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干预方案的设计

    吴旻 李丹萍

    

    

    

    〔摘要〕心理资本的提升对农村小学寄宿生的积极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尚没有针对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心理资本干预方案。依托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结构,从干预方案的理论依据、体例、具体内容三方面,设计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干预方案,对于广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及一线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干预方案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9-0046-06

    农村寄宿生又称住校生,是指在农村镇区或乡村寄宿制学校就读,日常吃、住都在学校,每隔一周或更长时间回家的学生[1]。目前,我国农村寄宿生群体规模已超过3200万人,其中,小学寄宿生达934.6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人数的14.1%[2]。农村小学寄宿生是一个颇为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作为小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另一方面,他们过早离开父母及家人寄宿在学校,需要独自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整体心理水平及适应状况不容乐观,幸福感水平较低,问题行为凸显[3-4]。

    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健康成长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27号)(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近年来,这两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仍是教育的短板,应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全天候育人和农村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合理安排学生在校时间,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完善育人模式”。[5]

    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积极心理资源,具有投资与收益的特性和“类状态”的特征,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干预得到开发。Luthans、Avey等[6]在一系列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资本干预理论框架(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 PCI),根据心理资本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核心观念设计了一套可行方案,并对干预的效果进行了一系列检验。目前,国内外学者基于PCI理论框架,做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验证了PCI理论框架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心理资本干预不仅能有效提高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同时能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以及工作或学业表现[7-8]。由此可以推断,心理资本的提升有助于推动处境特殊的农村小学寄宿生的积极发展。

    目前尚缺乏针对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系统干预。以往有关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干预对象方面,大部分干预研究对象集中于企业员工、教师等群体,针对青少年群体,特别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心理资本干预研究较少;干预形式上,有短期、高度聚焦的团体干预、网络干预,而长期、系统的团体辅导较少;干预内容方面,针对心理资本某一具体维度的干预较多,而整合心理资本各个维度分别进行的干预较少。因此,有必要针对农村小学寄宿生群体,开发专门的心理资本干预方案。

    一、干预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以积极心理干预(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PPIs)[9]及Luthans、Avey等[6]提出的心理资本干预的PCI理论模型为依据,结合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結构及内涵[10],分别对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乐观、希望、坚韧、感恩、自主和乐群六个维度进行综合系统干预。干预方案的理论依据如下。

    1.乐观(Optimism)。即农村小学寄宿生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自信),情绪积极,对过去能进行积极的归因,对未来有积极的期待。对乐观的干预以塞里格曼[11]习得性乐观理论为基础。塞里格曼认为,人们可能会习得性无助,也能习得性乐观。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将消极事件归因为外在的、不稳定的因素,将积极的事件解释为内在的、稳定的因素。Luthans、Avey等[6]认为,乐观的干预包括自我效能训练和积极期待训练,当被干预者自信能够制定计划并付诸实践时,他们对未来的积极期待就会增加;当被干预者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增加时,他们的乐观水平就会提升。因此,针对农村小学寄宿生乐观的干预包括自我效能训练和积极期待训练。

    2.希望(Hope)。即农村小学寄宿生具有明确的目标及努力实现目标的动力,具有实现目标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调整目标。Snyder [12]的希望理论指出,希望是一种由目标、路径思维和能动性构成的心理特征。希望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一些综合的指导和训练可以提高个体的希望水平。Snyder从希望的结构性定义提出对希望的干预包括三方面内容:设定清晰而客观的目标;增加动力;增强路径思维。针对青少年的希望干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目标动力、目标思维和路径思维来促使学生学会积极地设定目标,并朝目标采取有效的行动,从而提高自身的希望水平。因此,针对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希望干预包括合理规划远期及近期目标,实现目标及克服障碍。

