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群体终身学习现状的实证研究
白然 谢浩 胡雨森
【摘要】
2019年第四届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将全纳作为建设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基本原则。残疾人群体是弱势群体的典型代表,是建设学习型城市、贯彻全纳原则应首要关注的群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残疾人群体参与终身学习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北京市794名残疾人为样本,对成年残疾人群体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①残疾人群体对终身学习的认可度较高,但认识程度有待提升;②残疾人群体终身学习动机以身心发展为主;③残疾人群体终身学习方式和内容趋于多样化,但仍以传统的学习形式为主;④残疾人群体应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相对较低,时间、课程和学费问题凸显;⑤残疾人群体的终身学习受到身体性因素和发展性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促进残疾人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建议。
【关键词】? 残疾人;成年残疾人;残疾人教育;终身学习;全纳;学习型城市;学习动机;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工具
【中图分类号】? ?G720? ?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009-458x(2021)4-0065-11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终身学习理念强调学习的终身性、全面性、开放性和普遍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念。在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可持续发展目标4”将世界未来十五年教育发展的总目标设定为“提供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UNESCO, 2015)。2019年我国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9)。
2019年召开的第四届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将“全纳”作为大会的主题,提出“全纳是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城市的基本原则”(UIL, 2019),大会成果《麦德林宣言》也呼吁:“全纳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根本,也是其不让任何人掉队的誓言……保证弱势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机会。”(UIL, Alcaldía de Medellín, 2019)全纳性的终身学习意味着消除所有形式的差异性和不平等,“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徐丽, 等, 2015)。残疾人群体是全世界在发展全民终身学习过程中一直予以高度关注的群体。依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数据,我国现有各类残疾人8,500多万人,总人数超过世界上很多国家总人口(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12)。残疾人群体的终身学习是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除了继续发展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还要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要“面向残疾学生开展继续教育,以拓宽和完善残疾人终身学习通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7)。
随着我国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逐渐渗透到残疾人群体的工作和生活中,其平等性和普适性为残疾人的就业和学习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内容。从就业来看,新技术的发展为残疾人提供了新的工作岗位,让残疾人居家就业逐渐成为新的就业方式。从学习来看,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能够辅助残疾人群体与他人平等交流,减少残疾人的身体障碍对学习的限制,解决其在传统学校环境学习的不便,使残疾人能够实现居家灵活学习(钟灿莲, 2015; 黄震, 等, 2016)。通过对优质、开放的网络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残疾人群体有可能冲破正规教育的发展困境,通过学习提升自我,用知识改变命运,这为残疾人群体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了更多条件,也为提高其自身生活质量提供了契机(胡新生, 2004)。
了解互联网时代残疾人群体终身学习的现状是发展残疾人终身教育的基础,也是为其提供针对性终身学习服务的前提。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调查成年残疾人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现状,进而提出推动残疾人群体终身学习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已有关于残疾人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的学历教育领域,以成年残疾人的终身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这与我国特殊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的薄弱环节、残疾人学历教育依然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有关。以“残疾人”“成年残疾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搜索与筛选,对我国残疾人终身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立法和政策層面的研究。从终身教育立法领域的研究来看,着重保证立法惠及各类人群,尤其关注对弱势群体终身学习权利的保障。有研究指出残疾人群体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保障其在法律上的学习权,政府应当为残疾人提供差别待遇,为其提供额外的教育补偿,要从残疾人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出发,开展残疾人的教育与培训(兰岚, 2019)。在有关终身教育政策的研究中,有研究者(国卉男, 2019)从社会融合的视角探讨了以终身教育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的必要性、面临的瓶颈以及对策建议,指出在特殊教育中终身教育理念尚未普及,终身教育体系尚不完善,提倡以远程教育手段发展面向残疾人群的开放教育体系,为其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适切的教育服务,帮助其融入主流社会。有研究者(方俊明, 2014)从特殊教育政策的视角,提出了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的倡议,尤其是要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并提出相关的发展路径建议。
