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何贞吉 苑辉

    摘要:威廉·莎士比亚在西方戏剧史上享有盛誉,其笔下塑造了许多经典女性角色,这些女性角色撑起了莎翁戏剧的“半边天”。女性形象虽多作为男主人公的陪衬出现,但其个性形象仍鲜明独特。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她们身上所显现着纯粹的女性特质又多有不同,或貌美智慧,善良果敢,或野心十足,心狠手辣,无不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莎翁处在一个既辉煌又残酷的时代,当代文化深深影响着莎翁的戏剧创作。莎翁的戏剧类型分段有明显的特质:喜剧和悲剧,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莎翁悲剧中的女性角色形象。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56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6-00017-03

    0引言

    威廉·莎士比亚不仅在西方戏剧史上享有盛誉,在中国以及海外华人中都尊称他为莎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显赫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期间最著名的作家,是当代人文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以及寰球最卓着的文学家。莎翁处在一个既辉煌又残酷的时期,当代文化深深影响着莎翁的戏剧创作,其戏剧类型分段有着明显的特质:喜剧以及悲剧。在1601—1608年期间他主要创作悲剧,大部分是当时社会所折射出的现象。莎翁笔下的女性角色的个性形象都比较鲜明独特,个个都是经典角色。作为伟人的他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质,正如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的:“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现美德也。”莎翁时常描写复仇和牺牲,囊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四部自十九世纪始被公认为“四大悲剧”,据说故事源自当时的欧洲历史,展现出现实社会邪恶权势与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争执,并且体现出理想的破灭。

    莎翁的创作基于现实生活,深刻地反应了时代风貌以及社会实质。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要给自己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模样,给荒谬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以及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的恩格斯——“他的作品是树立在广泛的生活基础上的,因而他笔底诞生的每一样东西都使我们感到切实可信。曾有人暗示過,他其实不属于被称作‘浪漫主义的当代诗人的范围,而属于‘自然主义的流派,由于他的作品充溢着近代的真实,除在他最高亢的时候,很少涉及愿望未果而引发的激情。”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所谓“莎士比亚化”,即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擅长于从现实生活中出发,展现社会状况,揭示阶级构成以及勇于暴露阶级之间的矛盾。例如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发展状款、社会现象和特征,并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含当代环境背景特色。作品的情节生动、丰富,人物有鲜明个性和丰富的内心独白描写等等,为成功塑造人物张力奠定基础。

    1莎翁笔下的女性形象

    回看莎翁笔下塑造了许多经典主角,其中不乏女性角色,如有多情的朱丽叶、美丽的奥菲利亚,善良温顺的苔丝狄蒙娜等脍炙人口的女性形象。女性形象虽大多作为男主角的陪衬出现,但其个性形象非常鲜明独特。她们身上显现出纯粹的女性特质且各有千秋,有的机智聪颖,有的善良果敢,有的心狠手辣,无不拥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如能言善辩、口舌锋利的贝特丽丝,感情真挚、勇于追爱的奥菲利娅,美貌聪明、幽默有趣的鲍西娅等。她们在为塑造男主角的性格形象并推动故事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文中人物剧情和作者写作时代两个角度一起来探讨莎翁悲剧中的女性角色形象。莎翁的悲剧都反应了各种对抗的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彰显了人文主义的理想抱负与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邪恶现象之间无法言和的矛盾。与喜剧幸福圆满的结局不同,莎翁笔下的女性通常都是在漫长而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力挣扎或奋力追爱,最后等来的却依然是破碎的尽头或迎来她们的死亡,尤为悲催。

    四大悲剧之首《哈姆雷特》,它是莎翁最驰誉且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悲剧,它直接地反映了作者充满哲学的反思与人文主义理想的思想。有句话在世间被千人甚至万人传颂,这句话也是莎士比亚自己说的:“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揭示了阅读的神奇和成果的多元化。《哈姆雷特》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经典复仇话剧,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无数读者臆想理解出不同的主角,无数明星演绎出其不同差异的风采,但不变的是留给世人的那份深沉的思考和那最出名的那一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戏剧叙述了叔叔克劳狄斯暗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而故事的女主角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心爱之人,两人门当户对,情投意合,何来悲剧之说?

