。大学发展如果不注重整体的协调发展,在教育内容体系上重视某一方面,必定就会削弱其它方面。如果大学核心竞争力只针对大学某些方面的强化投入,那必然就会削弱其它方面的投入,大学围绕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就会变成一种片面的行为。过度夸大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而使高校片面投入核心竞争力建设,也必然导致所谓核心竞争力体系外的大学功能受到抑制,体育教育就在其中。高校首先是个教育机构,教育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做与教育有关的事情。大学机构的存在是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高校的主要使命是对学生进行培养,而这种培养应该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并真正实施。如果因为强化大学核心竞争力而边缘化了这些内在因素,就是本末倒置,违背了大学存在的初衷。

    

    1.2体育课程实际地位低下

    体育课程的实际地位低下是相对于体育课程法律地位而言的。法律地位是指法律主体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的资格,也用以指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它常用来表示权利和义务的相应程度,体育课程的法律地位就是指体育课程在国家相关法律体系中的位置。回顾我国关于体育、学校体育以及体育课程的法律法规不难发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法律地位毋庸置疑。从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到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都明确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法律地位,足以说明体育课程的法律地位在我国教育体系里的稳固性。

    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体育课堂教学,高校体育的法律地位也同样奠定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法律地位。但法律体系下的高校体育在具体实施中却出现了较大反差,高校体育课程在资源配置、课程建设、课程实施等方面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投入明显不足,影响了体育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了体育教育质量。比如,有研究者指出: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面临着教学场地、器材配备不足,教师工作负荷超重,公共体育课程学科地位缺失等多方面困扰[7]。仅从体育教学场地、器材配备不足的问题来看,事实上在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按照学校规模规定了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标准,这也就是一个基本标准,也是标准底线。但实际上,很多高校依然不能达到此标准。作为一项教育行政法规,高校依然不能很好地实施,这足以说明大学体育的实际地位低下。高校体育课程的实际地位与高校体育的法律地位是不相称的。因此,推进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法律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协同运行是当前大学体育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当然,法律地位与实际地位出现差异,有法律规定与大学体育实践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法律规定的是属于上层建筑,法律、法规只是立法机关制定的一种规则,是人们需要遵守的基本规则,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事物的发展是自由的。也就是说,大学体育在遵守大学体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大学体育实施的具体过程以及细节是自主运行的。它只注重教育制度形式上的合理性与是否遵守,但不会具体到对教育过程以及教育质量好坏的评判,因此,课程在每个学校的实际实施程度以及地位高低与学校具体的运行制度有关。

    1.3现行教育制度对体育的忽视

    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在中国法律框架下和教育体系里都已经得到明确,《体育法》确立了学校体育的法律地位,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执行的规定。教育体系规定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是高校教育必须实施的,缺少任何一项教育内容都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背离,也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否定。学校体育教育是人才培养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学校教育是靠课程内容的实施来体现,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过程,是对个体教化、培养成为一个完善的个体人和社会人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除了对优秀体育文化进行传承外,同时也是对个体人进行身体教化的过程,这种身体的教化过程关注到的是个体本身,是大学生文化教育中身体文化的培育过程。

    梅洛?庞蒂说: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8]。人的存在是以身体的存在为基础,人们观察世界、改造自然是靠身体去执行,所以,世界一开始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与身体有关。身体存在有双重属性,一是存在于人个体中的本体属性,二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人,身体同时也是社会的身体,体现出身体的社会属性。身体从出生来到世界,一直处于变化中,不管是形态机能还是思想上,这种变化受到不同文化、制度、环境的影响,身体的变化特征决定了身体的可塑性。体育是一种依靠身体活动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文化,就是一种身体文化。既然体育是身体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那么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个体进行身体文化教育的过程。如果按照梅洛?庞蒂的观点,身体文化是世界历史问题、历史事件的见证,那么,身体文化表现形式的体育是何等重要,学校体育教育对于身体文化的培育又何等重要,学校体育的地位又何其重要。

    虽然学校体育在对人的发展有其重要的影响,但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受到国家教育制度的约束以及价值取向的影响。教育制度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所制定的、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主体(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在教育系统中的交往规则体系及其社会互动方式[9]。教育制度的建立对我国教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我国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从社会排斥的视角观察,教育制度对学校体育排斥主要表现为高考选拔制度对学校体育的排斥。

    中国现行教育考试制度下的教育体系里,高考选拔制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时,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往往会改变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但其取向是否符合个体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以及社会需要是衡量制度科学性的重要标准。在现实的中国教育选拔制度下,学校体育缺乏制度约束,高考导向性科目学习选择使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又何谈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学校体育教育不能发挥其学科教育功能,又何谈促进学生的健康呢?

