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防医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杨欢 姚忠兵 郭蒙安 李媛媛

    摘要:目的:提出高校预防医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合理建议,培养能够将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有效地运用到国家公共卫生社会实践中,同时具备相關技能的优秀人才。方法:结合COVID-19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总结所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防控防疫体系的现存问题。结果: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存在政府社会重视程度不够、资源投入不充分、与市场需求不适应、单一等问题。结论:实现公共卫生事业未来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预防医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6-0110-02

    目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日益改善,随之而来的职业与环境危害、食品与营养安全、人口老龄化加快、疾病谱改变等问题也日渐突出,尤其是艾滋病传播、禽流感频发、2003年SARS大爆发和2019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一系列公共卫生事件,向我国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相对于医疗救治体系而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我国大健康背景社会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是否完备的决定性因素是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质量水平,改善社会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人才培养的质或量与公共卫生社会实践需求不协调等问题,对公共卫生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改革,培养能够将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有效地运用到国家公共卫生社会实践中,同时具备相关技能的优秀人才对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1改革背景

    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研究的宏观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基点,将预防思想贯穿始终,运用现代医学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分析研究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素,进而制定一系列预防措施,达到延年益寿的一门学科。2016年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建立覆盖全国公民的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来减少疾病的发生。如今,世界卫生状况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我国“健康中国”策略也提升为国家战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会医学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安危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近年来,“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提出并逐渐深入人心,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医疗卫生工作从诊断治疗为重点向以预防保健为重点转变,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疾控系统在中央领导下建立新冠感染的疫情防控工作体系,建设专业储备完善的队伍,富有责任,与人群联系紧密,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全力控制疫情的输入、蔓延、输出,切断疾病传播途径。进行线上线下的防护宣传;辖区内公共场所、农贸市场等地的消毒杀菌工作以及健康防护工作指导;收到疫情报告后第一时间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送检,做好临床工作人员的培训与保障工作;日常监测,收集和数据分析,实时的线上公开疫情数据的相关情况,为各地乃至全国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突发的疫情传播中,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的工作重点与职责:严格监测传染病传播信息,预测疾病流行的趋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尽快查明病因,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危险暴露人群,对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进行隔离。实施有效的传染病控制方案;指导培训相关人员掌握监测工作;开展传染病官方鉴定;实施免疫规划,规范器具使用管理;开展健康教育,普及防治知识;开展传染病研究,促进技术进步,为政府提出合理政策建议,及时反思不足,积极推动进一步的公卫应急体系和医疗体制的改革。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来势凶猛,全国疾控系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争分夺秒,严防死守,筑牢疫情传播的第一道防线。这场疫情也给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敲响了警钟,不仅要培养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培养一批既懂得公共卫生,又懂得系统防疫、应急响应的人才队伍。

    2我国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

    2.1政府、社会重视程度不够,资源投入不充分

    我国卫生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由于长期存在的“重治轻防”观念,使得我国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较发达国家低。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但卫生总支出仅占世界卫生总支出的2%;政府财政投入占医院当年支出的比重较低,城乡差距显著[1]。除此之外,我国医疗与预防之间的卫生资源分配存在明显差异性,国家拨款预算大部分用于临床研究,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科研资金存在严重短缺现象,对国家疾病预防控制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暴发是对国家公共卫生事业提出的巨大挑战,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是公共卫生危机处置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以监测、预警为目标,以干预、控制为目的,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控制疫情发展。此次疫情的处理方式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全国各级干部思维和应急能力,各政府机构排查和组织能力等存在着不足,改革刻不容缓。

    2.2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各级疾控中心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首选,但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绝大多数分布于基层,且高级职称比例较低,截至2017年,我国疾控系统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1.6%、30.5%,而初级及以下的人员占57.9%[2]。不仅如此,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本科毕业生有较高的科研及能力要求,考研率保持较高水平,但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待遇普遍偏低,专业对口率低,进一步限制了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就业形势对广大毕业生而言仍是巨大的挑战。

    2.3 课程设置单一

    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主要教授基本知识,并没有深入涉及相关领域,造成了本专业就业领域虽广,但就业后仍需不断学习相关领域知识,继续接受教育的局面。目前,掌握理论知识是我国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本科教育的首要目标,教育上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缺乏。相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本专业学生培养临床实践能力的时间十分有限,而临床技能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本专业学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同时,现场实践机会的缺乏,使本专业学生与人群的交流减少,降低了与人群的密切度。因此,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往往缺乏科研创新精神、缺乏临床操作技能、缺乏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3改革措施

    3.1课程设置改革

    提高办学质量是我国公共衛生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从本质出发,做好课程改革,控制招生规模,提高毕业生整体质量,分类培养应用型和科研型人才。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本科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其中包括临床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应急能力等。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探索,在教授课本固有知识的同时,介绍先进的科研成果,更要坚持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培养高质量的人才。(1)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扩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招生规模;(2)着重补齐公共卫生教育“重预防轻应急”的短板,实现公共卫生应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3)推进公共卫生教育的国际合作,培养国际化的公共卫生人才[3];(4)推进公共卫生教育“5+3”模式[4],保障毕业生质量。

    3.2加强应急能力培养

    2020年初暴发的COVID-19为新中国历史以来传播速度最快、影响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极大考验了我国社会治理和应急管理水平。应急能力往往在化解公共卫生危机时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应急能力的培养,建立完善的高校应急能力培养预案。除此之外,针对预案的实战演练实现了预案和演练的互相促进,通过演练教学,学生的应急能力才能得到较快的提升,并且在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适应新形势下高质量、快节奏的危机处理模式。

    3.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突如其来的COVID-19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不健全、重大传染病防治科研投入和平台建设总量不足、公共卫生和复合型防疫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在此之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同时,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政府提出了大健康的理念,需要大量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这种需求意味着人民对解决人口的老龄化和对健康的追求将与日俱增。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结合国家基本政策和市场需求,在不断的发展中探索,培养专业、富有创造性的公卫人才。

    3.4加强创新意识和前瞻意识

    在抗疫的攻坚克难阶段,我们需要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从“无”到“有”的创新思维。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层建设中心。培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当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培养具备优秀应急能力的公共卫生人才,是当今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卫生人才的社会需求。

    4改革意义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正逐步从传统医学范畴拓展至医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并形成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未来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殷大奎.建立公平高效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C/OL].(2006-09-16)[2020-03-20].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60920/15262932019.shtml.

    [2]程苏云,于迪迪,黄学敏,等.浙江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岗位设置现状分析[J].预防医学,2017,29(7):675-679.

    [3]朱雪波,夏露,刘燕楠.地方医学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实践与研究[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9(10):777-781.

    [4]邵凯隽,王文秀,叶发青.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9(5):384-387.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