    3.坚韧(Resilience)。即农村小学寄宿生在面对困难或身处逆境时,能够正确认识困难,并具备从逆境中恢复甚至超越逆境的能力。Masten和Reed[13]针对心理韧性干预提出了资源中心倾向的策略,即通过增加个体需要的资源,包括质量及数量,来提升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个体意识到自己拥有哪些个人资源,如技能、社会支持网络等,就能增加个体的韧性,干预训练能让个体认识到可以利用哪些资源来帮助实现特定的目标。儿童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心理需要,如安全、爱、归属等内在需求,个体若获得这些内部资源,心理韧性水平就会相应得到提高,从而更轻松地面对逆境与挫折。此外,韧性作为个体应对特殊处境或负性事件重要的心理资本,其干预方法可从提升对韧性的认知、情感体验及意志水平三方面入手。农村小学寄宿生离开父母及家人,遇到困难时,社会支持中家人支持较少,因此,应帮助寄宿生发现身边其他的资源路径,以提高其坚韧水平。因此,农村小学寄宿生的韧性干预包括增加个体的资源及对坚韧的知觉干预。

    4.感恩(Gratefulness)。即农村小学寄宿生能体会到来自师长的关爱并做出主动回馈的行为。Davis、Choe等[14]认为,感恩干预包括帮助个体觉察到自己是受馈赠者(知恩)并使用感恩策略(感恩),以帮助个体提高积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减少负面情绪。感恩策略主要有感恩记录。Lee Duckworth等[15]使用感恩拜访策略做了为期一周的干预研究,要求实验组被试在一周内向施惠者写一封感谢信,信中写明感恩的事件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报告的感恩水平及积极情绪水平显著提高。因此,农村小学寄宿生感恩干预包括帮助其觉察到来自父母及教师的馈赠(知恩),训练学生使用感恩策略,如感恩记录、感恩信件和感恩视频等对远方的家人表达感恩情感(报恩)。

    5.自主(Autonomy)。即农村小学寄宿生能独立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合理管理时间,具备适应住校生活的基本技能。自主是青春期向成年过渡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Deci和Ryan[16]认为,自主的核心是自我管理(self-governance),即个体依据自我意志而非迫于外界压力,主动做出选择或目的性行为。依据农村小学寄宿生的特点和面临的发展任务的特殊性,针对农村小学寄宿生的自主干预应包括学习科学地管理寄宿时间及基本寄宿生活技能训练。

    6.乐群(Sociableness)。即农村小学寄宿生拥有群体的归属感、与同学(舍友)的亲密感,对同学(舍友)提供帮助并分享。卢家楣、卢盛华等[17]对中国青少年人际情感的研究发现,乐群感(乐意与他人交往)、亲密感(能与他人交流内心体验的情感)、归属感(希望自己被群体接纳的情感)及合作感(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情感)是青少年人际情感的重要维度。农村小学寄宿生的乐群主要表现为对自己作为一名寄宿生的认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把同伴看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并愿意与他人分享。因此,对于农村小学寄宿生乐群的干预策略包括帮助寄宿生建立彼此之间的亲密归属感及训练其分享互助行为。

    基于以上理论,设计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干预模型的理论框架,通过系统干预寄宿生心理资本各维度,整体提高其心理资本水平,提升其主观幸福感、亲社会行为和学业成绩,如图1所示。

    二、干预方案的体例

    团体为个体提供学习和练习新技巧的场所,比“一对一”个体辅导更有效[18]。农村小学寄宿生人数较多,辅导的需求较大,而农村学校心理专业师资缺乏,面对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较为高效。本研究旨在编制一套适用于农村小学寄宿生、以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为平台的心理资本团体干预方案。此干预方案共设计八个辅导主题,辅导次数为每周一次,每次活动时间为90分钟左右。每个单元采用结构学习法,具有系统的编写体例,设置统一的格式,见表1。

    三、干预方案的具体内容

    为使农村小学寄宿生理解并接纳干预活动,根据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六个维度:乐观(Optimism)、希望(Hope)、感恩(Gratefulness)、坚韧(Resilience)、自主(Autonomy)、乐群(Sociableness),取各维度首字母缩写形成“OH,GRASS”,把干预活动主题定为“OH,GRASS——劲草行动”,寓意为农村小学寄宿生如地处贫瘠的小草,虽处境特殊,面对诸多风险因素,却能从大地中吸取营养,汲取资源,成为劲草,茁壮成长。

