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超市发展问题研究
王雪宁 陶青 严明涵 李悦 王俊博
[摘 要] 文章通过了解慈善超市的起源,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慈善超市引入中国后的经营现状,研究可知中国慈善超市大多门庭冷落的主要原因在于慈善超市引入中国时未能实现中国本土化,难以适应中国的本土市场,并且,慈善超市未能迎合中国受众的主要需求。文章通过分析中国慈善超市的痛点问题,提出相关措施改善慈善超市的经营现状,同时落实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拓展其扶贫功能。
[关键词] 中国慈善超市 本土化 贫困村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志码:A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一千多万,85%左右人口脱贫,80%左右贫困村退出,50%以上贫困村摘帽,脱贫模式日益创新。由此可见,脱贫成效十分显著,然而存在的固有顽疾使得地方难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某些地区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导致居民生活需求难以满足,这成为阻滞地方脱贫的顽疾,例如资金问题是脱贫的关键,不属于国定或省定的贫困地区得到的扶贫资金有限,部分地区的扶贫工作难以开展。因此,当下急需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慈善救助模式,辅助贫困地区有效脱贫,慈善超市这一新型模式应运而生。慈善超市的初衷是政府为了实施对社会弱势模式群体的救助,是救助困难人群模式的探索。区别于传统慈善受捐赠地点、捐赠物品种类和数量限制,慈善超市更加贴近民众,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捐赠平台,增加了捐赠的透明度。
2003年国内第一家慈善超市在上海镇宁路开业。2004年7月国家民政部总结上海等地慈善超市的经验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在全国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通过这一社会捐助新模式,加强对城市困难群众的经常性生活救助。在民政部的倡导下,全国各地都对慈善超市非常重视,济南、广州、沈阳、南京、杭州等城市都陆续开办了慈善超市,中国市场上慈善超市的总数量持续增长。
迄今为止,上海几乎每个街道都有慈善超市。数据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共有 1842家慈善超市,2014年超过了10000家,到2015年,小幅下滑至9654家。尽管总量可观,但国内慈善超市数量近年来一直处于减少趋势。慈善超市在国内尚处在起步階段,还属于新生事物,经营管理还不太完善,且大多设于高校和社区,公众知晓度并不高,因而慈善超市的功能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文章通过研究中国慈善超市的现状,分析其“水土不服”的原因,提出相应措施,从而探寻慈善超市本土化的有效途径[1- 2]。
(二)研究方法
文章通过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利用问卷等调查法,通过分析、对比、归纳调查所得的资料,从而剖析中国慈善超市存在的问题。通过阅读文献,了解前人对于国内慈善超市的相关分析,了解某些慈善超市的经营现状,对国内慈善超市进行研究。
二、慈善超市的理论概述和发展
(一)慈善超市的起源
慈善超市是由慈善组织和企业共同设立的慈善机构,通过社会捐赠并利用市场管理运营的方式,为社会弱势困难群体提供物质帮助和志愿服务。
1902年,慈善超市起源于美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慈善超市是名为“好意(GoodWill)”的一个非盈利性的组织,该组织拥有分支机构。“好意”的主要职能是接受居民捐赠的物品并对物品进行分类、消毒、重新包装后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对外销售。“好意”通过销售捐赠物品得到善款来帮助残疾人、失业者等,为他们提供安置场所以及各种福利生活用品。“好意”的出现及运作模式满足了多数低收入和困难人群的需求,其良好的发展态势使得该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
(二)慈善超市的作用
国内慈善超市的作用主要分为两大类——经济作用和社会人文作用。
从经济方面来看,慈善超市是将爱心人士捐赠的二手物资进行义卖,用义卖所得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且在主流经济环境中扮演着更加完美使用社会资源的角色。就南京地区而言,按照每个街镇配置一个慈善超市的标准,这是一股非常强大的经济助力。
在社区或者学校中,也可以看到许多慈善超市正在运营。他们将附近居民捐赠的二手物资再次流动循环起来。据考察,二手物资多为生活必需品,如:服装,鞋帽等。这些物资大多数并无损坏。这为部分特定人群提供了生活最低保障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低消费档次生活必需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普通居民能购买到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做出了一定贡献[3]。
