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李安电影美学风格论

    谢卓含

    【摘 要】李安作为在美国接受电影教育的中国导演,其影片无不渗透着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身影,在两种文化交融之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悲剧美、意境美、人性美,引起了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观众的审美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因此才能够跨越国界,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可。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李安;美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2-0075-02

    李安是世界知名的电影导演,也是亚洲唯一一位三次问鼎奥斯卡的导演。他的电影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仅俘获了中国本土观众,更是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支持和赞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影片中东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作为一名在美国接受电影教育的中国导演,李安的每一部影片都无不渗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现代电影技术包装的形式下,使其既具有含蓄细腻的东方特质,同时又兼具西方开放而浪漫的特征。此外,虽然影片基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价值观念的差异,但与此同时,其中所呈现的极具普遍性的人类情感,也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审美认同与情感共鸣。这些独特的审美特质共同构成了李安电影作品极具内在感染力的美学风格,使其得以在国内外众多电影作品中脱颖而出、长久地立足于世界影坛。

    纵观李安迄今为止的13部电影作品,从家庭伦理到武侠、爱情再到科幻、3D题材,形式变换多样,其内核却都无不深受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打上李安烙印的美学风格。

    一、悲剧美

    在李安导演的电影作品中,从来不乏诙谐幽默的桥段,但从整体上来说,这些作品还是以悲剧为主的。悲剧艺术理论起源于西方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了比较完整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①,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发人们怜悯和恐惧的情感来使其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李安本人也曾经说过:“怜悯和恐惧,它具有对人类精神提升的作用。”②而對心灵的净化、对精神的提升,正是李安电影中悲剧美的体现。

    接受了美国戏剧教育的李安,深受悲剧艺术的感染,并将其广泛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1997年上映的《冰风暴》被普遍认为是李安对悲剧电影的初次尝试,其实不然,在《冰风暴》之前,作为李安开山之作的“父亲三部曲”就已经开始具有了悲剧的底色。“父亲三部曲”中,《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都以“父亲”为主线,讲述了中国传统家庭在东西方文化或新旧文化碰撞下的变迁及个体在其中的命运,表面看起来都是皆大欢喜的中国式喜剧,圆满之下实则暗藏着人物始终无法摆脱束缚的悲剧命运。被视作悲剧初探的《冰风暴》以及之后的《与魔鬼共骑》则是时代的悲剧,前者故事背景处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混乱的年代让人们不计后果、为所欲为,以致酿成苦果;后者则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残酷以及在这之中生存着的个体的不幸遭遇。

    《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则将爱情悲剧展露无遗。《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和俞秀莲互相爱慕多年,但碍于传统礼教的束缚,无法逾越。俞秀莲曾与他人定下一纸婚约,直到最后,李慕白临死前才表明心意,这是观众一直期待的一幕,但就是这样相爱已久、终于互诉衷肠的两个人却从此阴阳永隔。另一头的女主人公玉娇龙出身名门,却不能选择自己的婚姻,她逃离家庭的束缚,以为闯荡江湖就可以自由自在,但李慕白的死又让她失去了方向,即使后来和曾经的爱人罗小虎重逢了,但第二天她就在罗小虎面前跳崖了,同样是一个悲剧;同性恋题材的《断背山》更加典型,整部影片都环绕着悲剧的氛围。两个男主角在断背山相识相爱,但又因同性恋的禁忌不得不分开,把感情都留在了心底,直到杰克去世,恩尼斯才知道杰克有多爱他,但一切已经无法挽回;《色戒》中爱国学生王佳芝从走上卧底这条路开始,就注定了她悲剧的爱情和命运。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又将悲剧故事渗透到信仰、社会中去,使故事更加引人深思。

    这种弥漫于李安电影的悲剧美,升华了影片的主题,也在给观众以缓缓痛击的同时,让人们去思考现实人生、去反思个体和社会,净化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使其具有了一种崇高的美感,成为李安电影极具代表性的美学风格之一。

    二、意境美

    中国古典美学讲求意境,无论是诗歌还是书画都以有意境为上,不仅要“情与景汇”,还追求“境外之致”,宋人严羽所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正是对其审美体验的恰当描述。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李安,在其影片中不断地营造这种不可言说、只能意会的意境之美,既烘托了故事人物的情感,又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使其影片如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李安对意境的营造在《卧虎藏龙》中达到了巅峰。影片主要的故事背景一是江南水乡一是新疆大漠,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李慕白和玉娇龙竹林打斗的一幕。两人身着白衣,穿梭在翠色竹林之中追逐、打斗,画面只剩下两种主色——白和绿,除了人物衣物的白,大部分都是竹叶之绿,竹林又因光照和晃动而与竹影虚实掩映投射在人物身上,两种色彩在光影中交错分离,两人情感也随之产生微妙的波动,使其虽是打斗场景,却极具诗意;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本位列“四君子”之一,自古就被各朝各代的骚人墨客自拟其高洁、虚空之气节,在这里也烘托了李慕白一代大侠的品格与气度,赋予影片一种超脱世俗的美感,也使整个画面宛如一幅动态化的竹林对阵水墨画。

