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类非遗档案管理的保护策略研究

    张梅洁 叶立文

    摘 要:美术类非遗是先人创造出满足精神需求的一种载体,绘画、剪纸、雕塑等不仅具有美术性,更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发展中留下的文化象征。本文通过对美术类非遗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对美术类非遗档案的保护提出个人观点,希望为关注美术类非遗档案管理的保护策略的人群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档案保护;数据库

    1 美术类非遗档案综述

    1.1 美术类非遗档案管理的概念。非遗属于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在非遗形成、发展期间往往存在各种具有保护价值的信息,对这部分信息进行立档保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对非遗信息立档,能够促使美术类非遗持续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对于非遗档案概念而言,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可以归纳为广义、狭义两类,其中支持广义看法的专家学者相对较多。

    在广义看法中,非遗档案不仅包含其本身已有的原生信息,还包含非遗在发展、传承期间出现的各类原始信息。而从狭义角度看,非遗档案管理就是对非遗申报、审批、管理期间产生的档案内容进行管理。

    从档案管理角度出发,笔者认为美术类非遗档案应该包含非遗自身与传承人相关的各种具有保存价值的信息资料,另外还应该包含非遗申报、审批管理期间出现的各类相关衍生资料。通过这些资料能够体现出美术类非遗的特征形式与文化内涵,作为记录非遗发展、演变过程的一种原始记录。

    1.2 美术类非遗档案的名称确定。非遗项目的档案名称非常关键,在确定时不仅需要直接体现出非遗内容,还需要对档案的作用进行总结。从档案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美术类非遗档案从出现到归档,其整个流程都与普通档案存在非常大的区别。

    多数普通档案都属于使用过的文书资料,这部分资料在使用之后,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内容会形成档案进行管理。而非遗档案则是在产生、发展、传承期间出现的各种具有保护价值的信息,为了能够保证美术类非遗得以持续传承下去,非遗档案管理是必备的一种信息保护方式。

    在开展非遗立档工作时,首先需要对非遗项目开展全方位普查,通过全面普查、记录来将各种不够完整的线索总结出来,而且在普查过程中,部分线索会存在非常严重的主观思想,因此还需要对这部分线索进行深入了解。所以在确定美术类非遗档案名称时,就需要在多方面的考虑下同时兼顾非遗项目的特点与特征,通过找出两者之间的平衡,来保证命名效果。[1]

    2 美术类非遗档案的内容与价值

    美术类非遗档案可以分为原生类与衍生类两种,其中原生档案就是对非遗项目在生命周期内形成的各类原始信息。第一,反映非遗产生、发展、演变过程的信息,如绘画类非遗在创作期间留下的画稿、拓版等内容。第二,展现非遗特点、内涵的原生信息,如陶瓷类非遗在制作期间使用的材料、工具等内容。第三,非遗传承人信息。传承人的信息主要包含身份情况、认证过程等内容以及记录传承活动的信息。

    非遗自身的原生档案将会直接体现出美术类非遗的大致内容,因为其来源、构成相对比较复杂,所以需要在归档期间对各种相关信息进行总结与整理,以此来提高非遗原生档案的真实性。

    这部分档案是否真实且具有价值,将会直接影响到美术类非遗档案保护工作的最终质量。而衍生类档案同样非常重要。衍生类档案主要指的是非遗在申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资料,其中由申报工作出现的资料主要有申报报告、保护计划等材料,这部分档案能够完成对非遗内容的说明。

    美术类非遗的建档保护就是利用载体将无形文化、技艺以文字、影像等手段进行有形化,然后集合特定方式来完成档案的管理。由于非遗本身具有不可再生性,如果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就会在历史长河中永远消失,所以对其进行建档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非遗档案记录的内容属于原始内容,是没有经历过人为修改的原始信息,由于比较符合美术类非遗的原生形象,所以有利于非遗文化的长久传承。[2]

    在非遗保护过程中,需要同时借助载体与人来保证传承效果,但是由于人本身便具有不确定性,所以需要利用档案记录下非遗的历史轨迹与传承过程。所有非遗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无法从经济价值来判断非遗的重要性,其自身的文化属性便是价值所在。

