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是涵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曾俊文
内容摘要:群文阅读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为要素。探索这一教学模式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是阅读教学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群文阅读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群文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 落实途径
在语文教育改革浪潮下,群文阅读作为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掀起一场语文教学方法的尝试与变革。它不同于传统的单篇精读课,而以多文本组合的形式,让学生大量地、自由地阅读,真正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1]的要求。
一.认清群文阅读对师生的挑战和意义
目前學术界对群文阅读比较统一的内涵界定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2]议题确定、文本选择、问题设计这些群文阅读的形成过程,严格考验着教师自身的阅读视野和语文素养,对语文训练点的敏感把握。
于教师而言,群文阅读这种新模式是对传统单篇阅读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冲击。要开展群文阅读,首先要扩大阅读面,有丰富的知识积淀,则教师对议题的选择,知识间内在的联系才会有深刻的认识,对知识的重新组合和灵活建构就会水到渠成。例如,在统编教材之前,国内有许多版本的教材,当教师对每个版本的所有课文都了然于心,根据议题找文本材料就会得心应手。此外,教师如能查阅浏览国外的语文教学资料,把外国作家的经典文篇纳入知识结构,作为课内外补充材料也是多姿多彩的。在单位时间内如何处理这一群文,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这课堂结构还需教师大胆的尝试与有效的引导调整。
于学生而言,群文阅读需要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在一组组文章面前,要通过联想、比对、整合、判断,去发现它们的内在规律。在群文的思考冲击下,一些知识的本质规律会慢慢隐现而无需教师的讲解。学生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对知识要主动探索发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要主动建构。群文的组合强调互文性,文本之间相互关联,学生需发现其中的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这组群文的内涵价值。相比单篇课文单一表现形式的纵向学习,群文阅读中文本间的联系性多样性突出,学生通过排列分析、质疑探究横向比较文本异同。一系列的比较归纳与整合有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拓宽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群文阅读是师生双方共同建构的过程,教师呈现文本材料,出示学习单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在教学中,要避免因文本多而导致教学内容杂乱,教师需带领学生焦点式阅读,聚焦文本关键处,以局部带全篇,设计串联多文本的主问题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和探究的兴趣。
二.加强群文阅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衔接、关联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大量优秀的言语实践中积累与建构起来,经知识重组整合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并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自主表达的语言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独属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着学科特性,而思维,审美、文化这三个素养是其他学科也共有的,具有学科共性。语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载体,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其着力点在于语言。一群文章多元的言语组合形式,是语言的刺激,语感的积累,语文知识的交错融合。而文本的组合有章法,有顺序,有逻辑,大量的语言例子输入,有益于学生建构起内在的语言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对语言的积极表达和灵活运用。学习寓言这一类体裁,教师可把结构相同的、寓理相通的寓言合为一组群文,本就篇幅短小,道理浅显的寓言也许在不需要教师多费口舌的情况下也能让学生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语文阅读中表现为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对知识的多层加工这个过程,使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语言与思维是表里关系,相辅相成,应借助群文中大量丰富的不同形式的外在言语刺激,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系统性等多个思维品质维度得到提升。倪文锦教授认为“群文阅读需要求同探异,既有聚合思维的一面,也有发散思维的一面……群文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乃至创造性思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教师呈现复杂,真实,多元的文本组合,这些文本就像是为学生搭建的一个略高于他们一般阅读思维水平且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架子,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思维层次得到提高。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学生通过阅读大量优秀作品,感受语言熏陶,获得审美体验,内化为美好情感和审美品位,并能运用语言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群文呈现了美的多面性,随着多文本呈现的还有语言的美感,作家语言风格的熏陶。如汪曾祺的散文,用细腻朴实的语言着力于细微处,于家常琐事中蕴藏浓厚真情,这都是语言文字呈现出的美。教师带领学生沉浸于同一作家的作品中寻味,对了解和体会这一位作家的语言风格要比单单剖析一篇课文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获得的审美体验也更为集中细腻有冲击力。审美创造是更高级的层次,需要教师呈现大量语言例子训练,带领学生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学生才会慢慢内化并表现创造出来。
“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借助语言文字这个载体代代相传。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群文阅读以其多文本组合、文化交汇融合的特点有独特的优势。以承载着古人高雅情志的古典诗歌为例,若以群文的方式教学某一类古诗词,如咏史诗,组诗中共有的历史气息、怀古伤今的情怀,深厚的文化底蕴得以凸显,于无形中营造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这对学生理解古诗情感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而单篇课文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则达不到这样的深厚、持久的效果。
三.群文阅读涵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从语文学习角度看,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关键的核心能力,语文核心素养则需要借助这三种能力的提高来落实。
提升阅读能力,一是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即博览群书。韩军老师曾提出“语言的学习规律,是举三反一,举多胜少,是在大量阅读,在巨大数量的言语例子的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的说出。”[4]二是需要掌握阅读策略,灵活面对真实、复杂、多元的文本环境。传统的独立单篇课文,是欠完整的、主题明确的、经修饰后结构简单的文本,这样的文本不需要什么阅读策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養也很单一。群文阅读提供多元化的阅读练习,如主题,体裁,表达手法,作家,语言风格等方面相同或迥异的内容整合,如一篇带多篇、课内多篇、课外多篇的操作形式。例如学习鲁迅独特的叙事艺术,可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选择《孔乙己》《祝福》《在酒楼上》为一组群文,感受鲁迅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妙处;也可选择引导学生探讨群文《祝福》《明天》《故乡》《阿长与》中的女性角色,体会鲁迅对中国传统女性的思考。
提升思考能力,思考是一个学生个体独立自主的独特思维,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理解知识,将外在的言语信息加工转化为内在的知识。也就是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即学习者必须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群文阅读是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把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深度思考看成是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核心的因素”[5]。学习《过秦论》,为了使学生体认作者对一国兴亡的原因分析,可出示群文《六国论》《阿房宫赋》等政论文,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时代的作者从劝谏当代统治者以史为鉴的角度对灭国原由细致分析,层层深入的艺术手法,锤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分析、质疑判断。
提升表达能力,言语表达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把外在信息经过思维加工后把内化的知识输出,输出的是学生个体对知识的独特理解,是学生学习能力最关键的体现。表达首先意味着学生对知识有自己的个人观点,表达也意味着学生之间有外在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赋予课堂生成性,知识的意义不断整合建构。如学习描写猫的作家名篇,教师出示老舍的《猫》、郑振铎的《猫》、季羡林的《老猫》三组文章,引导学生比对不同作家对猫的刻画和情感的异同,比较作者针对同一对象的文学表达有何不同?蒋老师提倡“群文阅读是用显性的方式教表达,就是老师选的这组文章的表达方式要非常明显,议题要非常明确,教学任务非常清晰,让文学变得‘看得见”[6]因为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群文阅读把知识间的联系看成一个整体,培养学生建立全面的、联系的知识观,而不是孤立的、片面的碎片知识。知识有联系,学生的理解才深刻,表达能力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国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62-66.
[3]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44-48.
[4]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5]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07:167.
[6]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7:31.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