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张洪艳,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高级教师,先后被评为天津市骨干教师,天津市高级教育人才,河北省名师、骨干教师,唐山市名师、骨干教师。多次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校长、教师开展讲座,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几十篇。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学年的课程大多通过线上进行,这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停课不停学”,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线上开展德育工作,如何通过远程的形式实现家校共育,是需要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一、德育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时效性强
德育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居家学习期间,中小学生的自律性不强是家长和教师普遍担忧的一个问题。因此,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成为笔者开展线上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每个学生都有坚持如一的表现,每个学生都有值得他人学习的自律品质”,基于这一的理念,笔者设计了“一分钟自律小故事”的书写与分享活动。这一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挑选一件自己自律的例子或一个始终坚持的好习惯,写成四、五百字的小文,然后每天推选一位学生的故事在群里分享。例如,一位学生分享了他“拒作低头族”的故事。为了与手机的诱惑做“斗争”,他在家里各个明显的位置都贴上了“NO 手机”的提示,还在沙发处设置了“手机禁用地”的标志,并请家长和他一起遵守。这一故事使很多学生受到启发,不少学生也发来了自己远离手机的小妙招,从而缓解了手机不离手的问题。另一名学生则分享了自己与小闹钟的故事:从开始的闹钟也“闹”不起来,到每天早晨在闹钟的铃声中轻松起床,再到现在不用闹钟的催促也能早早起床,她的好习惯让很多同学羡慕。同时,大家也发来了自己调高闹钟音量、把闹钟放在远离床的位置等督促自己按时起床的方法,从而使赖床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此外,很多学生还不约而同地分享了自己坚持居家锻炼的故事,每天一小时,强壮身体、健康减肥,隔着屏幕都能让人感受到他们的阳光与活力。有跑步机上挥汗如雨的,有瑜珈垫上拉伸冥想的,有举起杠铃炫肌肉的……大家纷纷发来运动照片,这样锻炼问题也基本解决了。在居家学习期间,学生通过“学习故事”“生活故事”“锻炼故事”“特长故事”四大类共36篇小故事,分享了自己的自律经验,同时在分享中也学习了其他同学增强自律的方法。
目前,“分享—阅读—评论—学习—反馈”已经成为自律小故事的主要活动流程,这一设计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学会赏识自己、悦纳自我,还可以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有效方法,找到自己的榜样,对照自己的行为并改正不足,通过榜样的激励作用,最终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
再如,复学前,一些学生对超长假期后的学校生活产生了焦虑。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设计了“给复学后的自己写一封信”活动,让学生想象:复学后的自己,将以什么样的状态走进校园?希望自己在课堂上以怎样的状态听讲?复学后的班级能为同学们提供哪些服务或帮助?如果觉得自己在假期中有遗憾,准备在开学后通过哪些行动弥补?……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学生在信中描绘自己复学后的样子,对自己形成具体的、正面的、积极的期待。如此,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复学后的目标,又可以通过把目标具象化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使学生能够以希望、自信、自我认同的态度面对复学后的生活。
学生在写给自己的信中,有对小事的叮嘱:“上课之前,一定不要忘了准备好学习用品,比如书、练习册、笔记本等,这样可以让你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状态,有助于你上课全神贯注地听讲。别以为事情很小,正是这些琐碎小事的坚持,构成了我们的日常习惯,所有的大成就都是从小习惯开始的。”有对胆怯心理的疏导:“在新的学习阶段,要积极与老师互动!放下所谓的‘面子——没人在乎你答错了还是答对了,大家只想听你思考的结果!遇到老师提问,别再犹犹豫豫,果敢地举手,大胆地讲出你的想法,也许你与老师的碰撞、与同学的讨论,恰恰能让你迷惑的内容‘拨开乌云见月明呢!”还有遗憾后的期望:“也许虚度了一些时日,也许荒废了一个假期,但未来还很长,路还很远,只要我们心中有光,脚下就会有方向,加油!我们永不放弃!”