    再如《断背山》,断背山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意境之地,天地、山谷、羊群、河流,宛如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使得影片的每一帧画面都凄凉唯美而不落尘俗,即使人物在这之中做着煮饭、放羊这样在乡村常见的事情,也让人感受到一种静逸之美。影片中没有激烈的动作场景和强烈的情感爆发,人物的情感都涌动在表面的静逸之下,让人隐隐作痛。断背山凄美壮阔的氛围的积淀,也渲染了两个主人公之间凄凉而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余味无穷。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呈现给我们的画面也是很有意境的。少年派在海上与老虎共求生占据了影片的绝大部分内容,画面中基本是以一条船、一只虎、一个人为前景,其余大部分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和大海。例如在繁星满天的夜空下,海水也倒映出夜空闪烁,宛如置身于无垠宇宙之中,少年派和老虎都陷入了沉思,仿佛心灵在宇宙之中得到了净化,营造出一种广阔寂寥、茫然不知所终的意境。影片中的两种故事结局,一真一假、亦虚亦实,没有明确说明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故事,也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诸如此类,在李安电影中还有很多呈现,可以说李安电影不仅仅局限于追求画面之上的种种意境美,更将带有中国气韵的意境之美融进了故事情节、人物情感当中,使其更具诗情画意与无穷韵味,给观众以持续性的情感震撼与心灵的净化,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

    三、人性美

    无论是对西方悲剧艺术的应用,还是对中国古典美学之意境的发挥,二者最终都归结到李安在其电影作品中对于人性的关照和表达。

    在“父亲三部曲”中,每一部影片都以父亲的角色为主线,父亲象征着中国传统家庭的权威,也代表着与新式文化相矛盾的传统家庭伦理,这三部影片也展现了这种传统思想文化与新式文化以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但在这种种矛盾之中,人物之间并不完全是冲突对立的,李安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美的一面。在《喜宴》中,身为同性恋的儿子隐瞒了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而父亲也为了儿子隐瞒了自己已然知道真相的事實,用另一种方式避免了矛盾冲突的发生;《饮食男女》中的父亲,每个周末都会做一桌子菜、聚集全家人,以及给三姐妹洗晾衣服、每天叫她们起床等种种细节之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情。

    正如李安的《理智与情感》所要表达的那样,电影中的很多人物都处在理性与感性的矛盾中无奈挣扎,《色戒》中的王佳芝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作为卧底的王佳芝在与汉奸易先生交往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一种矛盾挣扎的状态——面对民族大义,她厌恶做了汉奸的易先生,面对个人情感,她又无法自拔地爱上了易先生。最后面对家国正义和情感本能时,她原路返回救了易先生,而易先生却忍痛杀了她。王佳芝选择了感性战胜理性,易先生选择了理性战胜感性,把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呈现了出来,既表现了人性之美,也暴露了人性之丑。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则将人性放大到了极点。跟随成年派的回忆,我们见证了少年派和一只老虎的海上漂流奇迹,但到了最后,影片才借获救后的少年派之口说出另一个残酷的结局。在这个残酷结局中,少年派杀掉了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另外两人的厨子,为了生存下去在精神恍惚的状态下甚至吃了自己母亲的血肉。在海上求生的极端条件下,人类的动物本能被激发了出来,人性中潜伏的兽性占据了人的意识,然而在这场劫难过后,派并没有因此陷入阴霾之中,他将这个残酷故事转化为一个奇幻的海上生存奇迹,给人以生的希望。

    人性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是内化于一个人的血脉之中而不可独立存在的,影片中所展现的人性的真善美亦或假丑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评判,但它能够给观众带来的内心的震撼与思考却是持久而不可替代的。

    东西方文化交融下所产生的悲剧美、意境美和人性美,共同代表了李安电影中具有普遍性的美学风格,这种美学风格中所融汇的东西方文化,也使得李安电影能够跨越国界,获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环境的观众的审美认同,进而走向世界电影舞台的中心。

    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9页.

    ②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孙玉桃.李安电影的美学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5]陈薇伊.论李安电影艺术的美学研究[J].艺术品鉴,2017(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