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第十四师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摘要]本调研报告是基于对兵团第十四师及下属团场较深入的调查,从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等方面总结了十四师近几年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成绩,同时指出并分析了第十四师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投入经费不足、文化人才匮乏、文化资源利率低、文化产业未成规模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对策建议,为十四师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提供支持。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交流;老兵文化;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5—0109—04
[作者简介]王薇,女,兵团党委党校文史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兵团文化、传统文化。
全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在兵团向南发展的大背景下,笔者对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及相关连队就文化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主要通过访谈和实地调查的形式展开。兵团第十四师成立晚,离首府最远,条件最差,地理环境最恶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在文化资源方面,十四师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拥有新中国屯垦戍边文化的典型——沙海老兵文化;另一方面,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有沙漠,也有草原,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民族多样,天然拥有多种文化元素,是各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典型地区。同时,十四师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在城镇规划中便显示出鲜明的文化特色:二二四团团部所在地昆玉市2016年挂牌成立,汉族人口居多,城市设计上以中原文化和北京文化为主;四十七团是解放和田后开垦的第一个垦区,以军垦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皮山农场是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主要体现维吾尔族民俗文化;一牧场位于昆仑山下,拥有一百多万亩天然草场,主要展现草原文化。[1]从顶层设计入手,也是近年十四师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的重要原因。
一、第十四师文化建设成绩突出
(一)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物质保障。十四师昆玉市现有文化活动中心1所,文化传媒中心已经招标完成,广播电视台、影剧院也正在建设中。各团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按照“六有”标准进行重新建设,同时更新了设备。连队均有职工文化活动站、农家书屋,通过购买、捐赠等方式书屋藏书日益丰富。四十七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改造升级,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文物,采用了更加现代试听设备,对于前去参观学习的群体有着极大地吸引力,参观体验更真实生动。据讲解员介绍,近两年纪念馆接待游客人数很多,高峰时日接待量上千人。
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惠民工程完成。广播站开展“三级广播联网”试点工作,完成团场广播电视联网设备招标工作;调频广播发射机已安装调试完毕,发射频率为95.2MHZ,试运行期间主要转播兵团广播电台综合节目;所有团场地面无线电视数字覆盖工程安装调试完毕,已投入使用;历时三年的高山无线发射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也已经完成。此外,实施了送文化送电影送知识进连队(社区)工程。仅皮山农场全年图书阅览室每周开放48小时,阅览5406人次,电影放映130余场,观看15000余人次,广播站播放节目48期。?譹?訛
(二)文化活动空前繁荣
由于十四师少数民族职工众多,加强族际文化交流交融,增强各族职工的文化认同,进而促进各族职工群众“五个认同”意识就成了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十四师的文化活动总体是围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老兵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开展的。
1.弘扬“老兵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四十七团是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典型代表,从1949年12月横穿沙漠解放和田,沙海老兵们铸剑为犁,几十年如一日,为边疆发展和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就是“老兵精神”。这段历史四十七团职工群众耳熟能详,调研小组进行了随机采访,街头巷尾的群众便对老兵故事如数家珍。为了弘扬“老兵精神”,四十七团对老兵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扩建和升级,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打造沙海老兵的文化品牌。從2012年举办首届沙海老兵节,到现在已经举办第六届了。各族干部群众通过参观烈士陵园、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沙海老兵纪念馆,观看老兵专题片,听老兵故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仅2016年到47团接受教育的各族干部职工群众达3.2万人次,?譺?訛老兵文化也辐射到了地方,据统计,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的游客,一大部分来自地方。和田地委及七县一市四套班子领导赴47团接受沙海老兵精神教育,共有310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参加,这些活动于弘扬老兵精神,增进兵地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认同,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推广国语,扫清语言交流障碍。广泛开展“学国语、学政策、学法律、学技能”活动,举办职工夜校,对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的国语水平进行培训,共开展3080场次,培养30000余人。其中,二二四团在“两村”维吾尔族群众中开设国语扫盲培训,通过近一年的培训,大多数职工群众已具备汉字的读写能力,部分职工群众已能用汉字进行简单的写作,扫清了民族间语言障碍,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同时,开设“国语成果展示台”栏目,以图片形式发表少数民族职工学国语、用国语的成果。
