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单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联合治疗重型对冲性脑损伤的预后情况
张雷雷
【摘要】目的 分析单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简称DC)联合治疗重型对冲性脑损伤(简称CCBI)的预后情况。方法 本研究主体为2016年10月~2019年12月来院治疗的59例CCBI患者。随机分A组和B组,分别是31例与28例,行单侧额颞部开颅术+DC治疗与常规治疗。对比预后情况。结果 A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4.52%,B组为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CCBI患者行单侧额颞部开颅术+DC治疗可改善预后情况,疗效佳。
【关键词】单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重型对冲性脑损伤;预后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4..01
CCBI的发病机制为枕部着力,发生减速性损伤,多伴有颅骨骨折,致残率与死亡率较高[1]。临床多为患者行手术治疗,根据挫伤、血肿、水肿部位确定手术位置,但术中容易继发对侧血肿,手术效果欠佳。本研究选取59例CCBI患者,旨在探究单侧额颞部开颅术+DC的治疗预后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2月来院治疗的59例CCBI患者。随机分A组和B组,分别是31例与28例。其中,A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20~75岁,平均(50.34±0.64)岁。B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22~78岁,平均(50.52±0.73)岁。比较并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允许对比。
1.2 方法
B组疗法为单侧大骨瓣减压术:清除对侧部位的硬膜外血肿块,行患侧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骨窗面积设定为12 cm*12 cm。
A组疗法为单侧额颞部开颅术+DC:行全身麻醉,明确血肿部位。结合CT图像确定最佳开颅位置,应避开功能区,与血肿表面的距离最近。开颅后清除硬膜外血肿组织,探查脑表面,确定挫裂伤位置,随时清除血肿组织。若无血肿情况,则对挫伤点行电凝处理。使用脑回针行穿刺治疗,确定血肿位置,以CT图像为基础,行穿刺操作。而后电凝,做一长为2~3 cm切口,将脑皮质切开,穿刺深度达脑深部,吸除血肿,清除坏死组织。若出现活动性出血点,应给予电凝止血。术后给予头颅CT诊断,确定是否需要二次开颅,血肿清除时机由血肿量和挫伤度决定。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格拉斯哥结局评分(简称GOS):1分示死亡,2分示长期处在植物生存状态,睡眠周期与眼部活动正常;3分示重度残疾,即生活难以自理;4分示中度残疾,即家属协助可独立生活;5分示良好痊愈,即能够正常生活,伴有轻微残疾[2]。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选用SPSS 21.0软件,计数数据表达是[%],经x2值对比与检验,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值不足0.05。
2 结 果
A组死亡1例(3.23%),重度残疾3例(9.68%),中度残疾7例(22.58%),预后良好20例(64.52%);B组死亡2例(7.14%),重度残疾5例(17.86%),中度残疾9例(32.14%),预后良好12例(42.86%),对比两组的预后良好率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CCBI的病情复杂,患者合并硬膜外血肿与颅骨骨折,病情进展较快,多合并定向力障碍、记忆力减退和意识障碍等神经功能症状。临床多通过开颅手术清除血肿,但可能导致对侧血肿。为此,本研究选择单侧额颞部开颅术,可针对单侧额颞叶的挫裂伤程度给予个体化手术,彻底清除血肿,有效降颅内压。加之DC治疗可改善中线位移情况,减少疾病复发,降低残疾率[3]。但术前需经CT图像评估血肿部位与程度,合理选择穿刺点,确定血肿清除时机,评价患者的手术耐受度,减少手术对患者机体的刺激性与损伤性,提高手术安全性。结果中,A组的预后良好率(64.52%)高于B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手术能够降低死亡率与残疾率,改善治疗预后,可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 范文胜,侯晓鹏,张逸民.去骨瓣减压术联合单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对冲性脑损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9,46(18):87-89.
[2] 馬占海.观察单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联合治疗重型对冲性脑损伤的预后情况[J].健康必读,2018,4(28):114-115.
[3] 周汉光,张建党,张元峰,等.单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脑损伤的预后分析[J].中国医刊,2016,51(7):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