二是案例、调查与对策层面的研究。这其中包括来自上海长宁区的案例,介绍了该地区15年来建设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的进展,通过总结经验和问题为国内区域性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夏峰, 等, 2016)。类似研究也包括基于社区开展的特殊教育对残疾人继续社会化的思考(孙立新, 2014)。在有关残疾人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中,有学者(潘威, 2016)提出了“互联网+”是解决残疾人继续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远程非学历培训将成为残疾人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夏冬杰等(2018)调查了上海市9个区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在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及生活文化休闲教育方面的学习需求,发现成年残疾人学习需求总体偏弱,发展状况欠佳,部分残疾人有意愿接受继续教育,但是态度不明确或者方向不清晰。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在残疾人终身学习研究中已有研究者开始了初步的探索,但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多为经验的总结与归纳和理论的推演与建构。互联网时代残疾人群体终身学习的现状与问题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研成年残疾人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现状。调查工具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型社会研究院设计开发的专用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效度和可行性,首先基于文献研究进行问卷设计,然后邀请专家对问卷效度进行论证(第一次修订),邀请一线管理人员对问卷内容进行本地适应性论证(第二次修订),邀请学生进行试卷的试填写(第三次修订)。在随后的前导研究中,选择北京市50名残疾人作为测试样本,得到问卷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和折半信度系数,两个系数都在0.9以上,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最终的问卷内容涵盖残疾人参与终身学习的基础条件、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与内容、学习偏好、学习满意度和存在问题等多个方面,能够较好地反映该群体的终身学习现状。问卷包含单选、多选、填空、李克特量表等多种问题类型,其中应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终身学习认可度和终身学习满意度均采用五级李克特量表。
本研究以2017年全国残疾人人口基础库中北京市数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17)和2017年北京市统计局区域统计年鉴数据库中各地区数据(北京市统计局, 2017)为依据,以处于就业年龄阶段(18~59岁)的成年残疾人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和方便抽样结合的方式,分别在北京市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大兴区、顺义区、怀柔区、海淀区、昌平区、通州区9个区的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进行了纸质问卷的发放。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由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型社会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问卷收集人员和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在调查开始前,研究人员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以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40份,回收811份,其中有效问卷794份,有效率为94.5%。问卷数据主要采用Stata13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研究对象分布
调查对象的户籍、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状态、身体状况等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从户籍所在地来看,城镇户籍占63.6%,农村戶籍占36.4%;从性别来看,男性占比为52.0%,女性占比为48.0%,这与全国残疾人人口基础库中的北京市残疾人的户籍和性别比例大体相当(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17)。在年龄层次上,86.4%的样本属于18~59岁的就业适龄人口。其中,30~39岁占比最高,为26.8%,其次是40~49岁群体,为24.2%。从受教育程度来看,以高中及以下学历居多,其中初中及以下群体占33.1%,高中学历群体占38.9%。从职业状态来看,全职群体占比最高,为43.6%;待业群体次之,占比为33.6%;退休人员和兼职人员较少。从身体状况来看,选择“健康”的比例只有22.3%,52.1%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一般”,选择“身体欠佳,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比例达到了25.6%。
四、研究结果
(一)终身学习基础条件
终身学习基础条件主要是对成年残疾人终身学习的经费来源和对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进行调查。经费来源的数据统计如表2所示。
在终身学习经费来源中,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个人支付(37.2%)、不收取费用(32.6%)、政府补贴或社区补贴(31.9%)、家人支付(13.2%)、单位补贴(6.9%)。这说明已经有一定比例的残疾人享受到了免费的终身学习资源和政府或社区给予的终身学习补贴,但选择个人及其家庭支付终身学习费用的比例依然较高。
