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

    王羽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效吸收掌握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要基于这些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是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提出问题、怀疑、总结、分析问题的过程。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模仿教师不等于探究,很多教师对真正的探究理解不够全面。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愿为广大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思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科学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其日后学习理、化、生等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构建课堂时要体现出课程的特点,多设计学习探究活动,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思维素养,并且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不仅如此,在开放有趣的教学氛围下,学生会对学习活动有更积极的参与兴趣与热情,思维的主动性会更强,问题解决的效率也会更高,最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一、小学科学探究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皮亚杰理论提出:孩子在十几岁时思维和认识已经超过现实本身,将现实纳入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范围。简而言之,该阶段的孩子完全可以摆脱现实约束思考问题。由此可见。

    小学阶段让学生进行思考、质疑、总结等思维活动是科学探究重要内容,即:该阶段的学生完全具有科学思维。其次,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行为和技能、知识和思维容易受到影响,且发展迅速,此时若可以抓住学生科学思维,对其进行启蒙、指导、训练、激发,则有利于培养其探究性思维,提高教学效果。最后,从教学实践角度分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实,现代教育提出了做中学,因为小学科学课不仅以探究学习为目的,也以探究为科学学习方式,手脑结合才能深入学习,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外,科学学科综合了客观性与主观性。其中,客观性仅是表层意义的客观,说明了科学知识具有开放性特点。所以,科学学科不仅是结果,也是过程。对教师来说,教学既是教知识,也是知识的生成过程,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诠释了科学思维的培养也是这样。

    二、小学科学探究性思维训练的方法

    (一)创设趣味化的实践探究活动。

    为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开放的探究活动空间。小学科学课本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有非常浓厚的生活化色彩,教师可以基于这些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一些具体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带着问题实践,并且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探究活动解答问题,让学生慢慢掌握相应的知识原理。比如,在教学《形形色色的动物》时,在寻访动物的教学环节,教师就可以开展室外教学,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近距离观察蚂蚁、蜗牛等小动物,加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本内容。教师还可以结合这个教学主题创设一些趣味化的活动情境。比如,可以利用小故事或动作模仿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展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一些习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知识延伸,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有更强烈的参与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创设引发学生思维的探究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提问,充分發挥问题的教学导向作用,通过探究性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与解答中掌握背后的知识原理。教师在创设教学提问时要做合理考量,除了要让问题内容和教学主题有紧密关联,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在教学《身边的材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出示眼镜与尺子等教具,随后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吗?”

    带动学生思维自然过渡,让学生从身上找物品,并说出制成物品的材料。随着学生慢慢进入学习氛围,教师可以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随意找寻可见的物品,向学生提出“是否可以用之前的材料代替制作”等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材料的特征,让学生通过研究获得相应的答案。这种教学提问的模式很好地建立了师生间的交互渠道,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开放,并且逐渐建立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认知。教师在以问题为向导展开知识教学时要注计具备生活化色彩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易于学生理解,也能让学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三)创设探究性的实验活动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多给学生设计各种实验探究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添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兴趣与热情。同时,学生也能在过程中锻炼思考分析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能逐渐形成与强化动手能力。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印象,促进教学难点的化解,并且可以给科学课堂带来更多乐趣与活力。比如,教师在讲到《浮力》时,为 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浮力相关知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个教学主题创设相应的实验环节。实验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让学生自由发表言论。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不完整的表述及概念认知上的错误,并且合理利用学生现有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兴趣。随后,教师可以分析讲解实验要求和具体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展开实验操作,指导学生通过木块与砖块在水槽中的沉浮状态,判断沉浮标准。这个实验操作相对简单,但是要想基于实验的过程分析其中的知识原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活动带给学生思维上的启发,并且潜移默化地融入关于浮力的知识,以这样的方式建立学生的初步学习认知,让学生的学习印象更为深刻

    结语:总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利用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外,还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这些都为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开展,以及科学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解萌. 不同学段小学生科学探究特点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2]陈丹,王珠珠.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83-8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