    1.4社会舆论对体育的淡漠

    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所应完成的任务就是教育所应完成的任务,教育完成的任务包括思想品德的教育、系统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培养[10]。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是按一定计划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体质,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等。事实上,体育教学的价值早已被肯定,无须赘述。但由于社会观念以及社会的人才选择标准等原因导致社会对体育的淡漠,出现了体育教学对人发展价值的背离。

    一方面,社会观念对体育的偏见导致体育教学的社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社会对学校体育存在偏见,并不认可学校体育对于人的教育与未来有直接的联系,这与我国长期存在的“重文轻武”观念有直接关系。虽然这一文化传统在近代有所改善,但文化传统的改变非一朝一夕的事。

    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的缺失导致社会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漠视,主要体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面,就是说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才培养效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从体力劳动向智力劳动转变,劳动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类对自我关注点的转变,从身体关注到智力关注,缺乏运动、身体素质下降使越来越多的人患有“文明病”。但现代社会的发展到当前阶段,人类开始意识到身体对于生活、工作质量的重要性,从而对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社会发展对高校培养具有智育、德育、体育的复合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单一,基本上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其次体育教育培养方式落后,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为主,高校体育还没有真正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由于扩招带来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学校体育硬件与软件一时难以跟上,体育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由此,高校体育教学所体现的价值与功能在人才培养效果上并不能直接体现出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体育教学与社会的矛盾就成为一种必然。

    

    1.5学校体育理论对实践缺乏指导

    回顾我国学校体育理论发展过程,用以指导学校体育发展的理论(教材)莫过于学校体育学。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广大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将体育理论课程分科教学的想法,但如今的学校体育理论真正对学校体育具体实施是否有用值得学界反思。比如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究竟是并列关系、手段与目的关系还是教育功能关系等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情况下,仅从体育增进体质健康的功能为出发点就开始体育课程的新一轮改革,显然是仓促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来看,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学生体质健康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从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来看,在改革初期,有专家主张未来的体育课实现“三自主”,学生愿意玩什么就学什么,老师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给体育教学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有体育教师戏称这场体育课程标准改革是目标虚化、内容空化、组织散漫化、考核客气化[2]。这种现象说明了学校体育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在实践中未能取得好的效果,说明了当代中国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1.6体育科研对体育教学缺乏支持

    体育教学技术化是指体育教学以体育运动技术传授与学习、训练为主的教学过程,这是我国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但体育教学是一种承载体育文化的教育课程,它必须还要承载教学的价值与功能。体育教学是教育实施的一种途径,也应该以教育任务作为目标起点来实施才能真正体现体育教学的教育价值与功能。因此,体育技术化教学不是体育教学的全部,只是体育教学的其中一部分,体育教学还应该承载更多的教育任务。

    体育科研是对体育本质、规律的科学探索,它包含体育学所有的学科范围,当然,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也在其中。另外,体育教学的技术化定势造成体育教学实施者一直在体育教学的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固有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中运动技术教学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势。以体育运动项目教学作为技术传授对他们来说轻车熟路,体育教学的技术化也就顺理成章,自然对体育教学中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就认为没有必要。引起体育教学技术化的原因有体育的运动特征促使体育教学技术化观念的形成、体育师资职前教育的专业学习技术化、体育运动增强体质的价值取向以及体育教师教学设计惰性等原因造成的。做科研涉及体育教学具体问题或者深入研究就相对较少,所以研究成果游离于体育教学之外,自然对体育教学实践也就谈不上有所帮助。

    另一方面,科研与教学的分离导致体育教师工作重点的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在大学功能发挥过程中科研地位凸显,科研成为大学之间竞争的核心指标。大学科研地位的强化使当代中国大学发展的重心出现偏移,科研成为大学的主要任务,不管是学科评估、教师评价还是职称晋级等很多方面都是以科研成果为指标。于是,科研与教学本是大学的两大重要职能,但由于科研“当道”导致本该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大学出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主要原因:1)大学竞争加剧促使大学重科研、轻教学发展。随着大学发展和大学竞争加剧,科研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研导向越来越明显。2)大学分类和排名强化了大学的科研导向、加快了教学科研的分离。大学被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3类,大学从过去的以教学为主变成教学与科研甚至以科研为主,使大学更加注重科研而忽视了大学教学。尤其是全世界、全国的各类大学排名更加剧了大学的科研导向。3)教师评价注重科研成果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师评优秀、评先进、职称晋级、深造培训机会等方面都强调教师的科研成果,促使教师只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因为科研成果才是出人头地和直接带来效益的途径。高校体育同样也顺应着这种科研导向,重体育科研、轻体育教学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2高校体育困境的化解