    通常情况下,我国很多美术类非遗都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于美术类非遗文化的保护,就应该利用档案管理的方式,保证其长久流传下去。

    3 美术类非遗档案管理对策

    3.1 强化非遗普查工作

    3.1.1 普查前期准备。由于美术类非遗的普查工作具有主观性,所以在选择普查人员时必须保证其具有足够的专业性与个人能力,然后需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普查方案保证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需要结合普查方案完成普查地图、表格等内容。

    3.1.2 落实普查工作。在普查工作的落实期间,需要结合方案对非遗传承人以及相关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并将整个访谈的全流程记录下来。在此期间,需要注意适当收集美术类非遗的现骨干作品实物,确保整个普查工作有迹可循,当地区普查结束后,需要及时在地图中进行标记,防止普查工作出现遗漏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在普查期间收集到的信息应该全部记录在表格中,例如作品名称、内容、传承人等,在普查期间还应该注意口头信息的记录,因为口口相传的非遗内容往往更加具有真实性。

    另外在普查期间还应该注意非遗在发展过程中使用过的工具以及留下的实物、图样等内容,然后对作品实物进行摄像留存。

    3.2 完善美术类非遗的归档范围。在对美术类非遗进行档案管理时,除了需要尽量收集足够完整的非遗信息以外,还应该完善非遗的归档范围,这样才能够保证档案管理保护工作的顺利落实。

    在归档过程中,应该对立档材料数量、质量以及立档方式进行界定,保证非遗档案管理的规范性。[3]而且国内美术类非遗本身便存在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特点,所以具有非常大的立档难度,更应该通过完善归档标准的方式来提高归档质量。通常情况下,在划分美术类非遗的范围时,可以按照画作、剪纸、雕塑、刺绣的方式来完成分类,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加清晰地将非遗档案表达出来。

    例如玩具类非遗便可以分为木质、布质玩具的分支选项,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在对美术类非遗进行记录时,同样可以通过规划来保证记录质量,例如原材料、作品等可以通过图片加文字的方式进行保存,而口述资料则可以通过文字加录音的方式来体现。

    3.3 美术类非遗传承人的档案保护。在开展美术类非遗保护工作时,非遗传承人属于给予非遗生命、价值的主体,传承人就是非遗得以顺利延续下去的基石。对于非遗项目而言,传承人的消失将会对整个非遗项目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大部分流传于民间的美术类非遗项目都是利用父传子、母传女、师传徒的方式进行延续,这种传承方法从现代视角看存在着相对较大的局限性,但是作为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非遗传承人而言,技艺不外传已经成为一种信念。[4]這也导致了部分非遗项目存在无法顺利延续下去的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以此来保证非遗项目顺利流传下去。

    在美术类非遗项目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保护需要从技艺入手,然后通过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保证传统技艺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非遗传承人的建档工作与项目建档一样,应该从归档范围入手,为了保证档案查找更加方便,应该将传承人档案与项目档案相结合。在归档过程中,虽然传承人在非遗传承期间能够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程度同样不可小觑,美术类非遗的传承与流通地区的关系极为紧密。[5]

    因此,对于保护部门而言,应该将非遗保护视角进一步拓宽,重视其当地群众在非遗传承中的贡献。所以在建档过程中,应该重视传承人与社会之间关联,这样才能保证非遗得以顺利延续下去。

    3.4 构建美术类非遗数据库。在构建美术类非遗数据库时,应该从项目分类入手,确保数据库完成之后的观看质量。[6]在分类过程中,可以按照地理位置、非遗项目级别等方式来完成细分。

    在我国,不同的区域将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所以可以结合社会背景与地理环境来完成美术类非遗的分类,以此来提高非遗保护质量。而项目级别则是结合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制定,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美术类非遗项目。对数据库功能进行完善时,需要着重考虑信息数据的查询与使用,然后通过构建网络平台来形成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确保每一位用户都能够在查询期间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