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康德审美契机理论审视电视剧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林琳

    《琅琊榜》系列第一部的播出获得了如潮好评,因此可以说第二部《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从筹备、选角到开播都受到了观众的密切关注。由于第一部的反响极好,观众对《琅琊榜》的印象停留在剧中人物中,因此产生了“无胡歌不琅琊”的呼声。这样的说法自然有一定道理,是对演员的能力和付出的肯定,但客观论之,《琅琊榜》系列的成功是筹拍团队、编剧以及演员们的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形成的积极合力使《琅琊榜》系列成为了一个浑然天成的影视艺术作品,这个艺术作品的核心是康德的审美契机论——正因为《琅琊榜》系列的内核包蕴了无功利性的愉快感、无概念的普遍美感、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必然性共同感这四大审美契机,才能使观众在作品中投入情感、享受自我。而《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正是因为继承了这一核心特质,才能继续上一部的辉煌,在另一个故事背景下和另一批演员的演绎中加固《琅琊榜》系列的根基。

    一、 无功利性的审美主客体

    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需要具有无功利性的特征。所谓无功利性,指的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有意识地保持一定程度的置身事外,认识到审美客体中的旦夕祸福都是于自身是无利害的,这是审美活动进行的一大契机。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的故事背景取材于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南梁,这一时期的中国风云变幻、政权林立。南梁皇室在这个时代中不仅要提防周边国家的侵袭骚扰,还要面临金陵城内几大势力的威胁。剧中的主要人物萧庭生、萧平章、萧平旌三父子都来自南梁皇室一族,他们是辅佐皇室、保卫边疆的主要力量。剧中对于边疆战乱的刻画极为精细,将士们身着盔甲、整装待发的气势还原了那个朝代的壮阔波澜,杀敌时血肉横飞的特写镜头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战争年代的残酷血腥。首集剧情就将故事情节引入高潮,长林世子萧平章被敌军飞箭射中、重伤昏迷。这一剧情的设置成功将观众引入到剧中的时空,使人物的所感所受依附在观众情感中,但前提是无功利性——不论剧情多么逼真,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在观看时都只能将自己排除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之外,唯有保持这样一种无利害的心境,审美主体才能产生享受这一作品的欲望。

    如若让观众真正处于这一混乱至极、杀机四起的朝代,人性的弱点会导致审美主体一味地逃避与惧怕,那么又何谈享受呢?但若是剧情太过平铺直叙,又难免寡淡无味。因此《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将故事背景选定在这样一个可塑性强的时代最合适不过——审美客体是中国古代社会真正存在的朝代、其间的残酷和杀戮发生过但已然逝去,因此会给人以一定程度的真实感,但又为观众创造了置身事外的条件;审美主体可以享受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的刺激感,又不会真正危害自身,历史原型的存在既让剧情的真实度有了提升,又能让观众反思过去、意识到今日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这部电视剧将江湖和朝堂完美融汇,以往的中国电视剧很少能将这两部分的比例适当调和,往往只有以江湖为主线的武侠剧和以朝堂为主线的历史剧大行其道。但《琅琊榜风起长林》却让沧海江湖和金殿朝堂共同走入大众的视野,并且使这两条背景线脉络相连、相辅相成。江湖可以给随性之人提供一个栖息之处,因此长林二世子和荀飞盏这样的人才会甘愿舍弃身份的桎梏,选择钟意江湖、钟意琅琊山。但江湖也是有腥风血雨的,琅琊榜第一高手墨淄侯的暴虐让人心有余悸,林奚仅仅一个弱女子奔波于战火纷飞的各国也让观众担忧。朝堂上的暗箭难防组成了应接不暇的剧情小高潮。这些江湖和朝廷上的明暗火光带给观众的更多是刺激感而非恐惧感,产生这一效果的前提就是审美主客体在审美活动中保持的无功利性。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正是利用无功利性这一审美契机为受众打造了一个安全的“海岸”,而剧中人和剧中景则皆在“海”中。

    二、 审美客体的普遍有效美感

    审美活动的第二个契机是普遍性,这要求审美客体作为一个艺术品必须具有普遍性的美感,它是一种让大众产生有效而稳定的愉悦感的存在,而不能只满足一部分人的浅层需要。

    例如一双鞋子只能满足其主人的生理需要,拥有这双鞋的人会因为鞋子的外观、耐用、舒适而产生短时愉悦感,但旁观的人却无法感同身受。但著名画家梵高的作品《农夫的鞋》却因为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而具有了美感,因此不仅能使看到它的受众都产生愉悦感,且这种愉悦感是一种深层次的、长时的感受。《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就是“农夫的鞋”。它具有的普遍美感是追求完美的正午阳光团队和精心打磨的剧本以及全情投入的演员们共同打造而成的。

    很多媒体对这部剧的拍摄过程进行了走访,发现正午阳光团队对于作品的苛求程度已经到达了“人神共愤”的程度。比如剧中南梁朝中的人物的衣物都会根据具体的品阶进行合理搭配,角色头饰完全遵循了南北朝时期的古朴之风,男性头饰多以玉质和木质为主,女性头饰亦追求低调典雅。这样的风格与现在荧屏上一些追求浮夸奢华的中国古代风完全不同,反而因其雅致显得别有风味,从而为已然对义乌小商品风尚审美疲劳的观众打磨出了有效美感。