3.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文化共识。十四师开展“公民道德月”和“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活动,开展“十大礼仪”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报道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弘扬社会正能量。同时,邀请北京市文联、兵团歌舞团先后到二二四团、一牧场、皮山农场慰问演出,3000余人观看了演出;兵团杂技团、兵团豫剧团来师市团场和访惠聚演出,4000余名职工群众受益;?譻?訛推出大型文艺节目“乡愁”,先后举办了清明、端午、中秋乡愁诗歌笔会,吸引了和田地区文学爱好者近百人参加,推动兵地文化融合,同时最大限度凝聚文化共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和田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4.举办文化艺术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二二四团举办“昆玉之秋”玉枣文化艺术节,一牧场连续五年举办“万山之祖”旅游文化艺术节,皮山农场举办手工制品暨美食文化艺术节,举办诺肉孜节广场文化活动,每逢节日就组织万人“小苹果”和“麦西莱普”广场舞展演,各农牧团场组织职工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定期到团场文化广场开展一连一特的“百日广场文化活动”;仅2017年兵团第十四师各单位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就多达150余场次,参与人数24500余人次。?譼?訛
(三)文化产业成果丰硕
1.旅游区建设方面。十四师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四十七团通过推动红色旅游带动文化产业。目前,兵团红色文化培训中心、红色记忆绿色农家综合旅游区、沙漠胡杨林探险体验旅游区等正在建设中。一牧场结合独特的雪域草原风光和游牧、餐饮、民族等特色文化,打造了“万山之祖”雪域草原景区。2016年,昆仑山大峡谷景区正式挂牌,成为国家AAA级景区,尤其到了夏天,游人如织络绎不绝,仅第六届昆仑山摄影旅游文化艺术节当天,慕名而来的疆内外游客就达3万余人。
2.影视剧创作方面。仅2017年,十四师就完成12部专题片、1部纪录片和1部微电影的摄制工作。制作讲述一牧场全国道德模范“喜喜连长”张永进故事的一部音乐广播剧和主题歌在中央、自治区和兵团广播电视台播出,获得一致好评;纪录片《予人玫瑰 手有余香》获得兵团纪录片一等奖,微电影《一个人一段人生》获得兵团微电影大赛三等奖,纪录片和微电影在腾讯网上播放后,社会反响良好。
3.新闻出版方面。十四师相关部门编辑出版了老兵故事集《永不换防》之一、之二,出版《昆仑山那个牧场》、双语连环画《喜喜连长张永进的故事》《民族团结礼赞》,出版《昆玉情》《记住乡愁》两部文学作品集,近3万册书籍分发到师机关、各团场、师直各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和援疆干部手中。
二、第十四师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文化建设重视度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除了主管宣传文化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外,其他领导相当一部分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解不透,谈起经济工作头头是道,谈及文化却片言只语,普遍存在“嘴上重视,实际不重视”的现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没有形成“两手抓、两手硬”。导致从事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深感自身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和认可,工作缺乏热情,基层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二)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有限
十四师是全兵团里是唯一没有专项经费的单位,导致办报办台困难,举步维艰。如广播电视台,没有任何办台经费的情况下,没有独立前端,没有专门的网路电视,广告收入几乎为零,导致从事报纸、电台等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困难,人才自然流失严重。和田屯垦报社也没有任何办报经费,自2010年公开发行以来,虽增加维文报,但无编制无经费无设备,导致报社发展举步维艰。十四师唯一的文工团也缺乏经费支持,致使演出服装陈旧、道具简陋,面临着解散的危险。
(三)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按照国家制定的公共服务文化体系标准,应有完善的“三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以及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十四师昆玉市都还未完全达标,各团场的情况更是艰难。各连队职工文化活动站面积小,设施配套不齐全,导致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尤其是部分偏远连队,文化活动室年久失修,设施简陋、破旧,甚至没有单独阅览室,上级配发的书籍无法摆放,少数民族为主的团场配发的维文书籍匮乏。
现有的一些文化活动场所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某团场阅览室的房间面积本来就不大,反而堆放了许多杂物,书籍报刊的种类和数量倒很少,书籍大多是多新近出版的,内容也比较单一。调研中得知,阅览室平时很少开放,没有成文的管理制度,来借阅的人也不多。在随机采访职工时,大多表示较少前去阅览室。
(四)缺少编制,文化人才匮乏
一方面,从事文化产业的工作编制少,级别低。广播电视台、报社级别为科级,且批编制十分困难,几近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现有人才也流失严重。皮山农场2012年成立了全师唯一的文工团,也因为文化队伍的薄弱,文化人才的匮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和田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经济落后,收入偏低,很難吸引优秀的文化人才。师市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匮乏,各团场、连队宣传文化队伍基本上是各单位的政工员、副指导员兼职,形成人少事多、一人多岗多用现象,专职抓宣传文化工作的基本没有。
(五)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文化产品不够丰富
