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防控措施

    韩贞选

    摘要:从病原学、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措施等方面简述了仔猪副伤寒的防控措施,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副伤寒;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6-0033-01c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多呈慢性经过,主要症状为出现肠炎和持续下痢为特征。

    1 病原学

    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该病。沙门氏菌为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周身有鞭毛,能运动。该菌在水中能存活1~2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3个月,在冰冻的土壤中可存活过冬,在潮湿温暖条件下能存活3~6周。该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在60 ℃的温度以上15 min就被杀灭。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药及其常用浓度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2 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气候寒冷多变及多雨潮湿季节发生最多。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但3~4月龄仔猪最易感,6月龄以上的猪发病少,1月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更少。多为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便、尿液、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菌、经消化道感染,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感染。

    3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为数天,可长达数月,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多发生于断乳至4月龄的仔猪发病,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体温升高(41~42 ℃),腹痛,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耳根、胸前、腹下、四肢等肢体远端皮肤发绀,有紫色斑点和斑块,多数病例2~4 d死亡,有时后躯麻痹,排黏液血性下痢或便秘,经过1~4 d而死亡。

    亚急性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多发生于3月龄左右的猪,体温升高,呕吐,精神沉郁,寒颤,食欲不振,被毛粗乱失去光泽,眼结膜潮红,肿胀,分泌脓性黏液性液体。病猪喜钻垫草,或扎堆。恶性腹泻,便秘和腹泻交替进行,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粥样稀粪。病猪消瘦,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持续可达数周,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4 病理变化

    急性型:急性型以败血症变化为特征。剖检可见膘度正常,耳、腹等部位皮肤有时可见淤血或出血。全身主要淋巴结出现浆液性和充血,出血性肿胀;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并有黄疸变化;脾脏肿大,呈橡皮样坚硬,切面呈暗带蓝色;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全身其他淋巴结也不同程度肿大,切面呈大理石样;肺水肿,肝、肾肿大、充血和出血;卡他性胃炎及肠黏膜充血和出血。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多见大肠,盲肠、结肠黏膜肥厚,出现溃疡。肠黏膜上覆有一层灰黄色腐乳状物,强行剥离则露出红色、边缘不整的溃疡面。如滤泡周围黏膜坏死,常形成同心圆轮状溃疡面。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有的干酪样坏死。脾稍肿大,肝有可见灰黄色坏死灶。有时肺发生慢性卡他性炎症,并有黄色干酪样结节。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可通过病原分离鉴定(预增菌和增菌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用特异抗血清进行平板凝集试验和生化试验鉴定)和血清学检查。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

    预防该病的根本措施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消除发病诱因,增强仔猪抵抗力。饲养管理用具和食槽经常清洗消毒,圈舍要清洁,及时清除粪便,以减少感染机会。

    按照免疫规程进行免疫,对1月龄以上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预防,口服时,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开水稀释成每头份5~10 mL,掺入料中喂服;或按每头猪l头份疫苗稀释于5~10 mL冷开水中给猪灌服。

    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消除引起发病的应激因素,增强仔猪抵抗力。病猪应隔离治疗,搞好清洁卫生,定期消毒,以防传染。平时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发现病猪及时隔离,选用磺胺类药物及时治疗,病死猪应深埋。圈舍彻底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刷洗干净。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必要时,对假定健康猪用抗生素拌料进行预防。

    6.2 治疗

    对全群仔猪进行观察,发现病猪后立即隔离,及时治疗,并指定专人负责照料,治疗方法很多,介绍几种供选用。

    (1)首选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3~5 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日1~2次;或10~20 mg/kg体重内服,连用2~3 d。

    (2)土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上述药物均按30~50 mg/kg体重计算用药量,每日肌肉注射1次或分2次内服,连用3~5 d。

    (3)复方新诺明每天每千克体重70 mg,分2次口服,连服3~5 d。

    (4)磺胺二甲基嘧啶20~40 mg/kg体重,三甲氧苄氨嘧啶4~8 mg/kg体重混合后,分2次内服,连用7 d。

    (5)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5 mL/kg体重和25%葡萄糖注射液5~10 mL/kg体重,混合后,1次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5次。

    (6)阿莫西林4~7 mg/kg体重,一次性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 d。

    在治疗过程中,要结合发病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治疗,都必须坚持改善饲养管理与卫生条件相结合,才能收到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