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概念阐释来构建议论文说理的层次
施仁港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对于议论文写作而言,概念阐释(含概念界定)就是属于“正名”的工作,是议论说理的前提。徐贲先生认为:“清晰的概念对于任何一种理性、逻辑的说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说理都是从定义开始的。”不仅如此,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概念阐释还有很强的篇章构建功能,经常用来拓展议论文的说理层次。下面结合实例,进行具体探讨。
一、概念阐释构建议论文说理层次的依据
议论文写作中的概念阐释一般是指对文章的论题、论点和试题中出现的关键词语、短语和句子等核心概念作出合宜的说明、陈述和解说,以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在说理的过程中,一个核心概念一般只能表达一个确切含义,而且要一以贯之,对全文的思路起统领作用,否则就有可能违反同一律,产生偷换概念或偷换话题的错误,而这是论证说理的大忌。
因此,概念阐释的主要目的,就是从核心概念的众多可能的意义中筛选出最为切合特定语境的特定意义,或者赋予核心概念只有在特定语境下才能成立的特定意义。核心概念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意义,比如引申义、深层义、象征义、比喻义、新解义和临时义等都是经阐释以后才凸显出来的,它们有的成为文章立论的依据,有的成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有的则成为文章的分论点等,这些凸显出来的特定意义通常也就是文章独到或深刻之处。
阐释核心概念的方式,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对比)等,而从广义的角度来考察,则尽可以不拘一格。其主要方式有下面几种:
1.集中阐释概念的内涵,为确定文章的立意提供依据
集中阐释概念的内涵,可为下文要展开的论证说理提供依据,确定立论的范围。这又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只对概念进行界定,尚不构成具体的议论说理的层次;另一种是对概念进行界定后,同时还对之进行具体的阐述解说,往往构成议论说理的一个层次。
2.从多个层面来阐释概念的内涵并分别加以论证阐析
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或层面来分条阐释核心概念的内涵,而且每一角度或层面的内涵均为文章所在层次的论点并分别对之论证阐释。这样,被阐释出来的概念内涵其实构成该文主体部分说理的若干或全部逻辑框架。这个核心概念或代表这个核心概念在文中具体内涵的关键词句贯穿逻辑框架的始终。被阐释出来的概念内涵如果属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则他们之间一般构成并列关系;如果属于不同的层面,则他们之间一般构成递进关系。
3.以破立结合的方式来阐释概念的内涵(并加以论证)
即在阐释概念的内涵之前先否定或批驳他人对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然后再阐释作者独特的见解。这种阐释方式也分两种情形:一种只为确定文章的立意提供依据,但往往也构成文章主体部分的一个层次,一般置于主体部分的开头;另一种则形成文章先破后立的结构框架。
上面列举的是议论文中概念阐释的常见方式。正是议论文中概念阐释的多样性才为议论说理层次的构建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也因此,在许多议论文中,概念阐释的过程其实就是分析说理的过程,承担着拓展思路、深化思维、让说理走向深刻的功能,同时自然也有助于快速建立论证框架,限时成文,因此对考场议论文的写作有着特殊意义。
二、概念阐释构建议论文说理的单个层次
议论文主体部分对某个关键概念直接界定之后,还通过或举例子,或摆现象、或引名言、或破立结合、或比较(对比)辨析等方式进行具体甚或形象的阐释,以便更好地揭示概念的内涵,此即构成文章主体部分的一个重要层次。该层次一般放在主体部分的第一层,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是下文说理走向深入的铺垫和基础;但如果是比较(对比)辨析,也经常放在主体部分的最后一层。
下面这个语段属于举例阐释:
那点星火,可以是生活中的某種兴趣爱好,也可以是自己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某种能力、禀赋。童话大王郑渊洁上小学时,写了一小段话,老师特别欣赏,并拿到班上朗读。这件事给了郑渊洁莫大的鼓舞,激发了他写作的信心和力量。伴着这种力量,他致力于文学创作,发表童话作品上亿字,成为名副其实的“童话大王”。那一小段话的写作,竟然成为他作家人生的起点和巨量作品的源头。细细思量,我们每个人何曾没有一些小小的成功,没有一些相对而言略胜一筹的地方?(陕声祥《青年人要寻找自己的星星之火》)
