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刻的艺术魅力
陈顺良
摘 要:陶刻,俗称“刻字”、“雕刻”,艺人用锋利的小钢刀在泥坯上雕刻文字和图形,然后装套进窑烧成。它是集器形、文字、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独特装饰手段,使紫砂器在淳朴中见妍美。
关键词:陶刻;技法;素质;表现形式
1 前言
陶刻,作为陶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法,在紫砂陶艺术中的运用广泛,曾开创了“文人壶“的辉煌历史,自此,“字随壶传,壶随字贵”的佳话便流传百世。时至今日,人们对紫砂陶刻的认识更加深远,思考更加深入,这对整个紫砂艺术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 陶刻的艺术魅力
宜兴紫砂作为民间艺林中的绚丽奇葩,它在性能、用途和艺术风格上别具一格。集观赏和实用为一体。它简练大方的造型,淳朴典雅的色泽,安祥恬淡的神韵,深受海内外藏家喜爱。陶刻,俗称“刻字”、“雕刻”,艺人用锋利的小钢刀在泥坯上雕刻文字和图形,然后装套进窑烧成。它是集器形、文字、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独特装饰手段,使紫砂器在淳朴中见妍美。文人墨客常用陶刻来进行素面花饰,表达吉祥寓意,寄托心中的闲情雅致。陶刻艺术的演变从简单到繁琐,从有意识到无意识,从朴素到有理想的追求。陶刻的历史就是紫砂艺术从实用到追求的过渡史。
最早的紫砂专著《阳羡茗壶系》提及“镌壶款识”时说:“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间……次则李仲芳,亦合书法。若李茂林,朱书号记而已。仲芳亦时代大彬刻款,手法自逊。”陶刻装饰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当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及其“曼生壶”。他自娱雅兴,设计了多种以光货为主的造型,比较简洁,壶型可装饰面较大的壶,开创了陶刻艺术的一次飞跃,自此打开了陶刻装饰上的一次飞跃。曼生等人凭借他们的学识素质,提出完整的设计,讲究造型艺术,或精工细作,或粗犷豁达,或调砂,或铺砂。曼生壶,以铭文为主,贴切的文学艺术,自成一格的书法,壶名和铭文相映成趣,充满了文人的儒雅和思想家的人文精神。
紫砂陶刻的技法,分为“刻底子”和“空刻”两种。刻底子是先用毛笔在坯体上书画,定稿后用陶刻刀依照墨迹镌刻。空刻是指以刀直接在坯体上镌刻,没有墨迹的规范束缚,以单刀行走较多,它须由擅长书画并有一定雕刻经验的艺人进行,在确定大体轮廓后,以刀直接镌刻,要求运刀快捷,轻重顿挫有神,线条变化有致。
紫砂陶刻的表现形式,除线描阴刻外,还有阳刻、琢沙地等。线描阴刻,就是凹状的刻文,阳刻就是凸状的刻纹,而琢沙地,是用小刀或小钻,在器物表层琢成点点沙粒状的块面,再在块面上凸显陶刻文字。(下接第52页)
对于紫砂陶刻艺术来说,良好的教育、渊博的知识是一个基本素质,不具备这一基础,陶刻作品不可能具备很高的文化价值。紫砂陶刻作品选用的素材大多是唐诗、宋词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但并非生搬硬套,只有理解那些诗词名句里的文化思想感情,才能做到把陶刻内容与紫砂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完美结合。
一个优秀的紫砂陶刻工作者除了具备一定的思想理论功底,还应把理论思想与实践创作相结合。因此,一个理想的紫砂陶刻工作者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独立创作能力。如今,许多的艺人既能刻画又能制壶,他们从创意构思到成型制作,最后到刻上文字和画面,整个过程独立完成,艺术作品的和谐性明显提高。
3 总结
一个优秀的紫砂陶刻艺术家,只有同时具备“因地制宜”和“持之以恒”两大艺术素养,才能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才能在紫砂陶刻艺术上长足发展。只有反复实践,反复认识,锲而不舍,逐步精通各种用刀技法,才能在方寸之间追求“无限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