为了解残疾人在线学习的准备情况,对残疾人群体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的10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等级:5=非常熟练;4=熟练;3=一般;2=不熟练;1=不会使用)
数据显示,残疾人群体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各项均值都在2.2~3.0,总体均值为2.73,略高于中等水平,说明所调查的残疾人群体初步具备了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但与同期调查的北京市民七个群体总体均值区间2.78~3.68相比,残疾人群体整体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依然偏低(张伟远, 等, 2019)。
对残疾人中不同群体使用信息工具的熟练程度进行比较,发现在年龄、身体状况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如表4所示。
数据显示,不同年龄的残疾人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有显著差异(P<0.01),40岁以前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均值在3.1~3.2;40岁及以后群体均低于2.70,且年龄段越高,熟练水平越低。不同健康程度的残疾人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也有显著差异(P<0.01),身体越健康,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越高。事后比较发现,身体健康的残疾人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显著高于身体状况一般的残疾人(P<0.05)和身体状况欠佳的残疾人(P<0.01)。
(二)终身学习态度
对残疾人终身学习态度的调查包含对终身学习重要性的认可度、参与终身学习的意愿和终身学习动机三个方面。
1. 终身学习认可度
从13个方面对残疾人群体对终身学习重要性的认可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终身学习重要性认可度:5=非常重要;4=重要;3=一般;2=不重要;1=完全不重要)
数据显示,各项均值处于3.4~3.7,总体均值为3.56,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残疾人对终身学习重要性有一定程度的认可。但与同期调查的北京市民七个群体的各项总体均值区间4.0~4.2相比,残疾人群体依然偏低(张伟远, 等, 2019)。在各个选项之中,认可度最高的依次为促进社区和谐、提升个人生活质量、促进人们健康生活、丰富个人业余生活,均是与残疾人群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选项,而与残疾人工作能力提升相关的选项,如“促进人们创业和就业”认可度偏低。这说明残疾人群体对终身学习在提升自身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较为认同,对于通过终身学习提升职业竞争力、改善工作状态认同不足。
对不同残疾人的终身学习认可度进行比较,发现在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状态、身体状况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表6所示。
数据显示,男性残疾人对终身学习的认可程度显著低于女性残疾人(P<0.05)。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残疾人终身学习认可程度有显著差异(P <0.01),由高到低依次为本科及以上、大专/高职、高中/中专、初中及以下,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终身学习的认可程度越高。不同职业状态的残疾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全职人员、兼职人员、退休人员、待业人员。事后比较发现全职人员对终身学习的认可程度显著高于待业人员(P<0.01)。不同身体状况的残疾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身体越健康对终身学习的认可程度越高。事后比较发现,身体健康的残疾人终身学习认可度显著高于身体状况一般的残疾人(P<0.05)和身体状况欠佳的残疾人(P<0.05)。
2. 教育与培训意愿
教育与培训意愿体现了残疾人群体对切实参与终身学习的态度,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意愿如表7所示。
数据显示,残疾人群体中有较高比例的人员(46.6%)已经意识到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并有了教育和培训计划,这与残疾人对终身学习认可度的数据相符。同时也看到,依然有21.2%的人员选择了“不确定”,这部分人对终身学习的态度还处在不明确状态,对于是否参加学习和培训还在等待和观望。
通过对不同类别残疾人教育与培训计划的选择比例分别进行统计,发现不同残疾人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女性(49.6%),30~39岁年龄段(56.3%)和40~49岁年龄段(55.2%),高中(53.4%)、大专(59.1%)和本科以上(50.7%)受教育程度,全职(52.0%)和兼职(74.2%),以及身体健康(55.4%)和身体状况一般(48.8%)的残疾人,更倾向于选择有确定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尤其30~49岁适龄就业残疾人和在职残疾人表现出更强的学习意愿。这说明继续学习已经引起了残疾人中就业适龄人口和工作群体的重视。而男性,50岁及以上年龄段,初中及以下低学历层次,待业和退休,以及身体状况欠佳的残疾人选择否定和不确定的比例更高,尤其是低学历和待业群体,并未将终身学习视为改变现有生活方式的路径,老年残疾人也體现出终身学习意愿不足。
3. 终身学习动机
从14个方面对残疾人群体的终身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8所示。
数据显示,在有关参与终身学习动机的14个选项中,残疾人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保持身心健康(55.9%)、丰富业余生活(54.7%)、个人兴趣和爱好(53.5%)、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53.5%)以及提高个人工作能力(53.2%)。受残疾人自身身体因素的限制,保持身体健康、保证正常的生活成为残疾人参与终身学习的首要原因。从动机分类来看,残疾人更倾向于通过内部动机驱动(保持身心健康、丰富生活、兴趣爱好、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等)来进行终身学习,社会交往动机(融入社区、结交朋友)次之,与工作相关的外部动机(提高工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获得证书或文凭、转换工作)相对较少。相对于提升就业机会,残疾人更关心自身身心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社会性融入。
(三)终身学习的方式、内容及偏好
1. 参与终身学习的方式与内容
从学历课程和非学历课程两个方面对残疾人近12个月参与终身学习的方式与内容进行了调查。
在学历教育中,残疾人参与大专、高中和本科层次的比例最高,分别为23.9%、20.9%和15.1%。在学历教育内容中,选择服务类课程、健康类课程、经营管理类课程、通识类课程和人文类课程的残疾人比例最高。
