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圈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阅读圈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阅读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文本阅读,但大部分学生阅读态度仍然表现为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能够促使思辨行为的发生,但是思辨能力主要表现为“记忆”和“理解”两个较低认的知层次。

    【关键词】阅读圈;课堂参与度;阅读态度;思辨能力

    【作者简介】孟红莲(1981-),女,汉族,河北保定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西藏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一般项目《阅读圈在非英语专业 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XZDXJXYJ201914。

    一、引言

    阅读圈始于16世纪,20世纪80年代风靡美国,21世纪才真正进入外语课堂,并成为外语阅读教学的研究热点。王蔷(2014)指出阅读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建立起来的支架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不同角色培养学生听说读学、批判思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大量研究也已表明阅读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促进思辨能力的形成(刘岚2014,李梦茹 2017, 王新 2018)。然而,多數研究都是以学生积极主动阅读为基础,较少研究关注阅读积极性不好、课堂参与率不高的学生群体。因此,本研究以西藏大学某自然班级学生为对象,尝试探讨阅读圈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二、阅读圈概述

    阅读圈,是指读者基于不同角色组成小组深入研读同一篇文本的合作学习活动(Furr,2007)。阅读圈主要有六种角色:阅读组长(discussion leader),总结者(summarizer),联系生活者(connector),单词大师(word master),篇章解读者(passage person),文化连接者(culture collector)。每种角色都有对应的角色任务单,学生需要根据角色任务单完成自主阅读,并参与讨论与分享,其具体实施步骤:阅读——思考——联系——分享——评价。

    三、行动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笔者所教授班级西藏大学二年级某自然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接任该班时,学生正处于第四学期(该校总共开设四学期大学英语教学),他们来自不同的文科专业。由于学校实行四六级免修制度,班级人数由最初的65人减少到39人。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大学英语第四学期学时为72学时;周学时4学时;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

    1. 发现问题。刚接触该班学生时,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阅读兴趣不大,课堂参与率也不高,师生难以实现互动。通常,学生看似目光聚焦阅读材料,实则心不在焉。仔细观察课堂教学,笔者发现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课堂参与度低,阅读态度被动消极,思辨能力缺席。

    2. 提出问题。课堂参与度是核心,没有参与自然没有思考;没有思考的需要,自然也就没有阅读的必要。因此,笔者认为改变课堂生态最主要的就是寻找一种模式,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做,有“可做的事”做,有“新鲜事”可做。通过文献阅读,笔者关注到了阅读圈。理论上,多重角色设置赋予每一位同学特定的任务,使学生多角度地参与课堂讨论成为可能,使每位学生“有事”可做成为可能;角色任务由简到难、由浅及深,使每位学生“有可做的事”成为可能;再者,角色任务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还涵盖人文知识,涉及阅读内容的方方面面,还使学生有“新鲜事”可做成为可能。本研究将尝试探讨三个问题:(1)阅读圈是否能够提高课堂参与度?(2)阅读圈是否能够改变阅读态度?(3)阅读圈是否能够提高思辨能力?

    3. 制订行动计划。实施阅读圈教学前,笔者首先完成两项准备工作。其一,组织学生创建学习小组,要求4-6人一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其二,介绍阅读圈。当学生理解阅读圈后,笔者将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行动实施计划依据教学进度表,每四周实施一轮。每轮结束后,笔者会根据课堂观察、师生反思日志对阅读圈实施方案进行修正。

    4. 实施行动研究方案。如表1所示,阅读圈经过两轮调整基本适用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针对任务角色、教学过程、教师角色进行调整。对于任务角色,教师应根据学生需求设置基础任务角色;根据学生水平限定角色任务数;根据教学内容或目标适当增补任务角色。对于教学过程,教师可采用“阅读——思考(完成角色任务单)——讨论分享(组内)——课堂教学(教师引导→组内讨论→组间分享→多元评价)——教学反思”的模式,以保证阅读圈能够有序、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完全放手,否则任务无法实施。笔者建议教师做任务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如此一来,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可收放结合,在给予学生讨论自由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讨论。

    四、行动研究结果

    通过四轮行动研究,笔者发现课堂氛围变得很融洽,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学生阅读态度有了好转,思辨能力也得以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转变程度,笔者在行动研究结束后立即对学生进行了开放性问卷调查,问题主要涵盖课堂参与度、阅读态度、批判思维能力三个方面。问卷发放39份,收回39分,问卷回收率为100%。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数据尽可能客观、公正,笔者使用了所在学院对班级学生进行的教学质量问卷调查相关数据。

    1. 课堂参与度。开放性问卷数据显示:87% 的学生认为阅读圈能够有效促进课堂互动,切实提高课堂参与度。另外,13%的学生虽表示阅读圈对自身能力促进性不大,但却能改善课堂氛围。

    在课堂活动参与中,阅读圈模式提高了我们的参与度,强制减少了我们对手机的依赖度,使我们能够有效融入课堂学习。——学生25号。

    阅读圈分配任务之后,使每一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分工主动去完成自己所需完成的任务,提升了积极性与参与度,主动完成的部分也能够记忆深刻。——学生27号。

    根据学院教学质量调查问卷,近50%的同学认为班级氛围非常积极活跃,50%的同学认为课堂氛围积极活跃;82%的学生表示对任课教师“非常喜欢”,“18%”的学生表示“喜欢”。由此可见,阅读圈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地改善师生关系。

    2. 阅读态度。笔者发现阅读圈可以推进文本阅读,并使深度阅读成为可能。但是近80%的同学反映文本阅读是因任务而生,并非积极主动。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态度虽有原来的不情愿到现在的愿意阅读,但是仍属被动接受。

    我们每个人所负责的那部分任务对我们的学习帮助很大,因为我们仔细阅读了文章,并进行了深入思考,而未负责的部分则了解不是很多。——学生12号。

    阅读圈能够改变阅读态度。经过训练,我在阅读时不再烦躁,而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学生29号。

    3. 批判思维能力。笔者发现阅读圈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陈则航(2010)指出阅读圈是由个体的读与思以及小组的讨论与分享组成,思是阅读圈发生的重要因素。但是整体而言,学生的思辨能力主要表现为记忆和理解两个较低认知层次;分析、综合等较高认知层次的思辨能力仍需有待培养。

    自觉或不自觉地记忆了许多英语知识,而且在口语讨论中增强了对话能力,同时对所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记忆和理解。——学生21号。

    阅读圈教学,可以让我们更明确地掌握各个部分,既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和思考能力,也对课文的掌握更加熟练,加强了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学生2号。

    由此可见,阅读圈可以有效应用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其最大贡献就是明显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改善了课堂教学生态环境。伴随着课堂参与度的提高,学生阅读态度、思辨能力均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阅读圈凭借多元任务角色使学生多角度、深度研读文本成为可能。通过本次行动研究,笔者发现,阅读圈教学模式或者说阅读圈多元角色理念可以充分借鉴到以教材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控好任务角色、教学过程及教师角色,以便阅读圈得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Furr, M. Stories for reading circles (Bookworms Club Bronz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陳则航,罗少茜,王蔷.语言教学中的儿童文学——从德国Hildesheim国际学术会谈起[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0(06): 1-4.

    [3]李梦茹,李怡然,翟书娟.“阅读圈”模式下英语人文课自主学习活动的设置与开展[J].英语广场,2017(11):62-64.

    [4]刘岚.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圈模式的创建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7):162-163.

    [5]王蔷,敖娜仁图雅.中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的途径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7(04):68-73.

    [6]王新,曹佳蕾.从阅读圈视角看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8(15):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