    2.1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校德、智、体协调发展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中国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觉醒,是真正关注人的教育理念。在素质教育中反映了只有德、智、体、美均能实现发展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这是对素质教育关于体育发展的深化,意见中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指导更加细化,对深化素质教育和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教育中重要理念体现。要将素质教育思想一直贯彻于高等教育思想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及时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进行调整,通过建立素质教育基地、成立素质教育研究机构、提高师资水平等措施进一步深化、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协调发展。唯此,高校体育教育才能得到真正发展。

    2.2加强高校公共体育学科建设

    体育学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这在很早以前以及2011年国务院学科设置中都已经明确。但是很多普通高校由于没有体育专业,体育教学只被列为学校公共基础课之一,也即公共体育课,体育学科在普通高校基本上不“存在”,高校也基本上没有将公共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显然,这从逻辑上来说是不通的。从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程来看,都可以将其归属我国学科体系中的某一类学科,换句话说,高校课程开始是以学科存在为前提的。同样,高校公共体育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体育学科的存在作为前提,而且体育学科是设置在教育学门类下,表明了体育的教育科学特征。高校公共体育也即是高校体育教育,行驶的是教育职能。那么,在高校作为教育的场所以及教育职能框架里高校体育的学科是应该存在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通过国家的教育行政法规来规定高校体育与其它学科的同等地位。

    要解决高校公共体育学科建设,首先是学科归属,这对提升普通高校对公共体育的学科性质认识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种思路来思考高校公共体育的学科归属问题,一种是将高校公共体育认定为一门学科,与高校其它学科具有同样的学科地位;另外一种就是从现有的体育学二级学科相近的学科来确立,从体育学二级学科中结合高校体育的性质、内容来看,选取体育教育训练学作为高校体育的学科归属也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如果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从体育学一级学科的角度来进行高校体育的学科建设,这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体育学的发展。但在改变了高校公共体育的学科外部环境的同时,高校体育部门也同时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建立科学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投身学科建设。

    2.3完善体育教育的高考选拔制度

    中国教育体制从九年制义务教育到高中,再到大学,一直采用考试选拔制度,初中升入高中体育成绩计入选拔成绩,而高中升入大学体育成绩则变成了附属科目。高考作为中国教育的指挥棒,并没有将体育作为指挥内容。实际上,体育教育的地位是被考试制度边缘化的。初中升高中体育成绩被计入成绩,而高中升大学则被排除在外,这无疑对体育教育的学校地位是一种负面的影响。因此,完善高考选拔制度对中国体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应该及时将体育纳入高考选拔体系,这样不但能进一步发挥体育教育的选拔功能,更重要的是能解决当前高中体育被严重边缘化的困境,促进学校对体育的重视、促进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化解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下学生健康低下的困境。但中国自有大学历史以来,从来就没有将体育作为大学招生的选拔条件,要将体育纳入高考需要教育制度制定者具有很大的勇气。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4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体育进入高考成为一种可能。体育进入高考选拔制度的建立能使学校更加重视学校体育的投入力度、增强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同时也是运用制度的约束来改变社会对于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刚性的“强迫”会促进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对于体育的参与程度加大,从这一点来看结果是好的。关键的问题是考什么、如何考、何时考和谁来考是需要解决的问题[11]。

    2.4建立高校体育评估机制

    建立高校体育评估制度,以评促建,以建促发展。高校教育职能部门应该建立高校体育评估制度来促进高校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在建立高校体育评估制度过程中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合理解决评估的频率、评估的真实性、评估结果的社会公示制度等问题。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真实反映高校体育的现实状况,为高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可靠的材料。评估的真实性是为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资料,否则就会让评估走进形式主义的怪圈。评估结果应该向社会公示,不仅是好的体育教育成果要向社会宣传,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向社会公布,这有利于提高高校办学的社会透明度。

    2.5构建全面、科学的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只有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才能真正体现高校体育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要注重体育运动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文化教育以及体质教育的和谐发展。运动技术教育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这与高校教育的目的本身就是背离的。高校是传播文化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场所。比如要注重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的融合构成了体育文化的新内涵——体育精神[12]。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转变只注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学习和训练,同时应对学生施加体育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水平。