本语段对具有比喻义的关键概念“那点星火”(“星星之火”)进行直接界定,揭示出其比喻义“生活中的某种兴趣爱好”或“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某种能力、禀赋”,并列举童话大王郑渊洁之例加以具体阐释说明。这样,读者对于文章中的“星星之火”的内涵和作用就有了明晰的认识,特别是段末的反问句,有力强化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下面这个语段是对“尽人事,听天命”的阐释:
“尽人事,听天命”语出《镜花缘》,意为要尽心尽力去做事,能否成功,那就听从老天的安排吧。季羡林老先生将之概括为“一切随缘”;管理大师曾仕强评之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而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进取而不激进的态度,它不像老庄之学那样消极避世,认为上到寰宇,下到蝼蚁,都应在所谓的“道”中随波逐流;又非“付出就要收获”那样绝对,让人汲汲于功名利禄,发疯眼红,急功近利地去得到。(本校学生习作《人事毕尽,天命自归》)
本语段点明“尽人事,听天命”的出处后,以近乎翻译的方式对之进行界定,再引用季羡林和曾仕强两位名人的理解对之作进一步阐释。然后通过作比较(对比)的方式阐述作者本人的独特理解和评价,彰显“尽人事,听天命”的内涵。一段之内,腾挪跌宕、旁征博引而从容不迫,殊为不易。
下面这个语段系引入相近的概念进行比较阐释:
当然,宽恕须及时,却不是毫无原则的妥协和让步。不是在违法犯罪后能以眼泪换来的原谅,不是贪官污吏在看似诚恳的道歉后拥有的释放,更不是明星吸毒后的忏悔带来粉丝们的赞美。不是谁的眼泪越多,谁获得的宽容就该越多;不是谁的名气越大,谁就能以关注度博取越多的同情。及时宽恕,应该建立在不触犯原则的情况下,倘若毫无原则地原谅,那岂不是对法理的亵渎?滥用原谅,不加思考就跟风的同情,将会因此消耗大众的爱心和精力,更将造成社会戾气的加重而不是减轻。(考场作文《及时宽恕,不让爱等待》)
这段文字上承“宽恕须及时”的论述,引入“宽恕”的相近概念“纵容”(“毫无原则的妥协和让步”)进行比较阐释。通过比较,让读者对什么是宽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使得观点更辩证。当然,除了引入容易与核心概念相混淆的相似、相近的概念以区分异同外,比较阐释也可以引入相对、相反的概念来与核心概念进行对比,以彰显各自的不同内涵。
三、概念阐释构建议论文说理的多个层次
上文所列的三种从广义角度阐释概念的方式,从构建说理层次的角度来看,第一种“集中阐释概念的内涵”和第三种“以破立结合的方式来阐释概念的内涵”都往往构成议论文主体部分的一个层次,而且往往置于主体部分的开头。第二种“从多个层面来阐释概念的内涵”一般构成主体部分多个或全部层次,第三种阐释方式也具备这种功能。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这些阐释方式都可以起到拓展层次、快速构篇的作用。
1.对比阐释,破立结合
运用“不是什么而是什么”的否定肯定模式来揭示概念的内涵,让文章的主体部分呈先破后立的正反对比结构,或构成正反对比论证。这种阐释方法有利于廓清读者对某个问题的片面、肤浅甚至错误的认识,给人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之感。同时,这种卒章(或“中间”)显志式的行文模式,与由表及里的论述相掩映,可使说理深刻而又灵动。
2014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试题的材料为:“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我校曾诗蕾同学当时在读高二,曾作场外作文《有所畏,有所为》,其说理框架为(其中①③④段为原文):
①提到空谷,有些人想到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栈道桥梁。倒不如说有些人害怕坠入深渊粉身碎骨,而另一些人渴望一路顺风走向光明。
②二者无所谓孰优孰劣。苦难和欢乐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要轻视苦难,更别去害怕苦难,最圆满的便是正视苦难,同时又追寻光明。
③何为正视苦难?终日忧心忡忡将苦难等同于人生之全部,这不叫正视而叫“愚畏”。曾有无数的心理实验向人类表明这种潜意识里的愚畏有百害而无一利。学子寒窗苦读十载,也许就会因愚畏而大脑空白,名落孙山;踩钢丝表演者一生于钢丝之上风雨不动来去自如,也许就因愚畏而命丧黄泉。更有甚者,因为愚畏,不能适时挺身而出,让一个又一个同胞丧生于恐怖分子的屠刀之下。这些人好比纵身一跃,将自己推下了悬崖峭壁,他们所害怕的,也终究成了现实。
④也许你要说,那学着乐观看待人生不就好了?能真正做到乐观固然很好,可有些人偏偏矫枉过正成了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在自己幻想的乌托邦中无法自拔,对生活中的困境视而不见。而当狂风暴雨席卷而来之时,乐观的堤坝便不冲自垮,先前可怜的一点自信此时也荡然无存,就这样陷入悲观的汪洋大海,走入另一个极端。