大多数职工群众在平日闲暇时间,经常性的文化活动是看电视、上网,有的年轻人热衷打游戏。昆玉市和团里的文化活动形式相对丰富一些,群众会自发组织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等活动,参与度较高。但总体而言,文化活动形式还是较单一,文化产品不够丰富,无法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需求。
(六)文化资源发掘利用不足
十四师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有很多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如皮山农场的吐尔地阿吉庄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原生态历史文化旅游区、跃进水库,四十七团的屯垦文化资源、一牧场雪域草原文化等,目前都没有被有效开发利用起来,对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不足。
三、促进十四师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四师地处和田地区,人口结构不合理,宗教文化影响深远,宗教氛围相对浓厚。实现和田地区的长治久安,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根本出路在于优化人口资源,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 “五个认同”。在当前情况下,要实现这个长远目标,文化建设必须要得到重视。
(一)增强各级党委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贯彻中央对兵团的定位和指示精神,从发挥兵团“三大功能”“四大作用”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作用。以文化建设促进“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为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服务。一要加强对领导的教育,让他们改变观念,切实重视文化建设;二要将文化建设细化为若干指标,与政绩挂钩,纳入领导考核范围。
(二)制定文化建设规划,增加经费预算
师市需要搞好顶层设计,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文化建设规划。兵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规划增加南疆师(市)、团场宣传文化干部编制,出台引进人才优惠措施,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与师团里配套使用。此外,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参与,吸引民间资金的投入。
(三)吸纳人才,建立专业化文化人才队伍
首先,领导必须重视人才,从编制、财力、物力上给予保障,通过公务员招录、现有人员转岗等各种渠道吸纳人才;其次,加大专业人才及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安排专项经费狠抓培训,培育文化能人和基层文化带头人,使他们真正成为十四师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再次,加大对宣传文化部门、媒体,文艺团体扶持力度,解决基层职工群众文化生活贫乏,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新风尚和“去极端化”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
在师(市)、各团场建立电影院、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扩建各连队职工文化活动站,完善其配套设施。因地制宜,提高公共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拨出专款为农家书屋购买新书。其中,团连一级的阅览室农业科技书刊必须要占一定比例,便于职工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在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和民汉混居团场,要兼有一定数量的维吾尔语书刊和国语学习书刊,营造学习国语的氛围。
(五)扶持健康的民俗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交融
改变以往政府导向的供给方式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党和政府的相关文化政策,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维吾尔族古尔邦节、诺肉孜节等,组织健康的民俗文化活动。如贴春联、闹元宵、包粽子、划龙舟、吃汤圆、放花灯、吃月饼等,吸引群众,以达到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文化促進民族团结的目标。
(六)加强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激活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进一步促进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和引领力。[3]鼓励支持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深入挖掘、提升文化资源的内涵,探求适合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4]如二二四团和四十七团可以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屯垦体验旅游、沙漠探险、农家生态旅游,开发旅游特色纪念品,带动周边连队的餐饮、休闲娱乐产业。皮山农场可以依托“吐尔地·阿吉”庄园,建成以此为中心的文化旅游路线。依托水库湿地,建设水产养殖场,开发农家乐吸引附近居民前来观光度假。一牧场在昆仑山脚下,利用美丽的自然资源,开发雪山探险、打猎、赛马,篝火晚会,品尝特色风味等旅游项目,同时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如对牦牛、马肉等进行深加工进行销售。
总之,十四师在文化建设中,需要坚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通过打造沙海老兵、草原雪域等文化品牌,创新地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丰盛的文化生活,促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助力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范志俊.文化润昆仑——十四师昆玉市文化建设纪略[J],当代兵团,2018(02).
[2]李建军,陈彤.新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68.
[3]李建军,陈彤.新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92.
[4]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探索[Z].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81.
责任编辑: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