在非学历教育中,残疾人参与的课程形式如表9所示。
数据显示,传统的学习方式,如参加培训班(61.9%)、听讲座(59.7%)、参加兴趣班(55.5%)等依然是残疾人的首选。选择利用社区学习中心(37.6%)、学习互助小组/学习共同体(34.4%)、网络中的微课(34.1%)、图书馆(33.3%)、MOOC课程学习(28.9%)等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的比例偏低。在非学历课程的内容中,选择工作技能提升中的职业技能培训、身心发展中的健康养生、知识普及类的时事新闻政治、书画艺术、绿化环保等课程的残疾人比例最高。
进一步对残疾人近12个月参与终身学习的数据进行汇总,结果如表10所示。
数据显示,残疾人参加非学历课程或自主学习的比例(78.3%)高于参加学历课程的比例(38.0%),说明更多残疾人倾向于通过非正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有18.0%的人员没有选择任何形式的学习,即有超过六分之一的残疾人在近12个月内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学习,在这部分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51.1%)和待业人员(39.9%)占比最高。结合前文对终身学习态度的分析可以看出,低学历和待业人员对终身学习认可度和培训意愿偏低,致使其参与终身学习的实际行为偏少。
2. 终身学习形式偏好
调查了残疾人喜爱的终身学习形式,结果如表11所示。
在四种学习形式中,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全部面授教学、面授教学为主、在线学习为主、全部在线学习,即在线学习所含比例越高残疾人选择比例越低。选择全部面授教学的比例(35.5%)高于北京市民7个群体总体比例(27.4%),而选择全部在线学习的比例(16.9%)低于北京市民总体比例(26.8%)(张伟远, 等, 2019)。这说明残疾人群体在终身学习方面更倾向于传统的学习形式。
(四)终身学习满意度与遇到的问题
1. 终身学习满意度
围绕终身学习的10个维度对残疾人的终身学习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2所示。
数据显示,残疾人终身学习满意度各项均值在3.2~3.7,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各个选项中,均值最高的为教育和培训条件以及终身学习文化和氛围,学习支持、学习效果、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网络资源、学习费用等方面的满意度略低。
(满意程度:5=非常满意;4=满意;3=一般;2=不满意;1=非常不满意)
对不同殘疾人的终身学习满意度进行比较,发现在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状态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如表13所示。
数据显示,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残疾人之间在终身学习满意度上有显著差异(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本科及以上、大专/高职、高中/中专、初中及以下,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终身学习的满意度越高。事后比较发现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残疾人其终身学习满意度显著低于大专/高职学历(P<0.05)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残疾人(P<0.01)。不同职业状态的残疾人之间在终身学习满意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全职人员、兼职人员、退休人员和待业人员。事后比较发现全职人员的终身学习满意度显著高于待业人员(P<0.01)。
为进一步了解残疾人终身学习满意度,对残疾人的终身学习满意度、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和终身学习认可度三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4所示。
从结果可以看出,三个变量两两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其中终身学习满意度与终身学习认可度呈中度水平的显著正相关(r=0.509)。
2. 终身学习遇到的问题
对残疾人参加终身学习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5所示。
数据显示,残疾人参与终身学习遇到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时间问题。数据显示,残疾人选择因工作和家庭事务导致缺乏学习时间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7.7%和45.7%。在选择“忙于工作,没时间”的残疾人中,全职工作人员(49.6%)最多,说明全职工作人员的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在选择“要照顾家庭,没时间”的残疾人中,有子女的残疾人所占比例(75.2%)远高于无子女的残疾人(24.8%),说明家庭事务对残疾人参与终身学习的时间保障产生影响。
二是残疾人自身因素所导致的问题。选择“有兴趣,不知道学什么”的残疾人占比最高,为39.9%,这部分人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需要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选择“没有感到有学习需要”的残疾人占比为30.2%,这与表7中没有教育与培训意愿的比例32.2%大致相当,这部分人表现出终身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选择“身体状况差”选项的残疾人占比为28.8%,其中身体状况一般(45.9%)和欠佳(38.4%)的残疾人比例高于身体健康的残疾人(15.7%)。
三是外部因素所导致的问题。选择“缺乏感兴趣的课程”的残疾人占比为42.8%,选择“费用太贵,交不起学费”的残疾人占比为39.6%,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名额少,影响报名”的残疾人占比为33.8%。这三个选项凸显了当前残疾人终身学习课程设置与安排与其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选择“身边没人学”的残疾人占比为27.1%,41.4%的60岁及以上年龄人员选择了此项,体现出老年残疾人群体中终身学习氛围整体偏弱,需要予以特别关注。
五、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 残疾人群体对终身学习的认可度较高,但认识程度有待提升
研究发现,残疾人群体对于终身学习具有中等偏上的认可水平,并肯定终身学习在提升自身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对其他群体认可水平较低,且对于终身学习能够发掘自身潜能、改善工作状态、完成自身的社会融入、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认识还有待提升。结合其他相关数据来看,近12个月中有18.0%的人员未参加任何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有30.2%的人员认为自身没有终身学习需求,还有53.4%的残疾人对教育和培训计划及行动持否定或不确定态度。虽然政府和机构已出台各项政策和措施以保证残疾人群体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但囿于残疾人群体自身对终身学习的认知,其参与终身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