2019年,我国提出要打赢三大攻坚战,慈善超市在其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慈善超市在精准扶贫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们低价或者免费对特定群体开放特定商品,大大减轻的他们的生活压力。慈善超市也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二手物资的循环利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资源。
慈善超市是一个公益性组织,其生存土壤必定是一个蓬勃发展、并且已经有一定发展成就的经济大环境。慈善超市近些年也正由政府引导逐渐转变为民营,这一现象本身便说明了我国国民收入水平已有一定提升。慈善超市可以对经济进行补足与提高。
就社会人文方面而言,国内慈善超市不仅积极响应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新策略和新机制,还为社会个体树立了公益形象,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传播了慈善理念和文化,增加社会效益。
慈善超市最基础的功能便是提供便民服务、组织义卖和志愿等公益活动。一方面,慈善超市受政府委托,向社区、农村等地区的贫困户发放救助物品、进行临时困难救助、捐赠物品免费领用以及其他便民服务,在帮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同时,让贫困户感受来自社会的人情温暖。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义卖,慈善超市将捐助的社会物资用于贫困受助群众,送到旧物加工基地进行改造,变废为宝等,支持绿色公益,在进行慈善公益事业的同时保护自然,宣扬变废为宝的美德。此外,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慈善超市的志愿者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共同建设社区美好家园。
同时,慈善超市还发展了社群经济,其目的在于培养居民自主开办活动的意识,即由居民们自发提出活动及其可行的方案,由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筛选,策划的活动通过筛选后将由社区和企业共同资助,以充分提高居民的体验感和参与度,促进邻里关系,激发社区活力,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给社会及其群众带去温暖,以及调动居民参与活动的氛围和积极性,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冷漠症”[4]。
除此以外,借助企业社会资源与影响力,慈善超市提供企业CSR部门树立有责任价值感的企业形象的机会。企业CSR部门、NGO组织、基金会、社区工作人员、基层党员干部、大学生群体、个人志愿者等共同助力慈善超市发展,多方提供不同的社会资源和爱心力量,呼吁更多的用户认可慈善超市并有意向参与慈善超市的建设,为社会献一份力,集多方力量迸发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三、慈善超市发展问题
(一)门庭冷落,举步维艰
整体而言,由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我国慈善超市发展迅速,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一项调查显示,大约六成以上普通民众没有慈善超市购物的经历。在经历了17年发展后,目前我国很多慈善超市 “门庭冷落”,部分慈善超市举步维艰,甚至因为经营不善而关门。
2006年,北京一家慈善超市的经理曾告诉记者:“要是没有政府支持,肯定经营不下去。”这句话,一方面揭示国内慈善超市过度依赖外界力量,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内慈善超市运营一定程度上缺乏自身的运营能力,导致其陷入了难以脱离政府扶持来进行自我造血的困境。不少慈善超市都出现了商铺店面日渐缩小、货架日渐空荡、货物日渐积累等问题[5]。
(二)慈善超市难以落地生根
慈善超市是“舶来品”,在落实到具体居民区方面也是外来事物,在农村尤其如此。相较普通的城镇便利店,慈善超市内的生活用品价格低廉,针对低保户也有丰厚的福利活动。但是慈善超市在当地并不受欢迎,很少有人购买超市里的生活用品,超市的捐赠物品和红十字会以及残联义卖商品更是无人问津。作为新事物,慈善超市在乡镇显得“格格不入”,难以落地生根。
(三)慈善超市优势和作用难以充分體现
全国各地大多慈善超市均依托于各地民政部门管理,在设立初期很多慈善超市都设立在地段较好的街道或社区,拥有充足的场地,同时许多慈善超市配备了足够的工作人员。这些都是慈善超市一开始在国内开展的根基和优势,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成本。成本过高,获利微薄,这让国内尚处于初期磨合发展的慈善超市面临着运营困境,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优势和作用。