虽然线上德育拉大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但只要所选内容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当前出现的问题,所呈现的结果就是立体的、生动的、有温度的,就会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二、德育形式的确定: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强调,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线上德育相比于传统形式的校园德育,更需要家长的参与、家庭的支持,也更需要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在此,主要从家长参与德育过程和参与德育评价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在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自律故事外,家长也要简单表述自己对孩子的陪伴、期望和赞赏等,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在选择小故事时就会与家长沟通自己的想法,写完后家长也会认真阅读,并根据孩子的日常表现和文中表达的主旨来书写自己的感想,同时与孩子进行交流。在这样的互动中,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就不再只围绕着“成绩”,也不再只是指出“不足”,更多的将是欣赏、关心和平等的对话,不仅提升了德育质量,也融洽了亲子关系。
而在德育评价方面,家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型网络背景下的德育更具灵活性,评价的角度也更加丰富多元。笔者将每一篇小故事、每一封信都发到微信公众号上,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家长则可以在微信群、朋友圈进行转发。来自亲朋甚至陌生人的评论,一个小小的“点赞”,一朵简单的“玫瑰”,都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来自家长的点评是一种显性评价,家长转发朋友圈收获的“点赞”则是一种隐性评价。家长们在微信群里的简短交流,也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小范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给了我家小妞儿特别大的启示,是我家公认的学霸哦!”“小解的廚艺让我这个‘中年阿姨望尘莫及,有时间我们交流一下啊!”……不论是写在故事后的文字或对其他学生的评论这种显性评价,还是“点赞”“玫瑰”这种隐性评价,家长都以不同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角度参与到了德育活动的评价中,帮助学生从各种维度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从而获得成就感。
总之,当家长主动参与、家庭积极行动时,学校的德育活动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家长的主动参与同样以对德育理念的了解为前提,感受到孩子在德育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所以,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德育成果的形成:教育无声,成长有痕
教育无声,成长有痕。德育工作者需要在学生成长之路上为其做出示范。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引导为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要求学生写自律小故事之前,笔者亲自示范,向学生讲述了自己十几年如一日坚持读书、写作的故事,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写自己的故事,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看到了坚持的力量。而在“给复学后的自己写一封信”的任务中,笔者从自己对职业生涯的理解和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以《好好爱》为题,致信复学后的自己:做到爱學生、爱自己、爱课堂,以爱期待复学的每一个日子。学生的期待被点燃,他们写给自己的信也更加具体、更加有温度。
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学生和家长感受到了线上德育活动的温度和深度,也从中找到了参与和提高的方法。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积极参与其中。在“一分钟自律小故事”和“给复学后的自己写一封信”两个小活动中,共形成了四十五篇高质量的小文章。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成长之路上留下美丽的足印,记录其拔节的过程和成长的快乐,笔者将学生的每一篇文章在仔细修改后发布在公众号上。除此以外,还在复学前与家长一起,将学生的文字整理并印刷成册,并命名为《特殊假期,特别自律》。复学后,召开了“新书发布会”,邀请部分校领导、家长代表参加,请领导发书,请家长发言,请学生谈感想,满满的仪式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变得如此正式,第一次拥有了一本印有自己作品的“书”,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感受到了丰富的成长体验和满满的成就感。
德育成果包括无形和有形两种。无形的德育成果体现为学生的行为和品格等,如学生所形成的自律品质、和谐的亲子关系等。而物化的德育成果,则有利于德育工作者对德育活动进行及时的总结和深刻的反思,积累工作经验,反思活动中的不足。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经常让学生看到物化的成果,也更能激发学生积极的行为,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加强对自我的认同,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塑造优秀的心理品质。
疫情已得到控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线上德育必将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其实施形式也会更加灵活、丰富。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了解社会的需要,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形式和途径,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