2. 残疾人群体终身学习动机以身心发展为主,职业发展动机不足
残疾人群体将保持身心健康、充实日常生活作为参与终身学习的首要动机,而与提升职业能力、适应与转变工作相关的学习动机水平较低。与其他群体以提升职业能力为首要学习动机相比(张伟远, 等, 2019),残疾人群体的终身学习动机凸显该群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殊性,对残疾人群体的终身教育方式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只有为残疾人群体提供符合其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的终身教育保障,才能逐步引导残疾人认识到终身学习对提升个人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作用,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终身学习之中,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融入。
3. 残疾人群体终身学习方式和内容趋于多样化,但仍以传统的学习形式为主
从终身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来看,残疾人群体终身学习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学习方式涵盖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及自主学习等方式,学习内容包含职业技能培训、健康、通识、人文、艺术等各类课程。与此同时,无论是非学历课程学习方式的选择,还是终身教育形式偏好,残疾人群体选择传统面授学习形式的比例都高于以在线学习为代表的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残疾人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偏低会影响其终身学习形式选择;另一方面,终身学习网站和开放性资源在无障碍设计和建设方面考虑不足,阻碍了残疾人对在线终身学习资源的获取和利用。面对已有的终身学习平台和开放性学习资源,残疾人群体在实际应用中依然处于劣势,对在线学习等灵活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便利缺乏真实体验。因此,只提供平台和资源并不能缩小教育差距,只有帮助残疾人意识到开放性学习资源对自身的重要价值并能够方便、有效地利用,才能够弥合残疾人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
4. 残疾人群体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相对较低,时间、课程和学费问题凸显
已有研究(徐超, 等, 2014; 许正刚, 等, 2017)指出,计算机水平、残疾类型、工学矛盾、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等问题制约了残疾人对远程教育的参与。具备一定信息素养是残疾人参与互联网时代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发现,残疾人群体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工具使用能力,但相对于其他群体熟练程度依然偏低,且残疾人群体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与其终身学习认可度、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同时,残疾人在参与终身学习时遇到了时间无法保障、学习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不适合、学费高等问题。结合前文的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首先,因尚未认识和体验到在线学习的灵活性,扮演多重角色的成年残疾人更倾向于选择传统学习方式,易出现学习与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时间冲突;其次,当前的课程内容、安排和质量无法满足残疾人的多样化需求,限制了其参与终身学习,致使较高比例的残疾人尚未形成明确的终身学习发展规划,亟须针对性的终身学习指导和服务;最后,学习费用支付中个人及其家庭支付费用的比例较高,且残疾人对免费的开放教育资源利用不足,增加了低收入残疾人终身学习的费用负担。
5. 残疾人终身学习受到身体性因素和发展性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者指出,不同年齡的残疾人远程学习目的不同(徐超, 等, 2014),不同年龄、学历和就业状况的残疾人学习需求存在差异(夏江杰, 等, 2018)。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状况的残疾人在终身学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性别、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属于身体性因素。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残疾人其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且参与终身学习的比例不同,老年残疾人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低且终身学习意愿不强,终身学习氛围整体偏弱,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女性和身体健康的残疾人对终身学习的认可程度更高,更倾向于制订较为明确的终身学习计划。身体状况欠佳的残疾人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和对终身学习的认可度较低,与健康残疾人相比,他们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克服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因而其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状态等因素属于发展性因素。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残疾人在终身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满意度等方面显著高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残疾人。前者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能够更为直接地体验到学习对于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对于终身学习更为认可,其终身学习计划也更为明确。在职人员(全职和兼职)具有更强的学习意愿和明确的计划安排,更关注与提升个人工作能力相关的学习内容,终身学习满意度更高。通常认为最需要通过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改变命运、提升自我、融入社会的低学历残疾人和待业残疾人,并没有强烈的终身学习需求,欠缺切实的行动,终身学习满意度也偏低。
