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解读与提升方法
周维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存在的问题
文题回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9年,90高龄的徐怀中凭借《牵风记》获得茅盾文学奖。在座谈中,他说道:早在1962年,我就请长假写《牵风记》这部长篇小说,写了20余万字。不久,又接受其他任务,《牵风记》创作被搁置下来。多年后,书稿被我忍痛付之一炬。过后想想,倒也并不觉得多么可惜。如果当时匆匆忙忙把书出了,也就不会重改一次。现在《牵风记》只有10多万字,我对壁耗费5年,所以称自己“爬行者”。我先将整段文字默背下来,输入电脑后又改来改去,哪里还说得上什么进度。明知这种习惯效率不高,但是改不过来。
徐怀中的谈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青年一代的人生有很大的启示。阅读材料后,想一想,哪一点使你感受最深?并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忽视任务,立意偏差
此次作文训练,有些学生的立意是“做人要学会坚持”“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然后全文只谈“坚持”“习惯”,完全没有对“徐怀中先生写作态度和获奖原因”进行思考。审题过程中一是没有明确作文是要求对徐怀中的全部谈话进行分析,且写作对象限定是青年一代;二是没有解读清楚“想一想,哪一点使你感受最深”这一任务的意义。
(二)片面地解读材料
大多数学生只看到材料里面的某一句话便下结论,没有从整体去解读材料,因此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没有认真解读材料,自然也就无法有深刻的观点和见解,写出来的作文也很难得到高分。
(三)缺乏解读材料的方法
有学生立意为谈论“坚持的重要性”或“说说习惯的重要性”,却不懂得在审题立意时运用“由果溯因法”来解读作文材料。材料里介绍徐怀中获得成功的原因,可以体现徐怀中先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因此,解读材料,除了结合每个句子去分析外,还要懂得通过“逆向思维”去思考,从结果去寻找原因,得出议论的重点就是这个“因”。
二、提升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一)把握題型,明确任务
任务驱动型作文,必须要明确任务。如在上述材料的审题过程中,学生阅读完材料后,首先要找到需完成的任务——“徐怀中的谈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青年一代的人生有很大的启示”“阅读材料后,想一想,哪一点使你感受最深”。写作背景、写作对象、写作范围或写作文体,这些任务都有可能出现在材料里。因此,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必须要明确任务。
(二)从部分到整体解读材料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里的句与句之间都是有关联的,学生需用“切分解读、组合、整合法”去解读材料。从写作程序上讲,其逻辑程序为:解读材料——归纳中心——多角度提炼思想——构思布局。
(三)解读材料,揣摩真正写作目的
根据材料判断出题者的情感态度,这对揣摩出题者真正的出题意图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训练中要注意词汇教学,让学生准确理解、把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如“爬行者”一词所具有的“慢工出细活”的内涵。
总而言之,学生要抓住审题立意的要点,并注重思维训练,就可以做到准确审题立意,并写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