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群体的“微语言”:内涵、特征与治理

周芬芬 罗光强
【关键词】青年群体 ?微语言 ?语用偏好 ?外部性
【中图分类号】H0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20.014
语言是人类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同其他技能一样,是个人和社会通过投资能够获得利益的经济资源。微语言作为新时代下语言发展的一个变体,灵活生动,风趣精炼,打破地域限制,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们追求简洁、个性化的交流方式,为广大青年网民们所喜爱并广泛运用于各个社交场合。它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文化信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发展体现了特定时期内社会的时代特征,尤其凸显了经济特征。它日益强化的互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愈发地具有自我生产和创造的能力,并且能够反映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但与此同时,没有现实束绊、便捷化、充满欲望意识的交流空间使青年群体使用微语言的暴力、失范等现象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语用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还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运用市场溢出效应,通过一定的途径反作用于微语言的语用,同时,政府采取平台治理、法律确认等干预手段,向青年群体提供正确激励,可以解决语用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外部性影响,降低成本,减少劳动耗费,推动微语言健康发展和传播。
青年群體:微语言语用偏好的主力军
在我国青年群体约有3亿人,占总人口的近1/4,是语言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微语言是青年群体自身力量动员、聚合和展示的一种主要方式,它打造了草根诉求的新渠道,使得个体娱乐变成青年大众的集体狂欢。与此同时,青年群体是传统文化发展与重塑的接班人,他们对待与利用微语言的态度和方式,事关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阐述。微语言语用对经济有一定的反拨效应,既可促进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也会妨碍人们的有效沟通,进而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青年群体微语言语用偏好的正外部性
微语言是一种借助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形式发布的新文体,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革、思想的解放而产生的特殊文化现象,它给青年群体中的流行语用带来了积极的经济推动作用,外部性理论为其在我国的兴起和走红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
推动环境保护学科研究。经典微语言把语言的力量发挥到极致。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中国政府强调要保障APEC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达标,用超常规方法治理出北京的蓝天,这种蓝被称为“APEC蓝”。随着人们的广泛使用,“APEC蓝”不仅衍生出“心情愉快”等丰富的含义,同时其让更多人关注环境问题,推动环保工作者的研究。
促进语言发展与时俱进。青年网民偏好微语言不仅给相关经济主体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推动地方方言的发展。许多微语言由地方方言演化而来,如引起了全社会关注和模仿的“给力”等,外国字典编录专家考虑了语言需求方的偏好及意愿,创造出与之相对应的英文单词“geilivable”,被牛津字典纳入新一版的词库之中,这说明微语言能为语言发展提供强大的现实支持。
带动方言产业蓬勃发展。语言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其服务内容。充满趣味性、简单易学的微语言具有生产性,可以成为方言传承的最佳载体,能为当事人带来收益。青年网民们可以使用微语言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微视频。在如今各大商家抢占用户流量的时代,微视频的每一次阅读和转发都意味着经济效益的创造,可以带动方言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速网络社会发展进程。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社会阶段,即网络社会。它的形成和发展对现实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成为现实社会的映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作用于现实社会的发展。而青年群体微语言的语用偏好行为加速了网络社会环境的生长,同时为传播传统文化提供重要渠道,对网络社会环境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青年群体微语言语用偏好的负外部性
微语言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成为青年群体的重要调味品,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造成了许多新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与传统语言衔接成本过高。语言市场信息不对称会造成语言交际的内部性失衡。当微语言在年轻群体和中老年群体社交中使用时,信息不对称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衡。比如,“骨灰级”是一个在网络世界被青年群体广泛使用的新词语,等同于“绝顶高手”,但是,如果是一个资深网民和一个常年不接触网络的老大妈对话,情况可能会变成:“大妈,您的刺绣真好看,您真是‘骨灰级的刺绣大师。”“你这孩子,怎么骂人呢!”
