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探讨
魏鑫
[摘 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与改进农村基层治理能够加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此,文章阐述了乡村治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明确需要加强并改进乡村治理工作,从多方面发力,构建乡村治理新秩序,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如更新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增强自治能力等,为关注此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基层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现代化 治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A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以及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提出更为明确要求,需要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立足于实际,创新治理方式,有效提高治理能力,加速建設充满活力且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一、乡村社会治理工作要求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乡村基层建设,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成效显著。《指导意见》对当前和今后的全国乡村治理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安排,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配套性文件。《指导意见》对于乡村治理各项工作提出了四方面要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以及政府应重视乡村治理工作,并置于重要位置,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加强并改进乡村治理工作,将成效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中,层层落实责任。二是构建协同推进机制。所涉及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各政府与部门,彼此密切配合,由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强化各项保障。重视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有效手段充实基层治理力量,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四是增强分类指导。各级党委与政府需结合当地实际,分类确定落实《指导意见》部署的工作任务,致力于实现适合本地的乡村治理机制[1]。
二、加强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措施
(一)始终坚持党对农村治理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关键是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阶段,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较为软弱涣散,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亟须提升,在实际动员农民群众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运用手段较弱,也出现政策宣传不及时以及政策落实不到位情况,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利于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不利于巩固执政基础。需要始终坚持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明确党在乡村治理工作中的领导地位,确定其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治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一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党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应认真学习并严格贯彻有关农村基层工作相关条例,基层组织领导重点关注农村工作,加强乡村治理。最终形成由党委领导,地方政府负责,社会各界协同,社会公众参与,法治政策保障以及先进科技支撑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制,使乡村治理体系在党组织领导下,做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成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二是应注重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并形成战斗力的基础,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现已超过125万个,需要每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自身职能。基于个别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情况,有必要进行全面整顿。可采取村党组织领导带头的方式,对基层党组织进行整体优化提升,保证村干部队伍的活力。
三是有效发挥党员先锋的榜样力量。现阶段,全国有超过3500万的农村党员,应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可开展党员联系群众相关活动,通过党员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组织群众发展乡村产业,调动群众积极性,参与乡村治理。同时,应与群众时刻保持沟通交流,了解其真实需求以及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做好扶贫工作,帮扶与教育缺一不可。
(二)深化农村群众自治实践
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农民群众是除了国家基层政权、村民自治组织外的重要的基层治理主体之一。农村基层治理朝向多元化、精细化发展,农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也逐渐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指标[2]。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至实施过程中,农民群众的地位愈发突出,党和国家愈发重视,作为重要的治理主体,构建现代乡村治体系,要求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公共事务治理当中。因此,重视提升农民群众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治理的能力,是有效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的关键策略。
一方面要寻求有效手段,致力于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应明确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树立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治理理念,在具体实施中,使农民群众体验到参与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直接受益者,并逐渐提升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另一方面,基层各党委组织以及社会组织应各自发挥作用,促进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农民群众治理能力。如参与民主议事能力、社区协商组织能力等。同时,支持并鼓励社会组织建设并完善,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服务于农村,如农村公益慈善、农民志愿服务、农村教育培训、红白理事会、清产核资小组、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等。
(三)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地方治理的微观基础。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3]。因此,有必要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充分协调各主体之间关系,将社会治理以及服务重心逐渐下推至基层,保证更多资源下沉至乡镇与村级,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一是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县级政府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制定健全且清晰的责任体系,并对乡镇赋权赋能,使乡镇发挥统一协调职能,构建完善的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根据乡、村两级不同的职责范围,划分其工作事项与责任范围,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可设立村级事项合理分担机制,目的是减轻村级组织负担。即理顺层级关系,明确县级、乡级、村级各自职能定位。
二是,紧跟当前时代发展,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信息管理平台,优化“互联网+”治理模式,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得信息服务全面覆盖,可加速推进乡村信息采集效率与质量,实现资源互联共享,农民群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相关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四)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方式
我国主要治理方式为“民主治理”,也是现代农村基层治理的关键发展方向。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基础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能够推动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民主化的最佳方式,就是加强法律制度的约束,使得多元治理主体,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参与国家与社会事务的管理,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其一,将传统的运动式治理逐渐转变为常态化制度治理。運动式治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合法性与原生动力等特点,但对于农村基层治理而言,不适合成为一种常规治理方式。应以法律为依据,通过法律以及制度规范治理主体的行为,该种治理方式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打破自上而下的复杂官僚体制,或将官僚体制的运转纳入全新轨道。
其二,维护法律权威,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农村基层治理遇到的难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农村基层治理法制化,要求以基层政权为主导的多元治理主体以及基层党组织,要求基层治理实行依法执政、依法领导,不存在法外之权。法治方式治理农村基层,有助于化解社会中存在的矛盾问题。这对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是一种挑战,需要其灵活运用法治思维,以法治方式处理基层矛盾冲突,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农民群众逐渐由崇拜个人权威转变为遵从法律权威。如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农村法制宣传以及免费提供法律服务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深化农村群众自治实践,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与方式,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来.从政治整合到政策统筹:中国农村基层治理70年的路径与趋向[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1):16-23,125.
[2]邹天敬,俞敏洪,宋亚平,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基层治理研究[J].人民论坛,2019(33):34-37.
[3]高强.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实践探索与路径选择[J].改革,2019(12):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