    二是加强体育教学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必须加强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文件执行力度监管,建立适当的约束机制,使高校体育得到应有的保障。只有在强制性保障的基础上慢慢使高校体育行走在正确的轨道上,让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在人才培养素质上得到充分体现,高校体育教育才会被社会认可。

    三是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未来能够托起21世纪太阳的教师,必须是接受过专业化训练、有着较高专业素养的教育专业工作者。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可以从制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标准、加强未来体育教师培养学校的学生培养素质、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教师课堂执教能力等途径来实现。

    四是完善体育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在现实高校体育面临的多重困难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在高校的地位不高,影响了这一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在同一水平上评价的弱势,尤其是在以科研成果衡量一名教师成就的当代大学,在科研上应该在高校体育环境逐步改善的状况下给体育教师更多的政策优惠而且考虑体育教学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在教学、科研与课余体育训练综合评判的原则上建立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登峰. 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1):1-7.

    [2] 卢元镇. 中国学校体育必须走出困境[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6):1-3.

    [3] 体育总局.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EB/OL]. http://www.gov.cn/gzdt/2011-09/02/content

    _1939247.htm,2011-09-02.

    [4] 郑家成. 大学核心竞争力本质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6):16-19.

    [5] 刘向兵. 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辩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143-146.

    [6] 林语堂. 八十自述[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7] 石蕾.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解读及思考[EB/OL]. 北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

    releasepaper/content/200812-397,2008-12-15.

    [8] 汪民安. 身体的文化政治学[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9] 杨颖秀. 教育管理学[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 李秉德. 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1] 于素梅. 体育纳入高考,如何才能少些担忧[EB/OL]. http://www.nies.net.cn/ky/jypl/pl_jysp/201312/

    t20131224_312653.html,2013-12-24.

    [12] 黄晓波. 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19(1):82-85.

    

    应该及时将体育纳入高考选拔体系,这样不但能进一步发挥体育教育的选拔功能,更重要的是能解决当前高中体育被严重边缘化的困境,促进学校对体育的重视、促进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化解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下学生健康低下的困境。但中国自有大学历史以来,从来就没有将体育作为大学招生的选拔条件,要将体育纳入高考需要教育制度制定者具有很大的勇气。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4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体育进入高考成为一种可能。体育进入高考选拔制度的建立能使学校更加重视学校体育的投入力度、增强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同时也是运用制度的约束来改变社会对于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刚性的“强迫”会促进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对于体育的参与程度加大,从这一点来看结果是好的。关键的问题是考什么、如何考、何时考和谁来考是需要解决的问题[11]。

    2.4建立高校体育评估机制

    建立高校体育评估制度,以评促建,以建促发展。高校教育职能部门应该建立高校体育评估制度来促进高校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在建立高校体育评估制度过程中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合理解决评估的频率、评估的真实性、评估结果的社会公示制度等问题。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真实反映高校体育的现实状况,为高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可靠的材料。评估的真实性是为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资料,否则就会让评估走进形式主义的怪圈。评估结果应该向社会公示,不仅是好的体育教育成果要向社会宣传,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向社会公布,这有利于提高高校办学的社会透明度。

    2.5构建全面、科学的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只有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才能真正体现高校体育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要注重体育运动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文化教育以及体质教育的和谐发展。运动技术教育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这与高校教育的目的本身就是背离的。高校是传播文化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场所。比如要注重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的融合构成了体育文化的新内涵——体育精神[12]。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转变只注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学习和训练,同时应对学生施加体育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水平。

    二是加强体育教学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必须加强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文件执行力度监管,建立适当的约束机制,使高校体育得到应有的保障。只有在强制性保障的基础上慢慢使高校体育行走在正确的轨道上,让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在人才培养素质上得到充分体现,高校体育教育才会被社会认可。

    三是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未来能够托起21世纪太阳的教师,必须是接受过专业化训练、有着较高专业素养的教育专业工作者。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可以从制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标准、加强未来体育教师培养学校的学生培养素质、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教师课堂执教能力等途径来实现。

    四是完善体育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在现实高校体育面临的多重困难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在高校的地位不高,影响了这一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在同一水平上评价的弱势,尤其是在以科研成果衡量一名教师成就的当代大学,在科研上应该在高校体育环境逐步改善的状况下给体育教师更多的政策优惠而且考虑体育教学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在教学、科研与课余体育训练综合评判的原则上建立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登峰. 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1):1-7.