    剧中的一些官职礼仪在历史中是有迹可循的,南梁国人行礼时大多两手横于前胸,左手背覆盖于右手背之上,正午阳光团队有专门的礼仪研究组对演员的一些基本礼仪和细节进行教导与纠正,这才使整部剧在呈现时自带精致光环。而剧中夜秦国的行礼手势则略有不同,这一点也被剧组纳入精密考虑中,從而丰富了剧情,也使正反派人物更为立体。这些尊重历史的设计让整部剧呈现出的美感带有厚重的气息,从而让观众产生的愉悦感不仅停留在暂时的生理层面,更多的是将受众引入对于历史和生活的深度思考中。

    编剧海晏对于这一剧本的打磨时间有两年之久,剧情环环相扣,人物形象真实可感,既让这一部独立于上一部而存在,又时不时地显现上一部中的遗留人物和回忆,这种做法既可以让新的受众人群融入其中又能有效把握原有受众的欣赏兴致。剧中台词虽大多为白话文,但却间杂有书面气息浓厚的词语,如萧平章教导兄弟时说:“太子殿下行为不妥自有陛下、皇后和三师斧正,岂容你指摘?”其中的“斧正”“指摘”等词汇多源于古语,这样的台词在剧中处处可见,如此让人物更加符合原型,也使观众从其中感受到脱离日常生活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因为其知识性和典雅性具有了普遍和长久的特质。

    如此一来,因为团队合力打造的背景、编剧的深厚功力和演员的完美演绎,《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的美感就尤为长远和普遍。

    三、 审美主体的暗合目的性

    康德认为审美活动的第三个契机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绕口,其实就是指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进行欣赏之初并未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那种愉悦感更多来自于一种纯粹直观的感受。也就是说,审美主体的愉悦感并非具体的,而是形而上的,其审美活动的进行符合了审美主体内心深处的目的性。

    剧中人物的塑造同样符合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审美契机。青年演员刘昊然饰演的长林二公子从一开始就收获了一大批观众的喜爱,不仅因为演员本身的颜值和精湛的演技,更多的是因为萧平旌这个角色带给观众的情感冲击。剧情开始时在琅琊山上自称寒潭小神龙的他天然具有江湖气和山野之人的随性潇洒,到后来历经父兄之死、长林败落的沧桑,他也开始变得周全和严肃,直到最后仍旧选择出山护卫国土,担负起长林之责。这个人物的成长和心路历程让很多观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现代中国的年轻人同样也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被压力逼迫成长的人群,那种在镜像之中寻找到另一个自己的惺惺相惜之感,在形而上意义上满足了审美主体的暗合目的性。反面人物濮阳缨一直是阴郁可憎的面目,表面上好像不会有观众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但实际上随着剧情一步步发展,濮阳缨的身世之谜随着他的回忆袒露给观众。如此一来,这个人物的偏执和暴虐也有其合理之处,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个反面人物的完美塑造让审美主体的合目的性得到了满足,因此也就浑然不觉地接受了对于这个人物在剧中的认可。

    尽管《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有很多场景、人物、情节以及传达出的价值观都具有一定目的性,但因为审美主体在欣赏时并非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待这部剧,因此反而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中正确价值观的影响。

    四、 审美必然性:人类共通感

    康德在《判断力判断》一书中提出审美判断的第四个契机是必然性,即审美主体必然会对审美客体产生愉悦感,这来自于人类远古祖先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共通感。人们并非天然知道火会灼傷皮肤,而是先辈的一次次尝试与犯错获得如此经验,审美亦是如此,人类对一些事物会必然产生愉悦感,是因为远古祖先的不断加强记忆,从而形成基因遗传下来。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是一部影视剧,具有多媒体性质。它不是一个可以分割为黄金比例的雕塑,也并非能细致研究色调质料的画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没有具体概念的。然而,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获取的又都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这些概念源出于剧作本身,但经过了每一个观众的个体经历加工,因此又都不同。或许有的观众感受到了萧庭生所说的“本性为善之人即便走过炼狱,也依旧坚持初心”;或许有的观众学会了萧平章的万事周全、眼观八方;或许有的观众理解了林奚为了自己的理想不肯多等爱人半日的坚持;或许有的观众欣赏萧平旌历经世事后更为火热的赤子之心……无论如何,剧中这些吸引审美主体的事物尽管概念不同,却都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审美兴趣。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有很多煮茶的场景,不论是在金陵城内亦或琅琊山中,演员们席地而坐,矮桌上放置精美的茶具,旁边是两炉微火,火上熬煮着新茶,有时外面夹杂着南方小城几天不散的连绵雨声和飒飒的风声,风雨之音和茶火沸腾之声混合在一起。剧中营造的声色相合的意境看似并非受众在观看剧集时想要的东西,但实际上,正是这种古韵意境将审美主体带入了情节中,从而使观众在浑然不知中达到了潜意识里的目的性,获得了与众不同的美感享受。因此意境的美感是必然会产生的,这符合人类共通感中对于自然的原始欣赏直觉。

    结语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自播出以来收获了众多好评,尽管许多观众一开始抱有对换角的成见,但后来也被这部剧的精美制作所折服,沉浸于其中的美感。而一部影视作品之所以能获得大多数观众的好评自然有其内核所在,《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在脱离第一部的阴影之下重构了自己的美特质。四大审美契机完美融合在剧中,使整部剧自内而外地散发吸引观众的美感。未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也应当借鉴这一创作理念,首先为作品建构核心,再由此核心出发进行剧情、背景、人物等方面的细节构造,相信《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的成功会为中国影视剧的发展提供有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