    在第一幕第三场波洛涅斯家中一室,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即将离家外出,临走前他对妹妹提醒道,对于哈姆雷特的调情献媚,你只能将其当作年轻人一时的感情冲动,雷欧提斯担心在家一贯听话温顺的妹妹会被王子哈姆雷特玩弄感情,还解释了为什么他作为优秀的王子也会有这样的担心,雷欧提斯这样说,也许他现在是爱你的,对于你是忠诚的,但是他现在刚刚接过王子的位置,他有着这么高的地位,他受限于国家和父母,高处不胜寒,有时候他未必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他的决定将会对整个国家产生影响,甚至影响国家安危,他是他这个躯体的首脑,但他也是国家的首脑,他的选择必须要得到各个部位肢体的同意,他要想把自己的话付诸实现,决不允许越出国内普遍舆论所许可的底线。当时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还是没很开放的,女性的贞操是很重要的,哥哥又补充道,如果听信了哈姆雷特现在的承诺,并拿走你仅有且珍贵的纯真,那时候你的名声将要遭受多大的损失。在同个场景,奥菲利娅的爸爸波洛涅斯和哥哥一样警示道,我懂得在热情似火的时候,不论什么盟誓都会说出口来,提醒女儿别在哈姆雷特面前太过温顺,应该高傲点,不要让别人认为你可以轻易得到,而哈姆雷特,他比你在行为上少更多的限制。让奥菲利娅不要相信他的海誓山盟,最后还警告女儿不许和哈姆雷特经常联系。奥菲利娅家中的所有男性都在提醒甚至反对她与哈姆雷特的交往,而从原著中的以上对话奥菲利娅的回复也可以看出她的顺从和乖巧,她的本性就便是如此,也那怪她爸爸说道,据说他近来时常跟你在一块儿,你也素来不回绝他的求见。在雷欧提斯和父亲不断的诱导之下,她逐渐关闭了自己的心。从上可知奥菲利娅本身的性格弱点是过于温顺,最后也是造成她悲剧的重要因素。在此之前哈姆雷特是因为遇到他过世的父亲也就是老国王的鬼魂,鬼魂让他报仇雪恨,于是假扮疯癫调查真相最后报仇雪恨。在葬礼的时候他的旁白也暗示了他对于他母亲和新国王行为的不满,这就是为什么他愿意答应来自鬼魂这类魔幻东西的请求,他内心旁白道,超乎寻常的亲族,莫不相干的路人。甚至他还愤恨道,父亲刚死了两个月还未满,他不仅是这么好的父亲还是这样好的一个国王,就突然间说没就没了,而我的母亲呢?这样爱我的母亲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但现在呢?现在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尚未破,就嫁给我的叔父,也就是我的父亲的弟弟,就这么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关系当中。这种乱伦糜烂的生活让哈姆雷特作呕,并暗自憎恨起了国王和王后。

    当时王子哈姆雷特还是深爱着奥菲利亚,但奥菲利亚遵从父亲和哥哥所有的支配,她将信物送还,哈姆雷特却故意假装不记得曾经送过,她说,殿下,我记得很清楚你把这些送给了我,当作定情信物,那个时候你还和我说了许多甜言蜜语,使得这些东西看起来格外显得昂贵,因为它们包含了你的感情,但是现在感情已经消散了,请你收回去,因为在有骨气的人看来,馈赠的人要是变了感情,礼物也会丢失了价值。慢慢的她还开始躲避哈姆雷特,甚至成为了国王测试哈姆雷特的工具。友情也是让哈姆雷特堕入复仇深渊的重要原因。他的昔日好友吉尔登斯吞和罗森格兰兹背叛了,转身对克劳狄斯俯首称臣,对抗哈姆雷特。以致最后他只能对着心爱的女人像疯了一般喊着,“进尼姑庵吧”。也可以理解了这种绝望的心境,借此来排遣他内心难言的孤苦和矛盾的痛苦。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便是哈姆雷特误杀了波洛涅斯,也就是奥菲利亚的父亲,使得奥菲利亚失去了心智,不小心跌落湖中溺死过去,奥菲利亚也就成为了宫廷阴谋斗争中的一个不幸的牺牲者。看出莎翁笔下的悲剧中展现了在黑暗时代中挣扎着升起的希望与憧憬的破灭,揭露和控诉了封建道德以及封建关系的罪恶给少女爱情所带来的痛苦和不幸,所体现的不是单个女性角色的悲剧,同时也反映了人文主义所遭受到的挫折,更是封建社会的束缚与压迫下的最终结果。《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比起奥菲利亚更是完美情人,她同时也是四大悲剧的主角之一。苔丝狄蒙娜有着男人们最爱的特质,而在男人眼里什么样的女人是他们心目中的完美情人呢?为此我特地采访了一些男人,以下是男人们认为理想女性的三个特点:男人喜欢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女人,男人喜欢年轻漂亮的女人,男人喜欢对他痴迷、崇拜的女人。女人对他的崇拜就是那种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感觉,也可以视作为男人虚荣的感觉。男人喜爱女人,特别是那些可以死心塌地跟着他过一辈子的女人,也就是痴迷崇拜的女人。