上述结果表明,老年残疾人、身体状况欠佳残疾人、低学历残疾人和待业残疾人是成年残疾人终身学习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次级弱势群体。
(二)对策建议
1. 加强制度性保障,推动残疾人终身教育走向实质公平
社会公平理论强调,在社会公平的每一阶段都要有实现公平的标准和原则(徐君, 2015, p. 47)。残疾人属于生理性弱势群体,他们坚持学习、完成学业的困难要远大于其他群体,因此,需要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来保障残疾人终身学习的机会、过程与结果公平。各级政府应该重视残疾人的终身教育工作,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保障残疾人的终身学习权。通过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对残疾人终身学习的成果进行认证,让残疾人感受到与普通人学习机会和学习成功机会的均等(张伟远, 2019)。除了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均等的教育资源之外,实施终身教育补偿是从根本上转变残疾人弱势地位的长效机制。要为残疾人,尤其是残疾人中的次级弱势群体提供更多补偿性措施和资源倾斜,以推动残疾人终身教育从形式公平迈向实质公平(傅王倩, 等, 2017)。一方面要为残疾人设立激励性的政策和制度,通过额外的教育补偿、学习成果奖励等方式,让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另一方面要关注残疾人群体终身学习的特点,将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与残疾人自身的终身学习需求密切结合,切实保证残疾人终身教育质量。
2. 提供学习指导服务,激发残疾人终身学习的内在动力
残疾人平等参与终身学习,不仅需要外在的制度性保障,还需要残疾人主动发展的内在需要和自身的主观性融入。在残疾人终身学习领域,可以借鉴残疾人就业中的“优势视角”理论,即关注残疾人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强调其有能力改变处境、提升自我(祝萍, 2014)。要引导残疾人逐渐摆脱消极的自我定位,从积极的角度发现自身的优秀品质和价值,产生公平参与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残疾人进行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广和终身学习的指导,以典型案例宣传、互学互帮、自我成长记录等方法和策略,让残疾人意识到自身的终身学习权,激发残疾人终身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体验到通过学习能够战胜身体和心理上的困难、建立较高的自尊水平、提升就业能力,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也能为社会贡献力量,进而认同终身学习对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明确终身学习的发展规划,逐渐让终身学习成为自身的生活方式。
3. 建立互联网无障碍学习环境,提升残疾人信息素养
建立互联网无障碍学习环境是保证残疾人平等参与在线学习、提升在线学习体验的重要外部条件。与残疾人终身学习密切相关的机构和部门网站,要考虑到残疾人的身体机能特点,进行大规模、广覆盖的无障碍学习环境设计与开发(高圆圆, 等, 2018)。此外,基本的信息素养是推进残疾人群体选择在线学习并保障学习效果的重要内部条件。在为残疾人群体提供开放性资源的同时,也要对他们实施有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以保证他们在学习中具有信息技术应用意识,能熟练使用技术工具和平台,体验到在线学习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将开放性学习资源和在线学习逐步纳入自身的终身学习计划和实践中。
4. 建设多元主体供给模式,实现灵活、多样、个性化学习
要使残疾人群体“人人学习、处处学习”的终身学习成为常态,需要不断提升残疾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水平。首先,要在发挥政府指导作用的基础上,建立政府部门、市场力量、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之间的紧密联结,协调残疾人终身教育供给,推进残疾人学习与就业融合,满足残疾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其次,要推进残疾人在线学习、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区学习、工作场所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协同共建,打通残疾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之间的壁垒,把家校协同培训、社区指导服务与残疾人的自主学习统一起来;最后,要逐步建立多平台的学习成果共享机制,进行学习者信息和学习成果的跟踪记录,并利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基础的智慧学习系统,为残疾人的终身学习提供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六、结语
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的终身学习权利和高质量的终身教育,发挥个人潜力和价值,实现社会融入,体现了当前国际终身学习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原则,也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残疾人突破自身障碍、平等参与社会提供了可能。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残疾人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分析了当前残疾人群体的终身学习现状及特点,为互联网时代残疾人群体终身学习发展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鉴于样本数量和研究方法的限制,下一步的研究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采用混合研究方式更为深入地探究残疾人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尤其是在线学习的特点和问题,进一步了解不同残疾人群体终身学习的差异性及其原因,在为残疾人群体终身学习建立全面的政策与制度保障、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精准的学习服务方面提供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北京市统计局. 2017-12-31. 北京市区域统计年鉴(2017)[DB/OL].[2020-05-15]. http://nj.tjj.beijing.gov.cn/nj/qxnj/2017/zk/indexch.htm
方俊明. 2014. 努力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J]. 中国特殊教育(2):19-20.
