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诗庄词媚”

    晏婧

    内容摘要:“诗庄词媚”的说法古已有之,诗和词在产生之初的创作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但随着两种文学体裁的不断发展,其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不同的突破和融合,朝着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诗 词 风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文学自身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不同文学体裁的发展都会受到经济、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考察一种文学体裁的风格特色不能拘于一时,以偏概全,由此观之,“诗庄词媚”的说法也变得复杂起来了。

    一.“诗庄词媚”的由来

    从起源上看,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诗歌的创作传统,主张对现实生活进行朴素真实的反映,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语言通俗自然,风格清新。而词,起初是一种音乐文学,是合乐的歌词,原来整齐的格律诗体已不再适应多变的曲调形式,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内容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主,吟唱风花雪月以娱人娱己,故有“词为小道、艳科”之说,这也与整个社会的享乐习气有关。

    从题材上看,诗多表达政治主题,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有表达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有表达胸怀抱负、宦海沉浮的,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诗句。总的来说,唐诗中除了刘禹锡等采取了民歌的内容外,都比较庄正严肃。反观词在题材内容上则常常以描写男女情爱、离别愁怨为主。如柳永的《雨霖铃》就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情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更加关注词人自身的感情投射。

    因此,古人认为诗是庄正肃穆,质朴厚重的,而词是柔媚清丽,纤细轻佻的。诗往往流露出一种忧患意识或是言志倾向,而词则经常带有一股脂粉气,不如诗歌那般大气,词的语言相比于诗显得更精美典雅、輕灵细巧。甚至在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中也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如欧阳修,其诗文有的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有的抒发个人情怀,以“庄”为主;而其词则主要写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写得绮丽缠绵,又体现了“媚”的特点。

    二.“诗庄词媚”的发展

    不得不说,古人在词产生之初就敏锐地认识到了诗与词本质的不同,是非常难得的。然而,“诗庄词媚”的说法只能看成是对诗词总体风格特征的一种粗略的概括,随着后来两种文体的不断发展,又都分别呈现出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局面,对于诗、词的定位也就不能再过于绝对化了。像唐诗中除了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之外,也有一些描写闺怨愁绪的作品,如王昌龄的《闺怨》就有“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以及金昌绪的《春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两首诗虽不及花间词人写的精致细腻,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唐诗题材的宽泛,不光都是忧国忧民之作,也可以充满闺阁气息。

    从唐诗到宋词,文学的传承逐渐向世俗化发展,词的出现迎合了这一点,但五代以来,词风总体倾向于婉媚的一面,因此给世人留下“词媚”的印象。直到大文豪苏轼出现,才打破这种局面,于浮艳柔媚的词风之外,开创宋代豪放词派的先河。苏轼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印象,以清新雅练的字句,豪迈劲拔的笔力和纵横奇逸的气象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词在内容和题材上大胆尝试、不断扩大,来呈现词人的战争观、家国观、人生观,而不再局限于闺阁之内,逐渐改变了以婉媚之气独主词坛的局面。在继苏轼之后,南宋文人辛弃疾进一步发扬这种将婉约、豪放、清丽皆融于创作的风格,他的词既有“金戈铁马”“挑灯看剑”的铁血豪情、爱国壮志,又有“烟柳断肠处”“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含蓄柔媚和绵长情思,使词这一体裁的创作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清代戴熙《习苦斋画絮》云:“画有诗人之笔,有词人之笔。高山大河,长松怪石,诗人之笔也。烟波云岫,路柳垣花,词人之笔也。”可见,无论是“诗庄”还是“词媚”,实则是文学家笔下所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美学风貌。此外,在肯定这一点的基础上,还应该认识到诗与词作为两种并驾齐驱的文学形式,没有所谓大小道、高低之分,它们都是应时代所需而产生,都经过一代代文人的创造革新,用来描绘人情百态,既可以写实,也可以浪漫,它们都注重韵味、意境,讲究温柔敦厚,含蓄蕴藉。

    故而,仅以“庄”“媚”论诗词,未免过于偏颇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大学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