    [2] 卢元镇. 中国学校体育必须走出困境[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6):1-3.

    [3] 体育总局.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EB/OL]. http://www.gov.cn/gzdt/2011-09/02/content

    _1939247.htm,2011-09-02.

    [4] 郑家成. 大学核心竞争力本质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6):16-19.

    [5] 刘向兵. 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辩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143-146.

    [6] 林语堂. 八十自述[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7] 石蕾.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解读及思考[EB/OL]. 北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

    releasepaper/content/200812-397,2008-12-15.

    [8] 汪民安. 身体的文化政治学[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9] 杨颖秀. 教育管理学[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 李秉德. 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1] 于素梅. 体育纳入高考,如何才能少些担忧[EB/OL]. http://www.nies.net.cn/ky/jypl/pl_jysp/201312/

    t20131224_312653.html,2013-12-24.

    [12] 黄晓波. 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19(1):82-85.

    

    应该及时将体育纳入高考选拔体系,这样不但能进一步发挥体育教育的选拔功能,更重要的是能解决当前高中体育被严重边缘化的困境,促进学校对体育的重视、促进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化解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下学生健康低下的困境。但中国自有大学历史以来,从来就没有将体育作为大学招生的选拔条件,要将体育纳入高考需要教育制度制定者具有很大的勇气。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4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体育进入高考成为一种可能。体育进入高考选拔制度的建立能使学校更加重视学校体育的投入力度、增强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同时也是运用制度的约束来改变社会对于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刚性的“强迫”会促进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对于体育的参与程度加大,从这一点来看结果是好的。关键的问题是考什么、如何考、何时考和谁来考是需要解决的问题[11]。

    2.4建立高校体育评估机制

    建立高校体育评估制度,以评促建,以建促发展。高校教育职能部门应该建立高校体育评估制度来促进高校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在建立高校体育评估制度过程中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合理解决评估的频率、评估的真实性、评估结果的社会公示制度等问题。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真实反映高校体育的现实状况,为高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可靠的材料。评估的真实性是为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资料,否则就会让评估走进形式主义的怪圈。评估结果应该向社会公示,不仅是好的体育教育成果要向社会宣传,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向社会公布,这有利于提高高校办学的社会透明度。

    2.5构建全面、科学的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只有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才能真正体现高校体育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要注重体育运动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文化教育以及体质教育的和谐发展。运动技术教育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这与高校教育的目的本身就是背离的。高校是传播文化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场所。比如要注重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的融合构成了体育文化的新内涵——体育精神[12]。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转变只注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学习和训练,同时应对学生施加体育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水平。

    二是加强体育教学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必须加强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文件执行力度监管,建立适当的约束机制,使高校体育得到应有的保障。只有在强制性保障的基础上慢慢使高校体育行走在正确的轨道上,让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在人才培养素质上得到充分体现,高校体育教育才会被社会认可。

    三是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未来能够托起21世纪太阳的教师,必须是接受过专业化训练、有着较高专业素养的教育专业工作者。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可以从制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标准、加强未来体育教师培养学校的学生培养素质、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教师课堂执教能力等途径来实现。

    四是完善体育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在现实高校体育面临的多重困难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在高校的地位不高,影响了这一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在同一水平上评价的弱势,尤其是在以科研成果衡量一名教师成就的当代大学,在科研上应该在高校体育环境逐步改善的状况下给体育教师更多的政策优惠而且考虑体育教学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在教学、科研与课余体育训练综合评判的原则上建立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登峰. 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1):1-7.

    [2] 卢元镇. 中国学校体育必须走出困境[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6):1-3.

    [3] 体育总局.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EB/OL]. http://www.gov.cn/gzdt/2011-09/02/content

    _1939247.htm,2011-09-02.

    [4] 郑家成. 大学核心竞争力本质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6):16-19.

    [5] 刘向兵. 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辩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143-146.

    [6] 林语堂. 八十自述[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7] 石蕾.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解读及思考[EB/OL]. 北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

    releasepaper/content/200812-397,2008-12-15.

    [8] 汪民安. 身体的文化政治学[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9] 杨颖秀. 教育管理学[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 李秉德. 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1] 于素梅. 体育纳入高考,如何才能少些担忧[EB/OL]. http://www.nies.net.cn/ky/jypl/pl_jysp/201312/

    t20131224_312653.html,2013-12-24.

    [12] 黄晓波. 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19(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