    干预方案(见表2)的主要内容依据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干预模型的理论框架而设计,包括八个单元,根据各单元目标,结合一些已被证明具有良好干预效果的活动方案,立足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本土资源,结合小学寄宿生心理发展特点,注重趣味性和体验性。每一次活动后,结合单元目标,设置“实践任务”环节,让寄宿生每周完成与单元对应的五次任务,以保持干预效果,促进他们将所学策略迁移到寄宿生活中。

    第一单元:“你我相约 欢聚一堂”。组建团体,干预目标为营造团体合作与团体支持的氛围,澄清成员期待,明确团体目标。干预内容:选用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常玩的游戏活动,如“幸福丢手绢”,消除学生第一次参加活动的紧张感,实现心理“破冰”;选用“松鼠与松树”游戏,进一步活跃团队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用“个性小名片”活动,让成员互相了解;开展“心理资本小调查”,让学生了解“OH, GRASS——劲草行动”的宗旨,初步了解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内涵,明确团体活动目标;通过“手印的約定”实现团体分组,建立团体契约。

    第二单元:“敞开心扉 乐群互助”。团体在建立之初,成员间的关系对团体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把“乐群”干预放在第二单元。干预目标是增强团体归属感,增进信任感,促进团体互助团结。依据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干预的理论框架,“乐群”干预是通过信任归属、分享互助实现的,因此,本单元选用“我是小小寄宿生”来增进学生间的共同联结及归属感;通过“我是你的眼”“接力滚铁环”活动,增进学生间的信任与接纳,学会竞争与合作;设置寄宿学校中的场景,让学生角色扮演“助人我快乐”,体验助人的快乐。

    第三单元:“慈乌反哺 明理感恩”。进行“感恩”干预,干预目标是引导成员以觉察自我的方式感受自我作为一个被馈赠者接受来自父母及教师的关爱(知恩),体会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学会感恩他人,回馈他人(报恩)。依据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干预的理论框架,“感恩”干预是通过觉察馈赠(知恩)、主动回馈(报恩)实现的,使用感恩记录、感恩视频、感恩拜访(感恩信件)等策略,选用“成长的代价”“感恩连连看”“感恩的心”,引导学生觉察馈赠并主动回馈。

    第四单元:“悦纳自我 自信乐观”。进行“乐观”干预,干预目标为协助成员认识自我,学会自我欣赏、自我悦纳,提高自我效能感;帮助成员学会自我激励,训练积极期待。依据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干预的理论框架,“乐观”干预是通过自我效能训练和积极期待训练实现的,因此,本单元选用“我曾经”“森林故事会”帮助学生自我澄清,回顾过去的成功经验,激发自信;通过“画朵自信花”“请你夸夸我”,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使学生了解积极的解释风格,并学会使用乐观的解释风格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对未来做出积极期待。

    第五单元:“明确目标 点燃希望”。进行“希望”干预,干预目标为让学生树立目标意识,澄清目标,学会将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并探索实现目标的方法。依据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干预的理论框架,“希望”干预是通过目标与路径设计、克服障碍实现的,因此,本单元选用“拍掌定目标”“梦想金字塔”训练学生对理想(目标)与“小目标”(路径)的设计,用“十年后的我”引导学生探索实现目标、克服障碍的方法。

    第六单元:“小鬼当家 独立自主”。进行“自主”干预,干预目标为使学生学会合理管理时间,提高责任意识,进行技能训练。依据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干预的理论框架,“自主”干预是通过合理科学的时间管理和增强责任感、技能训练实现的,因此,本单元选用“品尝‘时间馅饼”活动来训练学生的时间管理技能,学习合理安排寄宿生活;用“我是我家小主人”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用“小鬼当家”训练学生的寄宿生活技能,如自己叠被子、洗衣服等。

    第七单元:“挑战挫折 坚韧顽强”。进行“坚韧”干预,干预目标为初步引导学生了解提高心理韧性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认识到失败是暂时的,学会从失败中获得力量,采取行动,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的资源圈,增加资源,抵御风险。依据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干预的理论框架,本单元通过知觉干预、增加资源的干预策略,选用“我是‘脚斗士”“阳光风雨卡”帮助学生从认知、情感、行动等方面了解坚韧及提高坚韧水平的方法,选用“我的‘救护圈”引导学生增加自己的资源圈,抵御风险。

