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育教学观促进学生运动习惯养成的途径探讨

    邱云涛 单保海

    【摘要】体育教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泛的学科,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自主的运动习惯。本文以确立“大体育”教学观的理念,将其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探讨学生运动习惯养成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体育教学观;学生;运动习惯;途径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渴望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下,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2008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卫生部正式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并就此进行了部署,其中,健康促进是重要是一重要环节,报告中明确提到了以科学健身运动为导向的青少年健康行动计划,兴起全民健身活动,这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健康目标的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生活条件优越,兴趣爱好广泛,其对体育的价值认识并不深远,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他们身上在逐渐的退化,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测试结果显示,我国大、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反而还有下降趋势。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有效的体育运动,特别是缺乏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没有养成运动习惯。体育教学作为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十分重要,但是,当前体育教学的时数安排却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体育课还不能独立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因此,体育课必须与课余体育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实现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

    二、大体育教学观的内涵

    大体育教学观首先要从全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身体的、心里的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善状态,是多维的健康观;其次是要树立整体的意识,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而充分发挥了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再次,在体育教学方法上要加强研究与实践,并有机地结合,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运用,使之产生“化合效应”,以便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教学工作;最后,要强化“内外”结合,拓展体育教学“时空”,这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延伸的必要途径,也是学生体育运动养成的基础。

    三、影响学生运动习惯养成的因素

    当前,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运动习惯”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主观方面

    1、传统的家庭教育观的影响,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与家教育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初中、高中阶段,的压力,大学以后的就业压力,以及经济费用支出都导致对身体素质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制约着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2、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的缺乏。评价体系缺失是大学体育工作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导致学生群体对参加体育课和增强体育运动锻炼的意识淡化。

    (二)客观方面

    1、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缺乏。体育器材与场地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前提。有限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器材,在客观上给学生的体育运动锻炼带来了不便,阻碍了在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形成。2、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从目前来看,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从数量到质量都有待大幅加强,这给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大体育教学观促进学生运动习惯养成的途径

    (一)体育教学中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现代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生活的节奏及压力使人们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健康的重要性,但是传统体育教学的体质教育观,竞技体育观助长了体育即运动的错误观念,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未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的整体健康目标。

    (二)体育教学中要有“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形势下体育课程的核心理念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体育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以及道德和人格发展。1、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将自己置于教学氛围内与学生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得到发挥。学生的个性受到尊重,保持愉快的情绪,才能激发培养学生运动的自觉性。2、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深深的兴趣,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3、对体育教学内容,学生要有选择的空间。克服过去那种学生喜欢的内容没有写入教材,而学生不喜欢的教材又不得不学的局面。

    (三)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差异

    体育教育是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学生运动技能、运动行为的改变。从健康的角度看,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为终身的体育运动习惯奠定基础。

    (四)注重营造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运动方法,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学生领悟体育活动的乐趣和价值提供一个有效平台,进而使学生打下终身体育思想基础,养成体育运动习惯。

    五、结论

    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模式没有根本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对培养中学生自觉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带有负面的影响。从大体育教学观的角度,维度出发,注意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形成长短结合、大小结合、课内外结合的广泛、生动、活泼的局面,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和体会体育运动的乐趣,对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成果,编号:12542231.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