傅王倩,陆莎,冯超. 2017. 我国残疾人事业五年规划中教育政策的话语演变:基于N-vivo的文本分析[J]. 当代教育论坛(4):1-10.
高圆圆,范绍丰. 2018.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重度残疾人居家就业模式的现状及对策[J]. 残疾人研究(4):72-78.
国卉男,董奇. 2019. 终身教育视角下残障人士社会融合的瓶颈与突破[J]. 终身教育研究,30(1):27-33.
胡新生. 2004. 面向残疾人的远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远程教育(19):38-42.
黄丹,杨顺起,平凡,等. 2015. 成年残疾人远程教育学习者特征的调查分析[J]. 成人教育,35(6):49-52.
黃震,杨兵. 2016. “互联网+”时代的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兼论科技赋能对于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的突破性意义[J]. 残疾人研究(4):3-6.
兰岚. 2019. 我国终身教育立法公民学习权保障路径探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4):86-94.
潘威,何侃. 2016. 残疾人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的思考[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22-24.
潘威,王姣艳. 2016. 普适学习视域下继续教育发展趋势探索:兼论构建普适学习导向的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J]. 现代特殊教育(12):22-26.
孙立新,卢筱媚. 2014. 基于继续社会化视域下残疾成人社区教育的思考[J]. 现代远距离教育(3):21-25.
夏冬杰,于江. 2018. 成年残疾人学习需求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32(4):54-60.
夏峰,徐玉珍. 2016. 全民终身学习视野下区域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来自上海市长宁区的探索[J]. 中国特殊教育(10):3-8,96.
徐超,平凡,杨顺起,等. 2014. 成年残疾人社区远程教育学习需求研究[J]. 成人教育,34(11):41-43.
徐君. 2015. 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研究:教育社会学视角[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徐莉,王默,程换弟. 2015. 全球教育向终身学习迈进的新里程:“教育2030行动框架”目标译解[J]. 开放教育研究,21(6):16-25.
许正刚,李国锋,吕知新,等. 2017. 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学习者特征分析[J]. 内蒙古电大学刊(3):74-77.
张伟远. 2019. 国家资历框架的理论基础和模式建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8):28-35,45.
张伟远,许玲,张亦弛. 2019. 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现状及需求:基于北京七个群体的调查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6):91-100.
钟灿莲. 2015. “互联网+残疾人服务,共创未来美好生活”专题发布会在北京举行[J]. 现代特殊教育(23):68.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12-06-26. 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EB/OL]. [2020-05-15]. 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201206/t20120626_387581.shtml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17-12-31. 全国残疾人人口基础库北京地区2017年度数据[DB/OL]. [2020-05-15]. http://www.cdpf.org.cn/tjsj/ndsj/2017/indexch.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7-07-18. 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EB/OL]. [2020-05-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31/201707/t20170720_309687.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9-02-23.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2020-05-1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 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祝萍. 2014. 优势视角下残疾人劳动就业问题研究[J]. 东岳论丛,35(5):55-59.
UIL. (2019, October 1). Inclusion-a principle for lifelong learning and sustainable cities. Retrieved May 28, 2020, from https://www.learningcities2019.org/
UIL, Colombia. Alcaldía de Medellín. (2019). Medellín Manifesto: Learning Cities for Inclusion. Retrieved May 28, 2020, from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1128
UNESCO. (2015).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trieved May 28, 2020, from https://www.un.org/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RES/70/1&Lang=E
收稿日期:2020-06-08
定稿日期:2020-11-19
作者简介:白然,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学习型社会研究院(100875)。
谢浩,博士,讲师,本文通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100875)。
胡雨森,硕士,宏达通讯有限公司(100084)。
责任编辑 单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