(四)管理不到位问题
自2003年引入中国以来,慈善超市的数量迅速增加,然而质量却亟需提高,其管理已经不适合迅速发展的慈善超市。慈善超市缺乏适合中国发展特色的管理经验和规章制度,照搬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不仅不适合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还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完善慈善超市的政策法规,找到适合中国的管理方法。
并且,在中国慈善超市的运营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佳的问题,这导致慈善超市缺乏监督机制的束缚,使得大部分慈善超市运营随意,淘汰率高。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信誉,公众对参与公益服务的热情和信心会受到很大的影响[6]。
(五)缺乏知名度
目前,我国慈善超市的社会知晓度低。从问卷数据结果来看,对于慈善超市的认知程度,大多数人表示仅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甚至不少人对慈善超市并不了解,而对慈善超市表示十分了解的人数占比不到10%。这个问卷结果表明慈善超市在中国的知名度过低,并没有达到人人皆知的程度。
不仅如此,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大部分人觉得慈善超市与“慈善”、“捐赠”有关,对于慈善超市这一概念还是比较了解的。大体归纳为:慈善超市是一个将所得盈利进行募捐,帮助弱势群体,服务社会的公益性组织。一部分十分了解的人对慈善超市这一概念的概括就更加精炼准确,甚至还有人知道慈善超市的“前店后厂”模式,然而还是有部分人对慈善超市的概念比较模糊,对慈善超市不甚了解。
四、慈善超市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存在感低下
在信息化时代洪流到来时,慈善超市没有抓住历史机遇,在宣传与经营方面做得不到位,这就导致了慈善超市在当下知名度不高,社会存在感低下。慈善超市设立于社区,但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尚未形成有效的社区网格,整体覆盖面并不大。并且各个慈善超市自主营业,互不相同,这样就与普通个体户超市无差别,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普通顾客一时难以分辨慈善超市和个体户超市的区别,这也不利于慈善超市的发展。慈善超市由于经营目标并非是盈利,因此大多数慈善超市无视宣传、业绩等效率指标。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慈善超市顾客流量不足,宣传效果不佳,生存经营困难[7]。
(二)缺乏自身运营能力
慈善超市由于长期受到政府扶持,产生依赖而缺乏自身的运营能力。在运营初期,慈善超市得到政府的支持。现在距离首次引进慈善超市已经过去十数年,慈善超市这一整体在国内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扩展,但慈善超市运营也对政府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长期依靠政府扶持,使慈善超市逐渐丧失了自我发展动力。在商业化社会,慈善超市与其他超市相比缺乏竞争力,不少慈善超市因此被淘汰。
(三)无法融入当地居民圈
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目前留在农村的多为留守老人,他们在当地生活几十年,已经有自己固定的生活模式,并且基本都不愿意做出改变。此外,农村居民对于日用品需求较少,加上“赶集”文化的影响,往往一次交易就可以供给一农户一星期乃至更久的日用品需求,不需要每日采购。因此慈善超市作为一个日常开放的组织,在融入当地生活习惯上有难度。
同时,相对于慈善超市,当地村民更加倾向于普通超市。一是每日生活轨迹固定,不愿改变,二是更加相信普通超市产品的品质。当然,在城镇中,慈善超市也存在类似问题。由于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城镇居民往往都有固定的消费场所。而慈善超市在没有适当科普的情况下,居民容易产生误解,从而导致居民不愿进入慈善超市进行消费[8]。
(四)缺乏宣传,受众有限
慈善超市无法发挥其优势和作用。一方面是由于缺少对大众的宣传,国内慈善超市宣传推广的力度远远不够,慈善超市的整体宣传与个体宣传均十分有限,以致于还有很多人不了解慈善超市,并且慈善超市的功能、运作过程和作用却一直都不被大家所知晓。
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慈善超市往往只为贫困户等特定群体设立了销售制度和价格制度,这使得国内慈善超市的顾客往往是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客源单一。很多慈善超市不仅盈利微薄,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发挥了捐赠中心的物资发放点和捐赠接收点的作用,既没能力自我造血维持运营,也无法带来稳定的效益。此外,中国慈善超市的物资来源过度依赖特定群体的捐赠,因此社会大众的参与度较低。