与传统文化不是一脉相承,传承进程变缓。语言的传承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庞大的青年网民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网民创造出的内容低俗的负能量微语言不但污染了网络环境,还会误导广大青少年。创新是以传承为基础的,如果微语言失范行为脱离汉语言的承受范围而走入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将会给经过几千年沉淀和积累而形成的汉语言语言风格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语言暴力泛滥比例上升,劣质资源过剩。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人们在现实交往中会刻意地回避粗俗的语言,而网络社交则不同。网络世界里彼此不了解对方的信息,平时不能用的语言文字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尽情发挥,网络这种高度开放性的特征使微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语言行为失范,很多粗俗的微语言泛滥成灾。微语言语用市场负外部性的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网络时曾经说过:“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通过市场治理,将青年群体微语言语用偏好行为正外部性内在化。青年群体微语言语用偏好正外部性的内在化就是将微语言语用的溢出效应通过一定的途径反作用于青年群体,以此促进青年群体微语言语用的进一步发展,这与经济学中的补贴相类似,但这里的补贴不是经济补贴。第一,微语言大全行引导。当前,我国语言管理权威机构对微语言的发展并未进行明确的规划,更未对其性质、类别、内容等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在未来的发展中,相关部门应该对一些深受网民喜爱的合理微语言进行认可,并对其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如果有一本像《新华字典》一样的微语言大全推出,微语言失衡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
第二,名人引领促效应。名人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有些名人在发声时对信息来源不加以辨别,有些在发布微博时“不拘小节”,错别字连篇,滥用标点符号,语句不通顺,容易误导广大的青年网民。因此,名人在网络中发布信息和进行评论时要谨言慎行,否则很容易成为谣言传播的得力助手。
第三,经典微语言扩影响。经典微语言在语用市场活动的收益中有部分可转变为社会收益。因“蓝瘦香菇”为大众所熟悉的广西南宁小伙,不仅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而且有的人为了见他特意去其工作的商场购物,甚至有经纪公司找他进行商务合作等。可见,微语言不仅是文化资源,还是经济资源,能对经济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政府干预,解决青年群体微语言语用偏好行为的市场失灵。仅靠市场治理無法解决微语言语用偏好行为的市场失灵,还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监管。如果政府通过某种补贴措施激励语用活动的发出方,并通过法律措施等干预外部效应问题,则可以维护微语言市场均衡、减少微语言语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促进微语言语用市场的快速发展。
第一,平台治理,提高管理效率。政府制定严格的审查制度、出台微语言规范条例是确保微语言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将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和不符合社会用语规范的信息过滤掉,在相对自由的基础上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找到语言创新与语言治理的平衡点。一是要求网民实名注册。在互联网平台上,许多网民在评论新闻事件时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人进行辱骂和指责,这些“网络喷子”对他人进行语言攻击是因为用户实行匿名制,攻击他人不会受到惩罚。将网民网络中的身份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进行绑定,在网络接入和信息发布时均采用实名制,将会有效遏制微语言失衡的情况发生。二是对网络平台进行审查。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网民可以随意地使用语言进行煽动性、欺辱性的信息传播和评论。网络平台要加强对平台内部的信息监管,设置举报功能,对于屡次使用低俗、暴力、色情语言的网民经查实后给予封号处理,屡教不改的要永久禁止其进入该平台。
第二,法律确认,降低交流成本。国家要想纠正广大网民滥用语言文字的行为,需要加快语言文字的立法和普法教育工作,通过严厉的惩罚措施有效提高违规成本,配合市场优化配置。一要量身制定法律条文。微语言有独特的生存环境,也有传统语言无以比拟的优势,对待微语言不能矫枉过正,而要为其量身制定法律条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未对微语言的使用进行深入细致的划分,因此,相关部门要对微语言的使用范围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微语言的发展能够有法可依。二要依法打击语言暴力。网络语言暴力有攻击后果严重性、攻击行为集群性等特征。我们随意发表的具有侮辱性质的评论都有可能成为压倒受害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当语言暴力形成一定规模且造成严重影响时,很难找到最主要的责任人。因此,治理网络语言暴力,要追究对他人实行语言暴力的网民的法律责任。结论
语言是人们为了方便沟通、交流创造出来的,具有可变性的特征,绝对纯洁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沟通与交流,如果将自己的语言局限在特定的范围不与外界接触,它就会如无源之水一样渐渐枯竭。外部性理论和方法能够很好地解释和应用到语言问题中,把微语言看作一种产品,从外部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使用范围,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增加收益,赚取语言红利,降低交流成本。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认识微语言的资源属性,通过积极的引导以形成微语言供求的动态均衡,让微语言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
(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微语言的语用平衡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BYY154)
参考文献
[1]朱强、郭梅洁,2015,《80后的狂欢:青年都是文化认同的另类表现》,《中国青年研究》,第9期,第22~26页。
[2]陈春雷,2011,《从失范走向规范——关于网络语言影响及规范策略的思考》,《学术界》,第4期。
[3]阮建青、王凌,2017,《语言差异与市场制度发展》,《管理世界》,第4期,第80~91页。
[4]周芬芬、张瑶娟,2017,《从微语言发展看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和开发——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贵州民族研究》,第11期,第226~229页。
[5]苏剑,2014,《构建和发展我国语言产业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3期。
[6]朱海就,2017,《论市场的公共利益——“外部性”不意味着“市场失灵”》,《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学报》,第1期,第80~88页。
责 编∕刁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