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师制对生态学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培养

    唐雅丽 雷腊梅 肖利娟 许德麟 刘正文

    摘 要: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许多高校先后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而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度高、内容丰繁复杂且实践要求高的学科,其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始终属于慢热型。导师制的推行,有利于生态系本科生全面而细致的接触各研究方向,有利于培养本科生对生态专业的认同感。

    关键词:导师制; 生态学; 本科生; 专业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5-121-001

    导师制是15世纪初期由威廉威克姆首创于英国牛津大学,随后在各世界排名前百的大学内争相模仿[1]。自民国时期开始,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就开始实施。21世纪以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举措如火如荼,本科生的导师制也在各大学校争先上架[2]。

    首先,导师制是什么?首先其原则上,由1位教師指导1名学生(也可能是数名,酌情而定),由学院负责聘任、选配思想素质好、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严于律己、热爱学生并关心学生的成长老师,来为本科生服务。该项制度可以在本科一至四年级学生中始终贯穿。导师除了从学业规划上给予学生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在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等方面,也要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并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仅仅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大学生的培养,更应该着眼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再次强调,“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在导师制实行以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毕业论文上。而自1999年扩招以来,学生人数连年剧增,带教老师指导单个学生的时间减少,同时还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任务, 论文的教学形式存在局限性[3]。时间短、人数多、过程复杂等各方面的元素,造成该项教育最终流于形式,毕业论文质量年年下滑。

    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教师本身来说,科研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如果把教学看作大学的立校之本,那么科研则是大学的强校之本。不管哪种类型的高校,科研对大学的意义和深远价值决不可忽视。这也使教师本身很难平衡兼顾教育学生和科学研究之间的时间分配。而本科生导师制给了学生和老师更长的磨合时间,使得学生有更多时间接受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倡导在科研上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4]。

    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属于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2011年,经过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环境科学分委员会在“十一五”期间的努力,终于使生态学提升为一级学科。目前,全国有78所高校设置生态学本科专业,近百所高校培养生态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生,58所高校培养生态学博士研究生。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中远期对生态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会增加,尤其是对生态技术型、生态管理型人才需求量将会明显增加。

    同时,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知识体系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主干学科包括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环境科学等。涉及的学科更是包罗万象,丰繁复杂。其下细分的研究方向更是数不胜数。这也导致了本科生一方面对各门课程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另一方面在择业时,选择宽广。最终的结果就是,尽管国家对生态学有很多大人才缺口,众多大学也设立了的相应的专业,而最终本科生毕业后,选择继续在生态方向工作的人却很少。究其原因,还是对专业的认可度不够高所导致。

    在本系的导师制推行中,我们发现这一现象能受到很好控制。从导师层面来说,他们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各有所长。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知识结构以及对学科核心知识的延伸与拓展,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5]。对于本科生的指导,可以更深入自身的研究方向,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以身示范,既教知识,也教能力。从学生的层面来说,每个人感兴趣的点会不一样,有所偏好。而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时,可以发挥学生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深刻了解各课题组的研究状况,以及研究方向的最新前言,最大化地发挥实践性学科的魅力。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本科生了解整合全系资源来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使学生活学活用,并敢于创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导师制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对于生态学本科生来讲,更是培养了其专业认同感,有利于学校持续的像社会输送生态专业人才。

    项目资助: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双一流”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暨南大学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改革为例

    参考文献:

    [1]刘学政.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探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7-10

    [2]郑宝玉,黄志高,蔡声镇.大学本科学生实行导师制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132-135

    [3]郁冬梅.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初探——基于本科生导师制视角[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457(05):62-63

    [4]熊毅,周立三.试论人工生态系统——兼论太湖流域的发展[J]环境科学学报,1982(01):3-11

    [5]唐雅丽.自编教材与大学生能力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