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新闻大型报道的转型

    周雯雯

    【摘要】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编播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本文以浙江之声报道2017年全国两会为例,分析阐述了广播在报道新闻大事件时如何再造生产流程,在采编播各个环节怎样利用硬件和软件的创新,实现跨平台全媒体报道方式的转变,提出传统广播需要与新媒体融合,向融媒体方向转型,广播人也要向全媒体人转变。

    【关键词】融媒体 传统广播 转型 产品化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重塑了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新旧媒体的边界被打破,媒介生态环境的多元化、开放化成为传统媒体的必经之路。

    2017年3月3日至15日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今年是本届人大和政协履职的最后一年,也是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一年。为了更全面地报道2017全国两会,浙江广电集团首次试水融媒体报道。本文以浙江之声的两会报道为例,分析广播媒体如何在大型报道中探索新型广播样态,锻炼培养融媒体报道队伍,将传统广播打造成能听又能看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一、生产流程再造拓宽传统广播传播路

    (一)加强跨平台建设,丰富广播的传播形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广播受众更多借助移动设备收听节目,而手机客户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端口,因此广播媒体纷纷选择增加音频客户端作为发布平台。不管是自身的新媒体平台还是借助其他的互联网平台,都帮助传统广播媒体拓展了发展空间,扩大了社会影响力;而广播媒体也成为了融合多种媒介、汇聚多元化内容、实现多渠道发布的综合平台。

    如2017年两会期间,浙江之声与浙江卫视、新蓝网联手,组成上百人融媒体团队,共同在北京启动“中央厨房”——浙江广电集团全国两会融媒体新闻中心。统一整合广播、电视和新媒体报道力量,探索建立新闻素材共享机制和新闻报道融媒体发播机制,打造集团全媒体指挥调度中心和采编发联动平台。一线记者同时为频率、频道和新媒体平台供稿,“一次采集、复合生成、全媒共享、多端发布”。两会报道期间,浙江之声内部打通线下广播与线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资源共享;向外与浙江卫视、新蓝网深度合作,不仅保证了新闻产品生产的速度、数量和质量,也提升了报道的深度和高度。

    (二)借助新媒体技术,让节目成为“产品”

    传统的广播节目内容都是稍纵即逝的,不利于听众摘取和保存。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使用,传统广播媒体开始重视对節目内容的“拆解”和“组合”,节目内容以碎片化的形式进行推广和传播。这样的转变让传统广播节目变成了内容形式丰富、渠道分发多元的全媒体“广播产品”。在内容推广上,以往都是对一整档广播节目进行宣传,而今可以脱离栏目对某条报道本身或者某个小环节进行单独推荐或者发布。如浙江之声记者团队在“中国蓝”新闻客户端上进行了《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步入会场》等视频直播报道,累计点击量超过45万。同时将直播或者已经播出的精彩报道,以预告、推荐、回顾、总结的方式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播出,这就使得广播的节目以碎片化的形式增加了传播的次数和范围,提高了附加值。

    (三)打造服务听众的“用户思维”

    融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角色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服务的提供者。广播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停留在利用微博、微信与用户互动的层面,而是应该通过新媒体平台将内容的选择和制作权放到用户中间去,迈向用户参与和媒体共同制作“广播产品”的新阶段。

    为报道好这次两会,浙江之声从2016年底开始筹备策划,梳理出农业、医疗、环保等一些热点话题。在两会开幕前一个月,把整理的热点话题制作成征集宣传带,每个整点滚动播放;记者在两会召开前采访了宗庆后、张天任、陈爱莲等近20位代表委员,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专访报道。通过和听众互动,根据来自听众的反馈建议,发现治理雾霾、治理水污染、食品药品安全、医保跨省结算、全面二孩政策等受到老百姓普遍关注,从而制定报道计划,选择出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及时体现在浙江之声的两会报道中。

    二、融媒体广播大事件报道的探索和创新

    (一)传播技术的创新

    融媒体时代,跨媒体融合为广播提供了多元化的交互平台,可听可视的立体传播技术得已实现,广播以往只可听不可见的单一传播弊端得到弥补。比如广播电台的直播室大都架起了摄像机等直播设备,主持人、导播、编辑在直播室的状态可以零距离地展现给网络另一端的受众。而新闻大事件的现场,摄像机的镜头则跟随记者到达新闻的核心地带,新闻的传播不再是新闻现场—直播室—受众,变成了现在的新闻现场直达受众,从新闻的传播时效上讲,再一次缩短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另外,传统广播借助互联网,在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搭建信息共享、多元互动的传播新平台。如今听众可以随时进入和离开一档广播节目,不再拘泥于节目的播出时间。2017全国两会浙江之声报道组根据融媒体语境下传播方式的新特点,制作了一批独立、精短的可视可听的新闻产品,既方便了受众接收,也把新闻大事件根据关注角度的不同分割成了碎片式产品,有利于扩大新闻大事件报道的深远度和影响力。

