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巧用课文插画的策略

    丁淑英

    一、把握时机,巧用课文插画

    (一)开门见山——用于新课导入

    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对具体形象的插画显得兴致勃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上课伊始就直接利用课文插画导入新课,以便很快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课文,所以帮助学生找到进入文本的“钥匙”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张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插画,帮学生开启了这扇大门。先指导学生看图,然后通过画面来感知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这样就不难体会山村孩子想看到天安门升旗仪式的美好愿望了。

    (二)潜移默化——用于课中感知

    在课堂教学文本重难点时,教师可以巧妙运用插画,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例如,在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的潜意识里,拼音学习应该是趣味无穷的,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一遍遍机械地练读,学生很快就会感到厌倦。教师可以利用课文插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拼音字母编进插画中的故事里,学生们编得不亦乐乎,学习自然也不会变得“枯燥乏味”了。

    (三)画龙点睛——用于课后总结

    课文中的很多插画都是课文重点内容的直观再现,学完课文之后,在对课文进行总结、归纳或拓展练习时使用课文插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巩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二、联系文本,巧用课文插画

    (一)巧用插画突破重难点

    课文中有的插画直接体现了文本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画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一年级下册《司马光》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感悟司马光的勇敢机智。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插画显示的情境:图中画有哪些小朋友?他们脸上的神情一样吗?他们都在干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描述每个小朋友的不同表现,发现司马光并没有像别的小朋友一样慌慌张张,而是镇定自若,沉着机智地把小伙伴救了出来。你瞧,他正站在破洞口接应小伙伴呢。这样,这一重难点通过对插画的观察,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掌握了。

    (二)巧用插画填补文本空白

    有些课文中,人物的对话、神态或故事情节会出现空白点,为了弥补文中的这一空缺,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插画,让学生想象。例如,一年级下册的古诗《村居》,只凭短短的四句诗是不能够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清楚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观察这首诗中所配的那幅展示诗句中所描写情景的插画,特别是放纸鸢的那几个儿童,更是活泼可爱。于是,我便让学生观察插画,用具体生动的语言说说儿童放纸鸢的情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画,从图上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等展开想象,让学生把一幅图读成立体的画面。学生一展身手,把四句詩变成一个生动优美、富有情趣的小故事,不仅领悟了四句古诗中所包含的诗意,还领略到古诗词语言精练传神的魅力。

    (三)巧用插画提供练说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插画是展示学生独特感受、深化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有效载体。低年级教材中有些课文相对较长,故事性也很强,而文中所配的插画像连环画一般,色彩鲜艳,人物栩栩如生,较好地展现了文章的情节,学生极感兴趣。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想象边复述,提高复述的效果。例如,一年级上册《雪孩子》一课,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文相对较长,要能够有条理而且完整地复述出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在教学时,出示了文中的八幅插画,带领学生仔细看插画,掌握每幅插画的意思(雪后一片白——堆雪孩子——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小白兔添柴睡觉——小白兔熟睡,柴堆烧着——雪孩子救小白兔——雪孩子融化了——雪孩子变成了白云),让学生边看插画边讲述故事,降低了难度,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讲述了,培养了一年级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巧用插画教学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单单看图不能“悟”出文中的道理,简单读读课文也不能理解文中的难点,文中有“画”,画中有“话”,课文插画在低段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巧妙运用这些插画来辅助自己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课文插画这一教学资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一些“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