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直面突发疫情
李颖
2020年的春节,必将是让我们终生难忘的春节,也将会是被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的春节。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孩子们的寒假充满了不一样的色彩。它改变了我们熟悉的过年方式,有关疫情的信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手机、电视等媒介扑面而来。这些信息中,大多充满了正向能量,鼓励大家坚定信心,抗击疫情;同时也不乏负面信息。这些信息难免会让孩子产生应激反应。作为家长,我们如何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合理应对?
一、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应激反应及建议
有的孩子说:“一睁眼,就收到、看到、听到各种疫情的信息,看到每天不断变化的数字,心里充满了紧张、焦虑和恐惧。”建议:首先,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接纳情绪。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之多、范围之广、内容之杂是一种普遍现象。各种各样的信息会引起人们的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让人们焦虑不安。作为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不必去否认或者压抑它,正视它的存在。其次,引導孩子学会有选择性地浏览信息。比如,选择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新闻及报道。最后,培养孩子正向思维方式,多角度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问题的影响。
有的孩子说:“我们家被隔离了,因为同一单元发现一名确诊病人,我担心自己或者爸爸妈妈会有事。”人们在面对未知环境时,会产生各种焦虑和担心。这样的心情可能会伴随着“患得患失”的念头而来——如,我会不会耽误上学?要是真的被感染了,我该怎么办?同学们、老师们会怎么看我?建议:首先,家长要避免自己的恐慌情绪,保持与外面的沟通,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其次,帮助孩子尽量转移注意力,多与孩子聊天,进行正向引导。最后,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份有规律的家庭作息时间表,比如把一天的工作划分为学习时间、休息时间、游戏时间、进餐时间等等,坚持每天必做。这种方式可以给孩子带来一定的稳定感,稳定感对于应对未知感非常重要。
有的孩子说:“我们家情绪都很稳定,只是天天不能出去,在家待着实在太无聊,每天就是吃、睡,还在家长逼迫下学习。”建议: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真正能与家长坐下来谈心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居家期间,正可以与孩子分享自己曾经的故事,也听听孩子的心声,促进亲子沟通,彼此获得心理支持,增进亲子关系,共筑心理安居。
二、新冠肺炎疫情后必须预防的问题
调整好情绪,预防“替代性创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刘军认为,“替代性创伤”主要指:在目击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之后,损害程度超过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现象,通常都是出于对生还者及其创伤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精神崩溃。简而言之,也就是说,其他人的言行及他们的行为后果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大多数人在这期间没有去过疫区,没有接触过确诊人员,没有感染病毒,但我们可以通过铺天盖地的信息听到、看到他人从疑似到确诊甚至死亡,我们也会从中间接感受到患者的痛苦,这就是替代性创伤。
同样的,如果他人看到我们通过进行心理调适,实现了身心健康,他们可能也会受到鼓舞。所以,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幽默感和客观性,对孩子做好正向思维的引导。同时,适当的亲子游戏、娱乐可以帮助我们缓解负面情绪所带来的压力,帮助我们脱离大量的恐慌和焦虑。冥想、合理的放松技术等训练也可以让情绪得到缓解。
谨防既往创伤经历被诱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焦虑、紧张等情绪带来的瞬时记忆容易被反复调出,同时容易引发联想,特别是创伤性记忆的“扎堆”效应。这些反复出现的不愉快记忆经由疫情中各种事件刺激体验后,会得到再次强化,进而影响自身的人际关系,导致呈现人际不信任态度,乃至产生敌意。家长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有此类情况产生时,力争做到把问题搞清楚,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面对突发疫情,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定信心,心手相牵,定会在不久的明天一起迎来春暖花开。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淄博,255022)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