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现状分析与思考
王玉
摘要:黔西县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是实施动物防疫工作的主体,但因基层存在设施简陋、福利待遇低、人员不稳定等现状,导致动物防疫工作进展缓慢。对黔西县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现状;思考;黔西县
中图分类号:S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10-0054-02
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是实施动物防疫工作的主体,承担着疫情监测、疫情处理、实施强制免疫等一线工作,是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主力军。加强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对于提高抵御动物疫病风险能力,保障畜牧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黔西县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现报道如下,供参考。
1 黔西县动物防疫体系现状
1.1 人员现状
(1)黔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现有编制13名,在编人数10人。其中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5人;管理人员1人,中级以上职称7人,工勤人员2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现有编制13名,在编人数13人。其中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8人;中级以上职称3人,助理职称4人,管理人员1人,工勤人员5人。
(2)全县29个乡(镇、办事处)共有畜牧兽医技术干部人员编制数82人,在编82人,实际在岗人员52人。
(3)兽医体制改革后,黔西县依据“毕署办发[2007]10号”的精神,根据一村一人的原则在全县聘用了360名防疫员,其中60岁以上的38人,占10.56%;59~50岁的119人,占33.06%;49~40岁的117人,占32.5%;39~30岁45人,占12.5%;30岁以下的41人,占11.38%。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7人,占1.94%;初中及以下的353人,占98.06%.
1.2 基础设施现状
(1)自2007年兽医体制改革以来,黔西县实施了动物疫情测报站建设项目,改扩建了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建成实验室300 m2,办公室200 m2,并配备了生物安全柜、酶标仪、洗板机、生化培养箱等仪器设备。通过项目建设,县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防疫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与当前动物防疫工作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直到2015年都未能建设疫苗专用冷库和购置疫苗冷藏冷冻运输车。
(2)2007年黔西县开始建设乡镇畜牧站办公基础设施,在全县22个乡镇修建了兽医站办公用房,配备办公桌椅、电脑、摩托车等必备设施,2011年基本完成了建设任务。2011年又实施了乡镇兽医站改(扩)建项目,配置摩托车、医用冷柜、消毒喷雾器、动物扑杀器以及其他设备,基本解决了乡镇设备问题。体制改革开始后,于2011年全面完成与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站、乡企站的合并,更名为农业服务中心。
(3)村级防疫员无固定工作用房,只有简单的免疫注射用的针具和一个12 L的简易冰包。
2 黔西县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黔西县动物防疫体系通过多年的建设,得到一定的发展,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依法防疫意识有待提高
一是个别领导重视不够,没有真正贯彻落实“政府保密度”的防治原则,导致防疫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防疫工作难度加大。二是相当一部分农村散养户或经营户对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不熟悉,对疫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认识不足,拒绝免疫、拒绝佩戴畜禽标识、逃避检疫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三是乡镇动物防疫行政执法主体不明确,公益职能和技术服务职能不分。兽医技术人员既从事动物防疫,又从事防疫监督、检疫等公益性行政职能,有的还从事诊疗和经营活动。削弱了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2 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县级动物防疫机构设施落后,只能做简单的血清学检测实验,不能减轻当前动物及其产品频繁流通给动物疫病防控带来的压力,致使老的动物疫病尚未消灭,新的动物疫病又不断发生。二是乡镇动物防疫办公设施老化,办公用房因缺乏资金投入,年久失修,急需更新改造或重新建设。然而,地方财力有限,无法彻底解决现有的矛盾和问题。三是村级防疫员装备简陋,在工作中自身安全无法保障,在防疫工作中常被猪咬、牛蹄、羊頂受伤。四是乡村两级疫苗保管和使用存在隐患,动物防疫质量难以保证。
2.3 体制不健全,防疫队伍不稳定
一是因受编制和职称比例限制,县级机构多名获得中级职称资格的技术人员无法聘用到中级岗位,部分较年轻的同志想方设法调到其他单位,导致工作积极性差和人员流失。二是乡镇技术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断层”问题日趋严重。受地方事业编制名额的限制,已多年没有输入“新鲜血液”,加之工作艰苦,社会地位不高,留不住优秀专业人才。2010年黔西县为补充乡镇技术力量招考的13名本科毕业生现只剩一人,其余人员全部考、调到其他单位。加之现有技术人员被抽调从事乡镇的包村、计划生育等工作,专业人员不专用,学业被荒废,素质下降,大部分乡镇技术人员的业务工作成了附带工作。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根本不愿从事又脏又累的动物防疫工作,人员老龄化和“断层”现象愈来愈严重。三是后备力量严重匮乏。由于村级防疫员身份不明确且待遇过低,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差距较大,导致农村懂技术、有知识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造成村级防疫队伍后继无人。