⑤所谓正视,便是客观分析,积极应对。这样,才有可能使困难迎刃而解,随之而来的便是空谷幽兰般的美好。
⑥正视苦难,保持对苦难的敬畏,又要敢作敢为,追寻光明。古往今来受人敬仰的名人志士,无一不贯行着这一法则。
⑦所谓有所畏更要有所为,就是正视苦难,同时又追寻光明。
此文观点“最圆满的便是正视苦难,同时又追寻光明”别出机杼,富有启发意义。主体部分在具体阐释什么是“正视苦难”之时巧妙采用先破后立之法:③段开头提出问题,但宕开一笔,引发思考,并从“正视苦难”的反面入手,剖析“愚畏”的危害,此为先破后立之“一破”;④段再从“正视苦难”的另一反面入手,剖析“盲目乐观”的脆弱,此为先破后立之“二破”;⑤段在前文“一破”盲目畏惧和“二破”盲目乐观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推导出“正视苦难”的内涵,阐释简明,此为本文先破后立之“立”。⑤段承接④段,具体论述怎样才能做到以实际的行动来正视苦难,追寻光明。文章对核心概念“正視苦难”进行“不是什么而是什么”的对比阐释,先破后立,破立结合,曲折多致,笔法精妙,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且妙语连珠,可谓哲理和文采二美兼具。
运用“对比阐释,破立结合”来拓展层次,“破”“立”两面均要加以论述,但作为考场作文来说,一般宜以“立”为主。那种虽有“立”但不对“立”加以具体论证或仅从正面揭示出概念内涵即戛然而止的“立”的写法,平时练笔尚可,在考场作文中是极其危险的,不宜提倡。
2.剔皮剥橘,平行并列
从多个角度或多个侧面来分条阐释概念的内涵并分别加以论证阐析,则这些角度或侧面一般构成并列关系,成为文章主体部分的若干层次或全部层次。杨卫国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作之不止”,方有不凡》即属于前者,此文的逻辑框架为:
①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要想避免中途出局,必须拥有持久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
②在时间的累积与行为的重复之中,蕴藏着惯性的力量。推动良好的行为在实践中形成习惯,关键在于“作之不止”。
③人贵有恒。事实证明,但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不是有恒心、有毅力的强者。他们聚焦主要目标,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在坚持中集聚力量、成就作为。葆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蓄积水滴石穿的韧劲,一个人终将在平凡中书写不凡。
④“作之不止”,关键是要向上向善,将好的品行、好的习惯贯穿始终。
⑤“作之不止”,本质上也是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过程,以坚定的决心和意志不断修身律己。
⑥人生必须拥有持久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严格以求、“作之不止”,才能改造自我、成就自我。
从以上的框架可以看出,本文主体部分②③段系论证“作之不止”的重要性,解决“为什么”,因为持之以恒,方有不凡。而④⑤两段则解决“怎么办”,对“作之不止”的“之”的内涵进行界定、辨析,实际上就是从两个方面阐释核心概念“作之不止”的内涵,一是“向上向善”,这是“关键”;二是“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这是“本质”。这样,对“作之不止”的阐释自然就构成了文章主体部分的两个小层次。其实,就读者来说,“作之不止”的意义未必不清楚,而如何精准落实“作之不止”,那就未必清楚了。这样,对“作之不止”进行具体阐释,自然就成了文章的写作重点。在原文中,这两个小层次是结合具体的时政、时事来论析的,故而显得特别有意义,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有时候,阐释核心概念内涵的几个方面就可以直接构成一篇议论文主体部分的全部层次。这类议论文,多是阐释型的,文章的写作意图即阐释某个核心概念的内涵。从结构上看,多为总分(总)式,分的部分呈并列结构,层次分明。这个核心概念一般是标题的关键词。这类议论文,核心概念的内涵一经阐明,道理就显豁无比,说理的任务即告完成。黄海《担当的“三重境界”》即是如此。该文开头部分针对时下出现的“不作为、怕担当”的现象,提出“应读懂担当的‘三重境界,在实际工作中乐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观点。主体部分具体阐释“担当”的“三重境界”:乐于担当体现的是一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情怀,敢于担当体现的是一种迎难而上的责任意识,善于担当体现的是一种有勇有谋的能力素质。“三重境界”用三个独立的自然段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分析透彻,富有说服力。全文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标题统领全文,开头统领主体部分的三个分论点,每一自然段的论述都充分有力,井然有序。