(五)慈善超市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从管理角度来看,国内慈善超市由于运营起步较晚,缺乏一些科学管理的经验,员工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不成熟,供应商管理制度缺乏,容易造成受捐助者和被捐助者信息对接不明晰,被捐助者经常接收到不需要的捐赠物品,从而造成了公益资源的浪费等问题。目前,我国的慈善组织账目基本上不公开,加上监督制约机制的缺乏,尚未赢得大众的普遍信任。
此外,捐赠门槛高、捐赠不便捷,都导致国内慈善超市获得捐赠物品数量持续减少,甚至会出现捐赠物品与群众需求不统一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捐赠的积极性。
五、中国慈善超市的发展措施
(一)寻找或设立慈善超市的联合组织
我国慈善超市主要依赖政府扶持和社会捐赠,没有自己的慈善超市联合组织,独立存在的慈善超市往往发展受限,陷入困境。因此,依靠政府的扶持不是长久之计,如果将分散的慈善超市联合起来,互帮互助,在各个慈善超市之间建立联系,互通有无,从而加强各地区慈善超市之间的联系和物资的调配,便能提高公益资源分配的效率。除了可以达成协议将物资互相流转,完成供需平衡。慈善超市的联合组织还能解决商品种类单一和商品需求与供给不一致的问题,推动各地区慈善超市得到合理的发展。
一般来说,联合组织下的慈善超市更能让消费者对商品的质量和安全放心,同时也为慈善超市增加了可信度。相比小型慈善超市的宣传能力和影响力,大型的慈善超市联合组织更能吸引公众目光。慈善超市不再仅限于某个社区或高校,设立联合组织使得慈善超市拥有更高的平台面向公众。除此之外,慈善超市联合组织可以将各地区扶贫脱贫工作联系起来,已脱贫地区的慈善超市共同为贫困地区的慈善超市和困难群众提供物质帮扶以及志愿服务等[9]。
(二)创新经营模式,完成自我造血
慈善超市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造血方式,不能过度依赖社会捐赠或政府扶持等不稳定货源。慈善超市可以与其他供货商达成协议,在发展中完成商业循环,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强调成本管理与监控,采用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将部分供应丰富捐赠物品变为现金,从而购进受捐助者需要的物品,增加慈善超市的灵活性,减少资源浪费。
在贫困村设立慈善超市,可极大开发慈善超市“因村制宜”的功能,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售卖当地特色产品,改善慈善超市产品种类单一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助力贫困地区更好地脱贫。在高校设立爱心超市,收集和义卖校园二手物资,帮助解决二手物资流转问题的同时,将义卖所得辅助贫困村,实现城镇与乡村之间的物资流转,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因村制宜”和“高校辅村”相结合,创新慈善超市的运营模式。除此之外,可以扩展慈善超市公共事业功能,除收集、义卖和发放物资外,还可以代收代缴公共事业费、销售福利彩票、代收快递、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和环卫工人休息点等便民服务功能,让慈善超市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搭建线上平台
传统慈善超市依赖实体运营,受时空限制,受众范围小,经营能力有限,物资收集范围小。而通过搭建线上平台,借鉴O2O运营模式,可以打破慈善超市的地域限制,同时结合信息技术,宣传力度能够得到加强,受众也随之得以扩大。此外,超市管理者可以利用多功能線上平台,时时更新并追踪物资信息,发布公益活动信息。
与线下慈善超市受众范围有限不同,线上平台向所有社会公众开放,可以更好地对群众进行慈善超市相关的科普。同时,用线上平台募集物资和资金,使得募集效率得到大大提高,扩大捐赠物来源渠道,也为超市提供了一定保障。线上平台的建立使得慈善超市更易获得社会组织的关注,通过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有助于让更多人理解慈善超市的内涵。在传递公益慈善理念的同时,改善目前我国公益文化环境。
(四)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在传统的捐助模式中,由于缺乏科学政策的执行和引导,捐助者和被捐助者的信息对接不明晰,被捐助者往往无法接收到所需的捐赠物品,从而造成了公益资源的浪费。为解决这一问题,如今的大多数慈善超市依托社区建立,针对社区居民开展业务,一方面由社区提供困难家庭名单,另一方面利用平台数据来辅助实体超市及其团队对贫困人群的需求进行筛选,精准满足困难家庭需求,以达到扶贫到点的目的。
此外,结合贫困村当地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实现慈善超市的本土化,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同时,项目将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这样,不仅能帮助贫困户掌握1- 2项实用技术,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还能突出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使特色产业增加值得以显著提升。在基本原则上,慈善超市要坚持做到——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精准;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帮贫脱贫、联动联考。