    (二)思维模式的转变

    第一,大数据让提前“发现新闻”成为可能,这对于传统广播媒体的生产者来说,在向受众提供发生的新闻之外,还应该向受众提供具有前瞻性的信息,这也使得媒体在同一新闻事实面前根据关注点的不同生产出具有独特视角的个性化新闻产品。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浙江之声的报道团队就是运用了这样的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提前找到受众的关注点,根据大家关注的热点去有重点地报道和解读新闻信息,增加了媒体和受众的黏合度。

    第二,受众不再是一个模糊概念。以往传统广播媒体根据定位的不同,制作符合自身定位的节目,比如省级广播的节目大多拘泥于本省的新闻报道和本省的方针政策解读,服务对象是本地区的听众,但是互联网时代,你的受众不再是地域覆盖范围,全球任何角落的人都可能成为你的听众,这就要求传统广播媒体的定位和视野都要有新的变化,本土化、个性化节目保留的同时要拓展节目适应范围。今年全国两会浙江之声的报道团队不仅报道本土热点,还借助融媒体平台的互动,网罗全国两会热点,比如《演艺界代表委员痛批“小鲜肉”没有爱岗敬业精神,报酬虚高》《雾霾污染的治理》《低价旅游的乱象》等大家关注的而并非发生在浙江的热点也是我们的报道重点。这种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报道全国两会。

    三、对传统广播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大型报道的思考

    总结这次浙江之声全国两会报道的融媒体探索,让我们看到了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今年的两会报道带给我们两点思考。

    (一)以媒体融合发展弥补广播短板

    新媒体技术不断进步,让广播终于变得可听可视,不论受众在哪里都可以分享“在现场”的感觉。前方记者还可以是“主持人”,在现场开启“直播”状态。在这个画面里的记者需要有镜头感,需要设计直播过程中的走位、肢体动作,需要连贯的解说、播报、串场。在这一刻,广播记者已经不单单是声音的传递者,更是全媒体新闻人。

    新媒体技术补齐了广播的短板,传统广播机构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将“如虎添翼”,显示出更强大的内容生产力量。曾有人断言蓬勃发展的自媒体直播平台会取代传统媒体,我们通过这次两会的实践发现,广播和“可视化”的网络直播可以互相学习,合作共赢。一方面,传统广播媒体具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拥有海量节目、主持人、幕后团队,能保证高品质、高含金量内容的生产。另一方面,传统广播媒体的自有渠道可以将直播内容沉淀下来,供用户反复观看或做深度解读、二次营销,实现直播内容价值最大化开发。

    (二)融媒体时代广播从业者需要转型

    广播可视化对广播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是全国两会这样的新闻大事件广播做到与新媒体融合,在日常的节目中广播也可以做到多平台、多元化的融合,这就需要各条战线上的从业者都要接受挑战,实现自我转型。

    1.广播主持人的转型

    当画面、视频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手机客户端、电脑网站时,广播主持人的形象、肢体语言、语言表达方式都需要符合“可视”的要求。跟自媒体平台的直播相比,广播媒体的直播不能靠“搏眼球”吸引人,而要以内容至上。主持人的内功和外功都需要修炼,记者型的主持人、可视媒体的主持人就是广播主持人未来的新标准。

    2.广播记者的转型

    当广播“可视化”来临,记者的每一次采访报道就会增加一个流程——录像,在没有专业摄像配合的情况下,由记者自己完成多个工种的任务,这也是目前融媒体记者“三头六臂”全副武装的真实写照。而对于练内功而言,记者会增加“主播”属性,这也是可视化时代无法避免的要求。

    无论是主播转型为记者,还是记者转型为主播,其实都是要求广播从业者融合发展,只有融合新媒体的新优势、新样态、新技术,积极培育全媒记者、融媒编辑、跨媒主播,强化网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能打硬仗胜仗的全媒体网络新军,广播才会变成更被受众接受、喜欢,而這是每个广播人的责任和使命。

    四、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来说是一次巨大挑战,同时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两者互有所长又互补其短,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放眼全国,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今年将“着力打造新型媒体融合平台”摆上了集团发展的突出位置,要求切实抓紧抓实抓好,2017全国两会融媒体中心的启用,不仅是一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大练兵,也标志着融媒体改革在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的正式开启。浙江之声作为浙江广播主频率,将全面投身融媒体大潮。

    (作者单位:浙江广电集团浙江之声)

    (本文编辑:聂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