3.层层剥笋,逐层递进
从不同的层面来分条阐释概念的内涵并分别加以论证阐析,则这些层面之间一般构成递进关系,成为文章主体部分的若干层次或全部层次。王多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工匠精神不只是严谨细致》是这种写法的典范之作。原文共9段,请看其逻辑结构框架(其中首段和末段未作压缩):
①现在社会上多数人认为工匠精神就是兢兢业业做事、踏踏实实干活。我觉得认认真真做事,是工匠行为,不是工匠精神。你可以说工匠精神中包含认真做事的态度,但倒过来说认真做事就是工匠精神,可能就不太准确了。为什么呢?
②~⑥德国和日本的强大,是制造业的强大,背后起重要作用的也许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但还有人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强悍。所以,工匠精神除了实干、除了精致地干,还应该加上“创新”二字,尤其是科技创新。
⑦~⑧但工匠精神,只有实干加创新,就够了吗?实用理性占了上风,孕育不出科学理性。理想、情怀和超越世俗功利的哲学思考,兢兢业业扎实奋斗的实干精神,再加上自主创新的不竭动力,共同构成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实质。
⑨对于我们社会上的多数人来说,理想情怀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价值担当,是一种抛弃短视的挑战。没有这种认识高度,恐怕难以真正领会“工匠精神”的真义。
本文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作者分三步来阐释,层层剥笋,逐层递进。在摆出流俗的看法后,分两步来修正、完善和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第一步为之增添“创新”因子后,经“工匠精神,只有实干加创新,就够了吗”的过渡追问,第二步再为之注人“理想情怀”的新内涵,最后才得出结论:“理想、情怀和超越世俗功利的哲学思考,兢兢业业扎实奋斗的实干精神,再加上自主创新的不竭动力,共同构成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实质。”这样,作者就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作了深人透辟的分析,揭示出了“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眼光独到而深邃。
采用层层剥笋、逐层递进之法来阐释核心概念的写法在考场作文中是比较常见的,2016年天津市高考优秀作文《阅读的三重境界》就是运用这种写法的佳作。文章点出阅读是与外界产生联系的媒介后,即从三个层面来阐释阅读的境界(方式):“消遣性”阅读,“打发时间”;“充电式”阅读,“现趸现卖”;“精神性”阅读,“修养身心”。同时,扣合作文试题的要求“谈谈‘我的青春阅读”,将“我”的青春阅读经历与阅读的“三重境界”水乳交融起来,从而成就了一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既有理性的深度又有感性的“真度”的佳作,实属难能可贵。
当然,如果作者先分三个层面来阐释阅读的境界,然后另起一层谈论“我的青春阅读”,那也是可以的。如此,则文章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阐释阅读境界的部分就只能成为文章的若干层次了。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概念阐释来构建议论文说理的层次,其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上文只是撮要列举而已。比如,在破立结合阐释法中就可能包含着并列或递进,即在“立”中又包含着或并列或递进的若干个小层次。所以,在建构层次之时,宜着重于概念阐释的实际说理效果,不必拘泥于层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并列或递进的关系。
同时,学生作文中对核心概念的阐释,其实不同于纯粹科学的定义。纯粹科学的定义需要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出精准的概括,要求精确性、概括性、全面性和合理性兼具。而对学生的作文自然不能提这么高的要求,只要能够对核心概念作出合宜的阐释即可,这种阐释或者符合特定的語境,或者发人之所未发,但都是文章立意或构篇所不可或缺的。
[作者通联:福建古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