(五)脱贫后持续保障最低收入者的生活
除了当前的自我转型、自我提升和落实政策,国内慈善超市在未来脱贫事业中仍然要实现自我价值,即对那些脱贫后遗留下来的最低收入者等特殊群体,慈善超市将持续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一方面,国内慈善超市将持续关注这些特定群体,对他们提供一定的津贴福利保障,另一方面,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慈善超市会保留职业培训功能,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和就业竞争力。
为了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国内慈善超市不仅应在现阶段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清除国内贫困人口,在未来脱贫以后还会响应国家经济制度,通过自我价值的持续体现,持续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为逐步减少国内低收入者数量出一份力。
六、结论
虽然慈善超市的出现为扶贫提供了新思路,但是作为“舶来品”,慈善超市未能实现本土化,其带来的问题使得中国慈善超市面临不断淘汰重生的困境,部分慈善超市门庭冷落,未能有效实现慈善超市的扶贫功能。面对当下困境,慈善超市转型迫在眉睫。国内慈善超市应坚决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除了参考模范慈善超市原有的部分模式,中国慈善超市及其管理人员还需因地制宜,例如:考虑将慈善超市引入贫困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辅助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扶持贫困村有效脱贫。此外,在未来完成全面脱贫的目标之后,国内慈善超市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还需配合国家的相应政策与制度,持续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为精准扶贫政策献一份力,持续给社会、国家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薇,杨欣乐.高校慈善项目可持续性运作模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30):220-221.
[2]苗青,张晓燕.从慈善超市到善意经济:新框架和新预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9(01):173-183.
[3]王彬.破解慈善超市“水土不服”之困[N].中国红十字报,2016-11-29(003).
[4]刘智炜.美国Goodwill慈善超市调查报告[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18.
[5]本刊编辑部.社会组织如何扎根社区[J].大社会,2018(Z1):17.
[6]王劲颖.上海慈善超市创新发展步入“互联网+”快车道[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4(02):23-24.
[7]杨永娇,张蕴洁.中国慈善超市的社区嵌入式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第三部门研究,2017,14(02):60-84,182-183.
[8]刘建国.慈善超市需“輸血”更应“造血”[N].人民法院报,2016-11-13(002).
[9]卢素丽,雷梅珍.利用“善商联姻”模式走政社企协同治理慈善超市之路[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7(03):33-37.
★【基金项目】南京审计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11287084K
作者简介:王雪宁,女,生于1999年1月,汉族,福建漳州人,南京审计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向
陶青,女,生于1999年6月,汉族,江苏扬州人,南京审计大学,计算机方向
严明涵,男,生于1997年9月,汉族,江苏盐城人,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工程学方向
李悦,女,生于1998年12月,汉族,江苏扬州人,南京审计大学,工程造价方向
王俊博,男,生于1999年9月,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审计大学,审计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