    以上三点,就是男人眼中理想女人的三个特点了。年轻漂亮永远是男人视觉体验中最重要指标,越是年轻美丽的女人,越能让男人喜欢;越是能让男人省心的女人,越能让男人喜欢;痴迷、崇拜是男人爱情中最须要女人表现出来的重要态度,越是对男人真心的女人,越能让男人喜欢。同时以上三点就是苔丝狄蒙娜的特质了,她比奥赛罗小很多岁,年轻美貌,也正是因为两人年纪相差太多,婚事未被准许。但她对于奥赛罗深厚的爱使她渐渐从一个坚贞﹑无所畏忌的女郎成为了一个盲从,奴性十足的妻子。苔丝狄蒙娜是他心目中完美理想中女神的化身,她的崇拜使他自负,她的玉容使他陶醉。于是他们私下成婚,婚后善良隐忍,与奥赛罗的婚事刚毕,战事突发,紧急之下奥赛罗必须立即投入军事行动中以履行军人职责,确保国家安全。苔丝狄蒙娜任劳任怨随夫远征。在奥赛罗对她发脾气,甚至用攻击性的语言赶她走,她也只是:“我不愿留在这儿害您生气。(欲去)”确实是她对奥赛罗过甚的个人崇拜让咱们不难领悟随后她对丈夫所做的退步和迁就了。更过分的是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进而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感情,伊阿古的诡计一步一步侵蚀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的爱情,说另外一个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的关系非同寻常,并假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并偏执地觉得她对自己不再坚贞不渝,于是用粗暴的词语来唾骂她,“恬不知耻的妓女”“荡妇”。而苔丝狄蒙娜从不对这些莫名而来的污名辩白,只是一遍一遍地立誓。最后就死在了她最崇拜最爱的人的手里,死在了他们曾经恩爱的床上。她濒死前的最后一句话却再次让我们想起第一幕中那位独立的奋不顾身的女子。爱米利娅问:“这是谁干的事?”苔丝狄蒙娜答道:“谁也没干;是我自己。再会吧;替我向仁慈的夫君致意”。她不畏惧年龄的差异,不顾世俗的种族歧视,公开受辱,勇敢追爱,最终却屈死在她勇敢去追的爱人手中[1]。

    《奥赛罗》是多主旨的作品,其中包罗了:情爱与忌妒的主题、轻言寡信与背信弃义的主题、异族通婚的主题等等。该作品展现出由奥赛罗所代表的非裔边缘文化与苔丝狄蒙娜代表的欧裔主流文化的角力,进而体现了昔时下层人民与上层人民的社会斗争。矛盾畸形的美,毁灭美好爱情,正是《奥赛罗》作为悲剧的特色,也正是莎翁的悲剧出色之处。用心塑造人物,再用十倍的手法毁掉一手建好的美好的乌托邦,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不同于以上的爱情故事,《李尔王》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就是国王李尔和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描述了耄耋之年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他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相信了口蜜腹剑,言不由衷的高纳里尔和里根,却对贤良方正、不愿曲意逢迎的小女儿考迪利娅勃然大怒,没有分给她一寸土地和嫁妆,就把她远嫁到了法兰西。但他却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而成为法兰西皇后的小女儿考狄利娅不顾安危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在整部剧中,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的小女儿考狄利娅出场次数并不多,就犹如在黑暗时代中射进的一束光芒,照亮了人心的温暖。考狄利娅之死,反映了人道在这个晦暗社会的面前,哀哀欲绝却又可歌可泣。更不同于以上三个正面人物的形象,《麦克白》中的麦克白是位野心勃勃的人物,他暗害了邓肯,当上了国王。为避人耳目和防止他人篡位夺权,他一步步陷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又下套弄死了班柯、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当一切他觉得安排妥当无人威胁到他的位置之后,恐惧和猜忌使得麦克白心里越来越不安,也越来越冷血无情。到了后来麦克白夫人因神经错乱而自杀,对他更是一大刺激。在亲离众叛的状况下,麦克白遭遇邓肯之子以及邓肯之子请来的英格兰援兵的围剿,落得处斩的结局。其中麦克白夫人是《麦克白》这部悲剧作品中一位重要的悲剧人物,她性格刚强、毅然果敢,却又被深深的负罪感折磨着,最终由于她的精神负担已超过了心理承受的极限,最后默默死去。同时麦克白夫人也是一个残忍无情的女人,表现了人性的邪恶的一面,是导致麦克白悲剧的直接因素和罪魁祸首。

    2结语

    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后来的发展建立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条件。在两个阶级的变化下,诞生出了著名的四大悲剧以及这些女人们,称它们为遗留的瑰宝也不为过。与喜剧中的女性角色相比,莎翁笔下的悲剧女性角色凸显出的性格冲突更为明显,处于极端的两个类型,或天使或恶魔。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人物的悲惨结局无不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反映,社会不公、“男权”至上现象的普遍存在,对于物欲与力量的崇拜,使得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逐步地走向消亡。莎翁笔下的女性形象非常经典,在莎翁的笔下,她们显得光彩照人,生动丰满。无论是鲍西亚还是奥菲利亚,她们都显得真实、有血有肉。通过这些爱情的甜蜜和痛苦,我们可以品味作者的内心世界。无论怎样,这些作品无疑是优秀的。莎翁想借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抗争,力求摆脱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冲破封建制度的枷锁,来宣扬人文主义精神。时空如梭,其实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作品中得到一些启发。通过品读经典作品,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光芒,也可以从中汲取精华,不断思考重构,最终形成自己的世界观[2]。

    參考文献

    [1][德]海涅(H.Heine).莎士比亚笔下的女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莎士比亚研究[J].国外文学,1995,(04):27-32.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