    第八单元:“整合资本 幸福成长”。干预目标为回顾团体活动,协助学生整合所获得的资源和力量,提升心理资本,学会将所学策略用于生活实践;帮助处理离别情绪,结束团体。Hobfoll[19]的多元资源理论认为,心理资本的核心维度并不单独发挥作用,而是以协同的方式共同作用,整体作用大于各个部分。第八单元对前几个单元分维度的干预进行整合,开发了“资源大传递”“收获小苹果”等干预项目,帮助学生整合心理资本,发挥心理资本的协同作用。“资源大传递”是根据经典心理活动“能量大传递”改编而成,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游戏道具并开展活动;“采得百花成蜜后”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策略迁移到生活中;“真情告白”旨在帮助学生处理离别情绪,结束团体。

    四、总结与展望

    开发个体心理资本是心理资本基础研究的落脚点,对于挖掘个体潜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小学寄宿生处境特殊,面临诸多发展风险,心理资本干预能有效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积极的社会适应,获得幸福成长。

    本干预方案从干预理论框架、干预内容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干预理论框架依据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结构及内涵,提出各维度的干预策略,形成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依据此模型,围绕各单元目标选择或自编相应的活动,使干预方案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及科学性。

    未来,广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依托本方案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真正成为促进寄宿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广大一线寄宿学校教师可参考本干预框架,开展心理资本干预实践活动,也可依托本方案开展实验研究,科学评估干预效果,进一步探讨心理资本干预对促进农村小学寄宿生社会适应的作用,为促进我国农村小学寄宿生健康成长奠定实践及理论基础。

    基金项目:2019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编号: 19YJC880094);江西省2016 年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编号:16JY39);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编号:JD16011);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编号:17YB171)。?

    参考文献

    [1]李勉, 张平平, 张兴慧, 等.初中寄宿生亲子依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分离-个体化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23(4):718-721.

    [2]邬志辉.全力打赢农村“两类学校”建设攻坚战[EB/OL].(2018-08-20) [2019-02-26]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1808/t20180820_345610.html

    [3] 陈彦芳. 寄宿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28):97-99.

    [4] 陸伟, 宋映泉, 梁净. 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校园霸凌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5):5-17.

    [5]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DB/OL].(2018-05-02)[2019-12-2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5/02/content_5287465.htm.

    [6] Luthans F, Avey J B, Avolio B J, et al.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toward a micro‐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006, 27(3):387-393.

    [7] Bauman L V. The impact of a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 on college student well-being[D]. Azusa Pacific University, 2014.

    [8] 黄梦丽. 基于 PCI 理论的心理资本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6.

    [9] Sin N L, Lyubomirsky S. Enhancing well‐being and alleviating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a practice‐friendly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9, 65(5):467-487.

    [10] 吴旻,边玉芳 .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资本的结构与内涵:基于质性资料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0(2):82-87.

    [11] Seligman M E P, Rashid T, Parks A C. Positive psychotherap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6, 61(8):774.

    [12] Snyder C R. Hope, goal-blocking thoughts, and test-related anxieties[J].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9, 84(1):206-208.

    [13] Masten A S, Reed M G J. 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J].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02, 74:88.

    [14] Davis D E, Choe E, Meyers J, et al. Thankful for the little things:a meta-analysis of gratitude intervention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6, 63(1):20.

    [15] Lee Duckworth A, Steen T A, Seligman M E P.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J]. Annu. Rev. Clin. Psychol., 2005(1):629-651.

    [16] Deci E L, Ryan R M. The support of autonomy and the control of behavio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 53(6):1024.

    [17] 盧家楣, 卢盛华, 闫志英, 等. 中国当代青少年人际情感现状调查研究[J]. 心理科学, 2010, 33(6):1313-1318.

    [18] Brown S W, Grant A M. From GROW to GROUP:theoretical issues and a practical model for group coaching in organisations[J]. Coach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0, 3(1):30-45.

    [19] Hobfoll S 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a rejoinder to the commentaries[J]. Applied Psychology, 2001, 50(3):419-421.

    (作者单位:1.赣南师范大学学报,赣州,341000;2.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石中心小学,赣州,341000)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