2.4 工作强度大,与收入成反比
一是工作面宽、量大。黔西县地处山区,村寨与村寨之间相隔几里甚至十几里路,防疫员到养殖户家实施免疫注射时多数时间都用在路上,每天防疫注射不过几十头,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防疫任务。二是免疫密度低。每年春秋两防省市拟定的时间与农民春播秋收时间冲突,有时防疫员走两三趟都吃“闭门羹”,导致散养户免疫密度低。三是防疫员待遇低。黔西县村防疫员每年只有3 000元防疫工作补贴,而养老、福利等保障机制不健全,造成工作缺乏积极性,被动应付,防疫工作流于形式,消极心理严重,防疫工作质量与密度难以保障。
2.5 对动物防疫工作缺乏有效监管
一是养殖户防疫意识淡薄,不按科学程序接种疫苗,存在侥幸心理。二是养殖户不注意卫生管理,缺乏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粪便乱排乱放,病死畜禽乱扔,污染环境的现象严重。三是随意到外地引种引畜,带入染疫动物的情况时有发生。四是部分动物防疫、检疫及监管人员存在管理不严,执法力度不大,监管不到位。
3 对黔西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思考
3.1 继续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动物防疫机构,组建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的技术队伍
一是县乡两级人员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管理向择优聘用管理转变。二是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畜牧兽医工作做到“四有”,即有人员、有房子、有设备、有资金。三是对村级防疫员要实行动态管理。要制定和完善村级防疫员管理的实施细则和方案,明确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法律身份以及工作职责。四是引导防疫员创建“动物防疫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原有的村防员中通过公开竞聘、择优录用、自愿入社等办法,把具有防疫技能、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热心从事动物防疫工作的村防员吸收为合作社成员,提高动物防疫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3.2 完善基层动物防疫设施设备
一是充实动物疫病检测设备和加强县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手段,达到县级动物防疫机构有专用防疫车辆、专用疫情防控通讯设备、专用动物疫情传输网络和功能齐全的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增强处置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按照“有办公室、有化验室、有疫苗储藏室、有防疫检疫必备设施、有技术推广必备手段”的标准,继续加大乡镇防疫检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达到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有固定规范的办公场所,有专用疫情检测网络平台、有专用疫情报告电话、有防控动物疫情的消毒设备、有必要的动物疫情检测设备和动物检疫器械,以提高动物防疫工作的科技水平。三是新建和完善现有村级兽医室,达到村防疫员有安全的个人防护装备、有常用动物疾病诊疗设备、有专用防疫、诊疗器具及消毒设备、有小型冰箱或冰壶,确保疫苗质量和免疫效果。
3.3 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保障机制
一是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将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推进乡镇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夯实动物防疫工作基础。二是要加大村级防疫员工作经费投入。将防疫员的劳动报酬提高到其他行业同级人员(如卫计委的村卫生员)报酬标准,同时建立其他社会保障措施,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福利。然后在提高收入、稳定待遇的前提下,积极招收后备队伍,为黔西县动物防疫队伍充实新鲜血液。
3.4 建立培训机制,提高防疫水平和能力
一是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自学和相互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分期分批地对县、乡两级兽医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思想进一步解放,知识得以更新,增强本县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更好地为广大养殖户服务。二是针对黔西县村防疫员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的实际,积极争取培训经费,制定培训规划,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对全县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兽医业务知识培训,使其在基础理论、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都有一个较大提高,以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更好地适应畜牧产业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